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德育的改革论文_何耀

浅析中学德育的改革论文_何耀

何耀(四川省巴中中学 四川 巴中 636600)

摘要: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对社会生产、人们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德育工作需要确立人性化的德育理念,以顺应21世纪的德育走向,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时代特征;德育理念;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214-01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淡化了思想教育领域的工作,以前那种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社会风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受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毒害,因此,加强德育工作应从学生抓起。

一、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先导、是德育改革实践的内在需要

因而,许多学者都投身到德育理念的研究行列中。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等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在某种程度可以将他们的德育理念概括为“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步入融合”。

1.“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人是德育的主体和对象,德育内容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目的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虽然陶行知先生之言已是数十年前的事,然而以往的德育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用统一标准去规范每一个个体,出现人性关怀不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关于教育的主体的讨论,关于人类现代需求的探讨,关于学校德育自主性的探索,“学会关心”的研究以及“把爱带入21世纪”的呼吁等等,都表明了德育朝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即“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已初步确定。德育的主体要求人性化。德育是使人为人,而非使其为物。人是完整而自由存在的生命体,存在个体自身发展需要。人类作为物种首先得生存,而生存又是基于对自身关怀的基础上的。“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德育的目的呼吁“以人为本”。“道德教育是使人向善,是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为创造人的幸福服务的”。

2.“面向全体”的德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者正确面对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关怀每一位受教育者。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每位大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潜能,都有着各自的强势和弱势因素。这种相伴而生的强弱因素也是其道德成长动力之源。教育者能够就每位受教育者道德理解的差异性,结合生理特征、心理品质、兴趣爱好等不同,因势利导,以求全体发展,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又一方面。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现代德育理念要求每位教育者面向全体地理解和关爱个体,在精神上关怀每位学生,使学生更具精神的完善性和人格的独立性。“德性是精神的核心,作为精神关怀者其根本职责或使命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及其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系统等各方面需要把各自的影响作用到每一个学生,使校园成为全体学生的精神家园。

3.“步入融合”的德育理念在人类历史上随着对人的认识的进步,使人这一完整的生命体被细致地分为多个方面或层面,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同时也带来了人的有机性被肢解这一事实。就德育而言,首先是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独立而来;然后是德育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接着是德育分裂为主知、主情、主行等不同的流派。每一次的独立或细分都是理论研究、实际操作的深入和有机性进一步被肢解。

现代德育理念从人们的成长是一个整体、人本身是整体、人类生活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的视角要求,认为德育应从分离步入融合。随着终身化教育理念被确立,德育的终身化理论和实践显现十分必要。过去的那种把教育放在学校里一蹴而就的理论在现今越来越不可能。把人生命的全部过程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修行过程和实现过程则更符合生活、教育、德育的本源规律。

二、德育模式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国在德育模式探讨中进展很大,李伯黍著《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1999)概括了5个模式。即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模式,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引导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此外,班华的《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2002)认为国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德育模式有:自主性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知情行协调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方法的目标都是走出灌输和限制,走向解放和对话,强调德育实行的人性化,并非取消德育管理。中学德育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办法则是把新的德育理念与管理中的不可或缺的职能进行合理适当的整合。在管理的程序和方式上,美国管理理论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职能理论对我们很有帮助,然而其有些内容与现代德育理念不是完全吻合。笔者在德育教育中借用了罗杰斯的管理框架而深入人本主义德育观念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采用了与管理相对的德育模式的四职能“计划、组织、引导、调控”。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目标,制定整体的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整个计划的制定以终身的、自主性习得为目标,校内外、课内外兼顾,让学生集体参加共同思考社会价值和个体需求。学生们在教师的参与下自我分析主要德育问题,讨论目标的现实性。在制定中教师协助他们把握,使计划在塑性和弹性方面以及长期性和阶段性方面趋于合理,使之便于实施。此职能不是教师代替而是参与、帮助,尤其是初步的目标不能太难,要使学生在自我目标实施中有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计划和德育活动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控制“点面关系”。在计划制定中要针对群体目标,同时不能忽视个体目标。组织职能包括决定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成立由学生选举产生的德育小组(包括教师)来完成上述组织职能。组织形式需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教师提供往年德育活动的学生组织活动样本,供学生分析,自定适合新群体的形式。虽然有组织形式,但对每个学生则更需确定一种自我参悟。德性的自我养成诚如柳宗元所言“以木之天,以至其性”。活动则需教师提供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的范本。活动的过程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是一个愉快的自我成长过程,而不是老觉得自己做错什么,即使真的过去做错却能使现在可以做得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道德的本质。既可自我修养,又能从集体中得到启发和帮助或分享道德养成的愉悦。这样的组织保证了学生的兴趣,而教师只是德育小组成员中的资历最老、办法最多、最受欢迎的人。每一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组织内的人,这就是引导职能。教师通过激励学生,参与、指导他们进行德育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发挥德育知识优势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班华.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4).

[2]斯蒂芬.罗宾斯. 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论文作者:何耀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学德育的改革论文_何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