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

刘璇华[1]2003年在《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组织创新滞后,组织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相脱节的现实问题,从知识这一新视角出发,以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为目标,以知识和组织学习为主线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题。首先,在重新界定组织创新概念的内涵,回顾和评析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企业理论和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性质、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及创新趋势、企业组织边界、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的演化机理,以及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本质和成长机理等问题进行知识分析,进而揭示了组织创新与核心能力的本质和契合点,以及组织创新、核心能力和组织学习叁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其次,探讨了组织学习过程、组织创新的动力与阻力因素、方式与时机选择,以及组织创新的过程及其学习机制、具体途径等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海尔组织创新的成功案例,验证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阐明了组织创新并不单纯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是为了积累、共享和利用知识,从而弥补了以往在组织创新研究中沿用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存在的缺陷,拓宽了组织创新研究的视野。本文首次揭示了组织学习是组织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契合点,构建了组织创新与组织学习过程的内在一致性模型。本文试图为我国企业通过实施组织创新来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提供指导。

韩凤晶[2]2014年在《基于组织创新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面对知识经济兴起的巨大冲击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深入,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现存的实际问题,企业为了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不断被迫地去适应、创新、配置和重新构建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而才能维持其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及内部需求多样化,愈来愈重视上述柔性核心能力之生成与培育,使企业可以克服核心能力刚性问题,并使企业整体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只有竭尽全力的去推行创新与改革,才能真正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才能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变化成为企业的唯一出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能够长期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客观环境变化了的!”。在这样动态的环境背景下,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客观竞争优势,其核心能力就必须进行相关动态更新和持续演化,这就会有益于促生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并发展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当今,多数企业都已开始逐渐注重自身相关核心能力的培育,但对企业而言面临的另一方面是核心能力一旦形成了,便具有较为稳定的特征。企业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核心能力便得到加强,同时,若企业的核心能力已发展到极致后便易形成深度的刚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刚性在形成后,便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创新,从而会束缚企业相关核心能力的更新和重建。这就是核心能力的管理悖论:核心能力亦是核心刚性。可以这么理解,它不仅给企业的能力发展带来了优势,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尽管在短期内避免了竞争对手对其核心能力的模仿,但是它难以回避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会把企业的相关核心能力侵蚀殆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动态的核心思想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并得到重视的能力。随之而来的竞争优势理论、制度理论、组织生态理论、战略冲突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等,这些研究在组织面对变化是否能适应和进行变革做出了相应贡献,也由此引发了当前对组织内部创新要素与动态核心能力激活及培育的系统研究,并已逐渐成为热点,这也是成功解决企业核心能力刚性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从促进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动因出发,在大量综述的基础上,提取基本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影响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七个动因因子,其中四个因子来自于企业内部,命名为组织创新因子,另外叁个因子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由此可知企业能力的改变不仅受到外部动因的推动,同时更应关注其来自于内部动因的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环境和机会只是代表企业有了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并不能说明企业一定会成功,最终的决定因素来自于企业内部,在于组织的结构变革、战略调整、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以往针对动态核心能力的文献研究多停留在对定义、内涵,理论的提出渊源等方面的定性研究,针对其进行具体构成测度的研究较少,对此,本文采用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方法,研究得出影响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结果企业为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性,考虑核心能力提高时,对这些要素方面的能力均应重点进行考虑,不能有所偏废,尤其是对知识转型能力、知识利用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应有所侧重。本文系统分析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条件、标准及过程,构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模型;对其涌现现象与过程进行了相关较为详细的描述;以动态核心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企业组织创新对组织绩效影响的SEM模型,并选取适量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运用SWARM平台对组织创新动因促进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过程进行仿真,通过运用基于Swarm平台开发的java仿真程序,模拟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组织创新与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还提供了促进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涌现的策略。

