摆在桌面上的教育_幼儿心理论文

摆在桌面上的教育_幼儿心理论文

餐桌上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餐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家庭而言,一日三餐是不可忽视的大事,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也就特别多,比如孩子不肯吃饭,挑食等等。而餐桌上是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也是一天中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餐桌上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独立能力,还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幼儿的爱心培育。

适宜教育内容

1.饮食习惯培养:养成定时定量定点吃饭的习惯。培养幼儿自己吃饭,不挑食偏食的行为,需要贯彻在每日每餐的持续教育之中。

2.劳动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通过餐前放碗筷,餐后参与整理餐桌,用餐时学习使用筷子,练习拣鱼剥虾等,使幼儿得到独立性和劳动能力的锻炼。

3.爱心培育和情感沟通:和幼儿讲轻松有趣的话题,介绍桌上的美味佳肴,称赞烧菜者的手艺,引导幼儿学着给长辈拣菜,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使他们在愉快的进餐气氛中感受爱心的往来。

4.饮食知识与美感教育:向幼儿介绍菜的名称、营养价值、制法、食用部位。

适宜教育策略

1.从小养成定时定点吃饭的习惯,对幼儿来说很重要。三餐定时,就可以形成固定的规律,使时间成为条件刺激。两餐间隔4~6小时较适宜,这正是胃肠对食物有效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使消化系统处在有节律的活动状态,保证充分的吸收和旺盛的食欲。而从小固定用餐地点,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环境刺激,养成时间一到就去找餐位的意识和习惯。

2.创造宽松愉快的进餐气氛。一个整洁有序安静愉快的进餐环境可使幼儿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并有利消化吸收。父母在饭前带幼儿做些安静愉快的活动,分碗筷、放餐椅,使他们对进餐有良好的准备,全家共同进餐,不给孩子开小灶,让幼儿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多用积极的语言对幼儿心理暗示,如:“妈妈今天做了这么多大家爱吃的菜”、“今天的黄瓜又脆又鲜”、“我最喜欢吃肉元了,真香”等等,以此激起幼儿的兴趣和食欲。

3.变换食物烹调花样,让幼儿有个好胃口。人的食欲与食物的调理状态及进餐环境密切相关,改变这两点,可以有效地改善幼儿的偏食现象。父母通过改变食物的制作烹调方法,把孩子不爱吃的东西在形、色、味上变换花样,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可以做成菜肉馄饨、包子。孩子不爱吃猪肝,就和肉掺在一起剁成肉末做成金黄色的蛋饺,或用面团包着捏成“小鸡”、“小鸭”蒸着吃,做成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炸着吃,做成“小鱼”、“小蝌蚪”煮着吃,使幼儿望而生津,吃得新鲜,吃得开心,逐步习惯吃各种食物。

4.运用游戏的方式不断强化。越小的孩子自制力越差,因而并不是幼儿一旦学会,就会一劳永逸地坚持。每一个幼儿都会有反复退步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才能巩固,而游戏的方法是孩子最乐意接受的。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可以说“我们来做小白兔吧,小兔最爱吃青菜了”。吃饭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玩汽车,可以说“司机同志该下班了,吃完饭再工作吧”。父母善于利用“资源”创造游戏气氛,坚持要求,就会培养成一个有好习惯的孩子。

有效提示

1.不要以自己的饮食习惯来影响幼儿,如不要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烹调菜肴,更不要在餐桌上说“我不喜欢吃这个菜”之类的话。

2.不要怕麻烦而对幼儿应该学做的事包办代替。只要他们乐意动手,吃得乱一点或做得差一点都应该得到鼓励,这是独立的开始。

3.不要强迫幼儿吃得多或吃某种不爱吃的食物,这会加深他们对这种食物的反感。

4.不要把好东西都让给幼儿,这会养成自私独占不愿分享的恶习。

5.不要因幼儿不肯吃饭而养成追着孩子吃或边吃边玩的习惯。暂时放一放,等饿了再吃,只要坚持要求,幼儿最终会坐上餐桌的。

6.不要在餐桌上训斥孩子或进行严肃的说教。这会破坏进餐气氛,影响孩子情绪,教育效果也不好,得不偿失。

标签:;  

摆在桌面上的教育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