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探析论文

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探析论文

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探析

陈曦希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 习近平人民观并非单纯意义上对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看法,而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通过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所体现出来的人民观。通过本文更进一步地认知习近平人民观内涵以及更深刻地领略其价值意蕴。

关键词: 习近平;人民观;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归谁享受、发展成效由谁评价等重大时代课题,开创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新气象,对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人民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一系列具体的内容。

40年前,我国磷肥产量只有103万吨P2O5,其中高浓度磷复肥只占1.7%,销售收入2.19亿元,与发达国家的磷复肥工业相比,差距巨大。经过几十年的卧薪尝胆,我国磷复肥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我国磷肥产量达到1662万吨P2O5,其中高浓度磷复肥产量达到1544万吨P2O5,占磷肥产量的93%;2017年,全国磷肥总产量达到1640.7万吨P2O5。其中,高浓度磷肥产量1535.4万吨P2O5,行业主营收入达4792.7亿元,实现利润180.4亿元。磷复肥生产量、消耗量、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一)人民主体观

人民主体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首先,人民是政治主体。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党和领导为人民服务;其次,人民是经济主体。人民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更是物质财富的缔造者;再次,人民是文化主体。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是文化的促进者和践行者。

(二)人民利益观

人民利益观大致分为四个领域:经济方面,在原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基础之上,逐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及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政治方面,保障和逐步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保证人民能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文化方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以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生态方面,为人民群众打造稳定的、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互联网所引领的信息化潮流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涉及领导意识、组织文化和行为取向的思维革命,地方政府要将治理观念转变到 “互联网+”新思路上来,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治理理念。

(三)人民幸福观

只有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被满足时,社会将更加和谐,国家将更加稳定。没有个体的支撑,就没有整体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是统一的,整个中国梦的实现是建立在人民梦和国家梦共同实现的基础之上。

二、习近平人民观看十九大报告亮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观贯穿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始终,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使命担当,更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情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将意味着我国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意味着人民在解决基本生存权基础上开始迈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但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据十分严峻。党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因此,必须竭力让所有人民(包括贫困偏远地区)都切实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

(三)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习近平人民观为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全面”都结合了实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在思想和行动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用饱满的热情勾绘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新图景。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时间路线规划。报告明确了从第一基础阶段的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发展阶段的十五年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之前相比,进一步深化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对新时代新矛盾的科学回答,我们可以预见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未来会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

(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根基是人民的拥护,最终也必须回到群众中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一范畴出现了高达203次。这毫无疑问说明人民依旧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习近平人民观要求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更加体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确保民利精神,努力让人民过上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

等等,我打电话。所长急切地东张西望,忽然看到旁边两个小孩手里拿了玩具水枪在那里互射,哧哧的。所长顾不得许多,抢过来,对着牛皮糖一阵猛射,火苗立刻被浇灭,牛皮糖身上的布也湿了一片。他气急败坏,连忙再打火,却怎么也打不着了。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人民造福”既是中国梦的核心要旨,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人民不仅是创造者,更是最终成果的享有者。党和政府必须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地去惠及人民,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创造力,不断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源泉。

(四)是对西方“人民主权论”的完美回应

西方国家认为“人民主权论”才是实行民主政治最完美的搭配。而这种以一定的物质财力为支撑的“平等”最终必然会演化为马克思口中的“用金钱的特权代替已往的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主体论”去超越“人民主权论”。在中国,人民群众具有双向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主体,更是这些成果的享有者。

[ 参 考 文 献 ]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9-0243-01

标签:;  ;  ;  ;  

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