郭韬[3]2008年在《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系统演化的重要内容,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复杂性理论”为企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企业组织创新领域引入复杂性理论的思想与方法具有特殊意义。在当前组织创新的研究中,复杂性理论视角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尝试在复杂性理论的视角下对企业组织创新理论展开研究。本论文回顾了创新理论、管理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演进过程和主要内容,全面解析了管理学中对“组织”的定义,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创新”涵义界定的基础上,将企业组织创新的含义界定为:企业组织创新是企业对其组织子系统的创新,即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成员为使企业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企业自身内在的成长需要,对企业的机体、运行方式的创造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过程。论文认为,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组织流程的创新,企业组织文化创新等。论文构建了企业创新系统,将企业创新系统划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四个子系统,分别分析了企业组织创新与企业创新系统中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论文分析了企业组织创新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一般原理,从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企业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企业组织创新的主体的复杂性叁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组织创新的环境与主体的复杂性机理。本论文构建了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外部动力包括来自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的间接动力和来自企业的特殊环境因素的直接动力;内部动力来自企业生存与成长需要的根本动力和来自企业内部直接动力。在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中,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动力系统的核心要素。某一个直接动力因素可能会独立引发企业的组织创新活动,也可能由若干直接动力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企业的组织创新活动,但归根到底组织创新的动力都来源于根本动力因素。企业组织创新的阻力也可以分为内部阻力与外部阻力,其中外部阻力包括来自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阻力和来自企业的特殊环境因素的阻力;内部阻力包括来自于企业成员个体的阻?源于企业组织层面的阻力。在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容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流程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的内容,并从复杂性理论韵视角,对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流程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进行全面解析。在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方面,论文从企业组织创新的一般过程入手,总结提出企业组织创新过程的五阶段模型;借鉴复杂性理论中的自组织临界态理论,对企业组织创新的临界点进行了分析和判定: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组织创新过程的涌现性机理进行了分析。论文从企业系统动态演化全过程的视角分析了企业演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组织创新活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借鉴复杂性理论,从企业系统演化全过程中组织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组织创新活动引入的负熵流实现企业持续成长、企业组织创新的效果是维持企业系统演化过程中组织系统的鲁棒性叁个方面,阐述企业系统演化过程中组织创新的复杂性问题。论文构建了企业组织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工具,对实际企业KF公司的组织创新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KF公司组织创新的系统动力学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为KF公司的组织创新活动提供了借鉴。最后,论文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企业组织创新活动中,应引入并加强自组织管理思想,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促使组织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基于自组织管理推动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应转变为“信息传递者”、“沟通组织者”的角色,应建设自组织的员工群体,应增强组织创新动力为企业机体的自组织进化创造条件,应把握组织创新的分叉点,应通过诱发混沌提高组织创新的质量。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应加强企业系统中适应性主体与介主体的适应性学习,强化企业系统的正反馈机制,培养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企业员工,应培植有利于企业系统自适应演化的多元文化,应保证流的渠道和传播速度,从观念创新入手优化企业系统的行

董俊武[4]2004年在《企业的本质、性质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与市场结合却又不同于市场的协调资源配置的另一种必不可少的机制。企业的成长构成了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首先必须以对企业本身的认识为出发点。而企业的本身,主要是企业的本质,以及企业的性质这两大问题。 本文首先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开始。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资源能力知识理论以及马克思、熊彼特、钱德勒与杨小凯等对企业本质认识的回顾、比较、评析与综合,本文认为,企业的本质是“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它包括叁层含义:首先,企业的本质,首要在于其生产属性,这是企业之所以区别于市场的地方;其次,之所以由企业组织生产,而不是分散生产是由于企业能够进行高效率的生产,这是企业之所以取代小生产组织的原因;而最后,企业无疑是一种组织,只有通过组织,企业才能够进行生产,才能够进行可以利用分工协作的效率优势的生产。 本文随后在对企业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的性质及其企业成长意义。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资源能力知识等企业理论中对企业性质认识的回顾、比较与综合,本文认为,异质性是企业的基本性质,其基本涵义包括:第一,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第二,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和难以模仿与替代的,既无法通过市场公开定价和获得又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替代行为面临成本约束。本文进而认为,企业的成长根源于核心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更根源于持续的知识创新,这是一个内生的企业成长问题。最后,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人力资本与知识理论的企业成长的知识结构模型。 结合企业的异质观,本文基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考查其企业成长意义。本文认为,面向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求得持续成长的最基本手段。其中,企业本质的生产性,决定了企业的基于产品的竞争;而高效率,这一企业存在的规定性,决定了企业的基于创新的竞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基于面向产品的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与模式选择。随后,本文以产品创新为主,兼顾面向产品的流程创新,分析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国外经验研究成果。

