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论文_赵姝吉

校园暴力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论文_赵姝吉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在社会上已经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效果及社会危害性。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和残忍程度也存在超过成年人的趋势,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其中最为恶劣的校园暴力问题更是引人深思。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上搜素校园暴力,像“扇耳光、香烟烫、绳索绑、群殴侮辱、敲诈勒索……”这样的视频有很多,花季的少男少女,纯洁美好的校园生活却充斥着暴力和侮辱,学校、家庭、司法、社会又是谁的角色的缺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关键词:校园暴力;防治对策;概况

一.校园暴力的概况

校园暴力又称为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者放学的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心理、生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身体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提到校园暴力,第一反应便会是动手打架,头破血流但往往在学校所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打架动手只是最直观最简单的一种校园暴力形式,除此之外,嘲笑、谩骂、孤立等等也都是普遍存在的校园暴力。

针对目前的校园暴力事件,大体分为四种形式。一是肢体暴力,它有着相当具体的表现形式,通常也会在受害者身上留下明显的伤痕,包括踢打同学、抢夺他们的东西等。二是语言暴力,比如给别人起绰号、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等。三是关系暴力,又称为“冷暴力”,她是最常见,也是最易被忽视的,通常是指通过说服同伴排挤某人,使弱势同伴被排挤在团体之外,或是借此切断他们的关系连接,让他们觉得被排挤。四是网络暴力,一般是指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这些言论打破道德底线,造成当事人的名誉受损。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不但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是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信息公布于众。

二.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方面的缺失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对于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的各项规定散见于《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等,而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刑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不满十四周岁或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初犯免于治安拘留处罚。就目前来说,在大多数的校园暴力案件中以故意伤害罪追责约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和绑架罪占比2%,1%,但是不难看出,此类罪名的够罪标准对伤情的一般要求是轻伤以上,这样便直接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校园类案件其中伤情在轻伤以下该如何追究其刑事责任。就目前来说,现行法律缺失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相关阐述及解释。

(二)社会大环境的弊端

在网络互联网等媒介告诉发展的当下,信息和数据资源都进入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的信息涌来,未成年人对事物是非的辨别程度不足,会盲目的产生不利于生活和学习的效仿性,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的接触到各类信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很容易做错事。而在当今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恶性风气盛行的年代里,成年人在处理矛盾及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来趋向于暴力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心理学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往往与其相处的周围环境和想交往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周围存在许多不良青年以及不良团体也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需负担一部分的责任。不仅如此,网络上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影视作品,随处可见的暴力书籍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

(三)家庭因素

一个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环境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家庭作为社会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存在形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多发生在家庭环境较差的条件下,离异家庭或者是破碎家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未成年人来说,认知条件受限,而矛盾重重的原生家庭更是激化了他通过暴力行为报复社会的想法,父母长期的争吵、对子女疏于管教,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易燥易怒,以至于试图通过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来获得关注度,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他们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而忽略其在学校的成长状况,认为把孩子放到学校接受教育却忽略了自己作为家长应当负担的责任,当孩子寻求帮助时也只当做小孩子之间的小问题,交给老师处理,导致孩子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后触及法律。

(四)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载体,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学校教师更看重的是升学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忽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导致学生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的问题,从而当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法律后果,更促进了违法行为的产生。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

(一)强化家庭教育,铸就第一道防线

首先,家长要在自身上找问题,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交流模式,培养孩子的自救求救能力,掌握孩子的心理发育情况,做到有问题能够最先察觉的第一角色。其次,家长要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不断强化孩子的保护意识,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孩子如何与其他老师同学交往甚至是如何化解矛盾。最后,家长应积极与学校建立交流机制,完善的家校交流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家长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的实际表现,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

(二)学校角色勿缺失,防患于未然

1.构建完善的校园安保

校园暴力多发生于学校校园周边,特别是校园死角。第一,完善校园门禁制度,做到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出学校。第二,做到校园监控设施360度全覆盖,严防出现视觉死角。第三,加强校园巡逻力量,巡逻路线也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也应设有专业巡逻人员。

2.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法治教育

学校要改变重分轻能的弊端,作为学校,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应教育学生全面成长,校园暴力高发很大程度也体现出学校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问题上的不作为,老师普遍重视学科成绩,薄弱的法治教育导致学生对法律问题、维权途径知之甚少。第一,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开设法治宣传课程。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传授法律知识,让学生对校园暴力问题有更全面的认知,在此之上教育学生如何防范校园暴力。第二,校园暴力的施暴对象往往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诸如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是身负残疾的学生等,作为学校要对这类学生特别的照顾,老师也应对这类学生多关爱多帮助,避免这类学生成为校园暴力中“被暴力”的对象。

(三)突出社会职能,强化法律效力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种暴力血腥影视作品和娱乐游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考虑到未成年人成长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的特殊性,国家各级媒体和网络管控部门应严格控制暴力血腥影视作品的传播,防止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建立健全校园暴力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填补当今校园暴力法律方面的空白,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和惩处力,用法律的武器解决校园暴力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司法机关应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对校园暴力问题加大打击、惩处、防控力度,并且现在校园暴力问题多发,单单仅依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社会各机关更应促成合力,群防群治,综合施策,为未成年人成长保驾护航。

论文作者:赵姝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校园暴力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论文_赵姝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