曾少军[5]2007年在《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与国企、外企并驾齐驱的国民经济“叁驾马车”之一,但是企业理论对中国家族企业这一私有企业主体关注却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中国家族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亟需进行组织创新,然而关于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将企业组织视为给定的对象,对管理组织“本身”的研究重视不够。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中国家族企业管理组织的研究,从私营企业主体的角度丰富中国企业理论的视角;本研究还将为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并在某种程度上为政府的私有经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因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将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创新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问题和对策”的路径,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得怎么样。实质上是对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创新源、创新内容、创新过程控制、创新评价和创新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期形成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理论的初步体系,为后起研究者作好铺垫。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包括第一、二章;第二部分为现状和问题分析,主要是第叁章,以及第一章和后续各章中关于现状和问题的阐述;第叁部分为对策建议,范围则包括第四至第十章。全篇重点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1.构建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理论模式新框架。本文从探讨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结构、流程和文化等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构建了由创新源、创新内容、创新过程控制、创新评价和创新系统等体系组成的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理论模式分析新框架。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对管理组织本身的探讨,也从私有企业主体的角度部分地充实了中国企业理论的研究内涵。2.研究中国家族企业“平行组织结构”特点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和对策。本文借鉴家族企业战略研究中的“平行计划流程”理论,提出了中国家族企业存在由“家族企业”和“企业家族”所组成的“平行组织结构”的观点。家族企业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强大凝聚力和良好的合作意愿与信息交流机会,使家族企业能够成为组织效能极高的组织;但家族成员之间利益冲突、违规行为和内讧就会导致家族企业比其他组织更加无效。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理念、规模、领导、层次、职能和形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平衡家族与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相互依赖的团队式组织结构体系、运用权变理论指导家族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等相关对策建议。3.拓展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流程创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从流程理念、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等方面拓展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流程创新的分析视角,并提出了推动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流程持续改善、用信息化促进生产与管理流程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等相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流程研究的不足。4.探究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文化的特点与问题对策。本文由利他主义、传统家族等级文化因子、现代管家理论效应和家族企业家心智模式与对外利己本性等企业文化特点出发,从理念、制度、机制和习规等企业文化视角,对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的优势、问题及其根源进行系统、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并从家族企业家的培养、企业伦理观的树立、企业文化路径的设计和中西方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对策,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研究的内容。5.提出由驱动和认同双向过程组成的和谐组织过程模式。本文借鉴力场理论构建的和谐组织过程模式认为,组织过程包括驱动和认同两个同时存在的对立统一过程。前者主要从组织主体的角度,研究组织创新的征兆识别、组织诊断及创新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估和后续行动等显性的逻辑程序;后者则主要从组织成员的角度,研究对组织创新的接触震动、抵制性冲突到接受认同的隐性的逻辑程序。和谐组织的形成就是这两种对立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创新过程控制就是要运用时机选择、方式设计、进程安排和阻力管理等策略,以达到驱动过程和认同过程的对立统一,促成组织过程的和谐。其中,标准化驱动过程模式的运用应遵循非线性和动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和权变化原则,以保证实施的效果和针对性。6.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系统的宏观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从创新系统分析的框架出发,中国家族企业未来的组织创新要密切关注宏观风险,包括法律、市场准入、服务歧视和中介滞后等。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从创新环境、结构创新、流程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来发挥宏观指导、推动和支持作用,促进中国家族企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也是一件事关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事情。叁个案例的研究为本文增加了理论相关性的实证说服力,也可以为中国家族企业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彭苏勉[6]2011年在《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软件产业作为中国新兴的重要产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集成电路,软件、通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软件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软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企业的竞争力也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参与合作或组织合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生存,软件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在整个软件市场中的定位,确定其在价值网络中的网络能力、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本文研究目标是在识别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重新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的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出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最终使得软件企业得以根据不同产品的市场需求,根据企业内部情况及外界环境变化,柔性的选择最适宜的商业模式,实现提高利润率、提升竞争力的目标。本文将价值网理论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本着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价值理论、系统论、协同学、博弈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组织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对基于价值网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首先,论文论述了研究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的背景与意义,详细分析了国内外软件产业及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阐述了价值理论、系统论、协同学、博弈论、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等基本理论和软件企业、商业模式、TRIZ理论、NK模型等相关概念。其次,论文以软件商业模式概述为基础,分析软件企业商业模式驱动因素及其要素构成,提出通用软件商业模式等六种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类型,并从价值链方面分析不同商业模式的增值过程。随后,结合价值网分析软件企业价值网的结构模型、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构建过程,探究软件企业价值网节点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价值网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转移的机制,最终得出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框架。再次,论文对软件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需求进行了分析,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利用NK模型实现了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将软件企业价值网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对接,从节点、链条、整体网络叁个方而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建立了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对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性评价和适应度评价。最后,论文选择相关软件企业,从企业价值链和价值网环境方面,研究该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建立符合该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并从财务和会计数字证实该软件企业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良好效果。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运用价值网理论、TRIZ理论和NK模型设计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在构建软件企业价值网模型的基础上,提升价值网的网络效应和软件增值速度,大大提高了我国软件企业基于价值网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适应性,在研究视角、创新方法、评价体系、实证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创新性的研究。

李贺[7]2006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组织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知识作为战略性资源在组织资源中居于核心地位,组织竞争向全球化趋势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本文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在对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与评述的基础上,对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以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为研究主线,在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机理;建构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企业组织创新相关性概念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完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组织创新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确定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模式与途径;设计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周和荣[8]2005年在《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顾客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使得21世纪的企业环境持续多变而又不可预测。这必然要求企业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捷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集中于核心能力、能够快捷地重组内外部的能力和资源、从而能够快捷地响应市场机遇的企业运应而生,这种企业被称作敏捷企业。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的研究日渐重视。本文在深入分析和讨论敏捷企业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理论及运行机理。论文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第2、3、4章,对敏捷企业进行了一般界定、结构分析和实现机理研究,第叁部分包括第5、6、7、8章,分别从运行方法(敏捷竞争方法、资源敏捷配置方法)、运行过程、运行条件等方面研究敏捷企业的运行机理,第四部分是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展望。全文共包括65个概念定义、72幅图表、29个机理或概念模型。 第1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竞争环境改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敏捷性和敏捷企业的起源。分析了敏捷企业产生的实践动因,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建立了本文的研究体系。 第2章对敏捷性、敏捷企业进行了界定。对敏捷性与柔性、精益性进行了辨析。对敏捷企业的根本属性、一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敏捷企业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依据核心能力和成长阶段,对敏捷企业进行了分类。认为敏捷企业是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半市场、半组织”的中间组织,它通过与客户、供应商、伙伴间的网络化和集成化,实现虚拟一体化。 第3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结构。提出了能力要素是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假说。分析了能力要素作为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对能力要素进行了定义、分类和性质分析,给出了能力要素的结构概念模型,建立了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敏捷企业及其能力要素。分析了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能力结构模型、资源结构模型、组织结构模型和人员结构模型。 第4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实现机理。研究了外部化机理,给出了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定义、讨论了其效应以及实现的对象和过程;研究了模块化机理,给出

李贺[9]2007年在《基于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的企业组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变革速度加快的今天,企业要想持续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真正能够持续又不能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组织能力。”动荡已经代替稳定而成为当今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具有何种能力,决定了它的竞争地位。一般来说,组织结构服从于企业战略,而企业的战略又取决于它的组织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组织结构模式创新必然体现企业组织能力的要求。目前,对企业组织能力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概念界定。对于组织能力的研究,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本文所研究的组织能力都是基于组织结构模式方面。本文首先从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引出组织能力的概念,得出组织能力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组织能力对其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的角度分析了组织能力与其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能力可以形容为一种企业内部通道,而组织能力又取决于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变迁、发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激烈竞争压力之下,我国企业的组织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国有大中型企业摒弃原有的落后的组织模式,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组织模式。文章最后以牡丹集团为例,从不同历史阶段牡丹集团的发展以及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入手,通过对企业的产品、资产、资源状况、品牌等以及集团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的分析,得出牡丹集团组织结构变化生成的基础就是优越的组织能力。在动态环境下,正是组织能力体现出来的这一周而复始的知识创新能力,成为牡丹集团继续发展下去的原动力。资源通过组织能力的优化配置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又在组织能力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下,实现从原有资源结构到新的资源结构的转变,获得一连串的竞争优势。由于能力的不断循环,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李刚[10]2007年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机理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组织结构历来是企业组织研究及管理学研究中的重点。从直线制到网络组织,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从未停息过,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组织结构的创新,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的,隐藏在这一创新历程背后的规律是什么,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未来趋势如何,怎样实施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这些是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理论研究所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知识理论、自组织理论、力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围绕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动因、实施过程和绩效展开研究,试图揭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探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未来趋势和新型模式,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提出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界定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与外延。企业组织结构边界的开放性、模糊性和动态性使得组织结构这一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范畴,还包括了外部组织,它们也成为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将企业组织结构定义为企业各构成要素所确立的关系与企业之间所确立的关系的总和,即企业组织结构是由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间组织结构共同构成。(2)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两种典型形式:机械式组织结构和有机式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古典结构、U型结构和H型结构、M型结构和超事业部制结构、矩阵结构和多维立体结构的创新历程,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但组织结构创新的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制约着企业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3)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自组织分析框架,从前提条件、内在动力、原初诱因、路径、形式、演化图景等方面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自组织运作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自组织实现过程。(4)从力学的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运用力场分析法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动力和阻力;建立了以环境“诱导力”、战略“牵引力”、技术“推动力”、企业成长“促动力”、治理结构“联动力”、绩效“驱动力”六种动力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动力模型,并分别阐述了这些动力因素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有效克服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阻力的措施。(5)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间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趋势,并对基于流程的横向型企业组织结构、模块化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型企业组织结构、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等四种新型模式进行了阐述。(6)构建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实施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预警系统模型来判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时机选择的方法;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进程选择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7)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绩效及其特点,从投入产出角度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产出贡献度评价模型,并从行为绩效与结果绩效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绩效进行了评价。(8)提出了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思路,主要包括:基于权变理论的动态设计思路、基于核心能力的创新思路、基于企业间价值链整合的网络组织结构构建思路;并结合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创新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刘璇华. 暨南大学. 2003

[2]. 基于组织创新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 韩凤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3].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郭韬.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4]. 企业的本质、性质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D]. 董俊武.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5].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曾少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6]. 基于价值网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彭苏勉.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7].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李贺. 吉林大学. 2006

[8]. 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D]. 周和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9]. 基于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的企业组织能力研究[D]. 李贺.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10].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 李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