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线安全的通实力视角研究论文

北极航线安全的通实力视角研究论文

北极航线安全的通实力视角研究

李振福,刘同超

(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线商业通航逐渐成为可能,但北极航线安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解决北极航线安全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通实力理论对北极航线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北极航线安全建设对策。结果发现北极航线安全问题主要是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程度较弱,为此提出应明确北极航线安全的参与主体,促进参与主体的互联互通,进一步规范参与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同时分析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路径,提出我国在不同方面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 北极航线安全;通实力;参与主体

随着全球变暖,商船在北极航线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中远海运集团分别在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实现了商业船舶在北极航线通航的目标。同时,中国与俄罗斯在2017年11月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北极航线作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载体,对“冰上丝绸之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北极航线的开通是实施“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环节,北极航线安全对于“冰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目前,北极航线安全主要是指船舶的航行安全,但是北极航线安全还与其他安全内容并存。[1]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通道安全、军事安全等一系列安全内容。[2][3]但目前北极航线的航行安全仍然是主要焦点。面对北极航线安全的变化,通过运用通实力理论分析和解决北极航线安全问题,进而提出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北极航线安全现状和问题;二是通实力理论及北极航线安全的适用性;三是建设北极航线安全的措施;四是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全球政治语境下北极航线安全的嬗变

北极冰雪融化给北极航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与传统航线相比,北极航线能够缩短东亚到欧美等地的海上距离,而且也为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能源运输通道。但北极地区的安全形势仍然严峻,除了北极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北极地缘政治的影响。同样受北极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北极航线安全也不容乐观,同时北极航线还有着其独特的安全问题。

(一)北极航线利益引起相关国家行为变化

北极航线的开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北极战略,争取加入北极航线利益的争夺,但由于北极国家对于北极航线具有实际的控制权,出于利益考虑,针对北极域外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开发利用采取谨慎态度,而且对于不同域外国家采取不同的战略。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需要得到北极国家对其的身份认可从而获得准入身份,而且不同国家参与北极航线程度不同,但是目的都是国家利益。由于北极航线带来巨大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战略措施,同时各国在北极航线上的身份和权利不同,各国往往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争取北极航线利益。目前,俄罗斯出于自身发展问题,对北极东北航线的开发利用持开放的态度,邀请各国参与北极航线的建设,但加拿大则从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出发,对北极西北航线的开发利用持谨慎态度,对商船通航西北航线制定了严格的通航条件,严格控制商船对西北航线地区的污染。[4]美国则认为北极航线是国际航线,呼吁降低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航线的控制权,从而为美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利用提供准入规则。其他北极五国相对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在经济和实力上较弱,在北极航线上的话语权也不足,因此北极五个小国挪威、芬兰、瑞典、冰岛和丹麦希望引入非北极国家与之合作,从而弥补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的不足,从而获得北极航线利益。

随着北极航线的利益越来越大,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的愿望越加迫切,受北极航线开通的影响,欧洲地区和东亚地区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欧洲北部各国和东亚各国对于北极航线的关注度非常高,而且许多国家制定了北极战略,其中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各国大多从北极的科考和环境问题出发,淡化北极航线的利益需求,以弱化北极八国对其的敌意,但对于北极航线的开发利用却是兴趣不减。[5]对于东亚各国而言,北极航线不仅能够缩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上距离,而且北极航线还是一条能源运输通道,对于解决东亚各国现存的“马六甲困境”有着关键作用,目前,北极地区的亚马尔项目已经取得突破进展,第一批天然气已经经过北极航线运输到中国,因此相比于欧洲各国,北极航线对于东亚各国更为重要。由于各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各国对于参与北极航线建设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团体,例如关于北极航线开发权问题形成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两大阵营,而对于北极航线开发合作形成中俄合作、美日合作、俄韩合作等合作团体,[6]对于北极航线归属权问题北极八国内部也存在不同国家间的争论,俄罗斯、挪威、丹麦和加拿大通过不同的法律形式争取北极的外大陆架海域。[7]

(二)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机制存在冲突

北极航线安全管理需要统一的管理制度,但是目前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并不统一,主要体现在北极治理制度不统一和北极航线航行规则的异议。北极航线地处北极地区,北极地区治理是北极航线安全管理的基础,北极地区治理制度对北极航线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北极治理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签订,该条约是在1920年由英美牵头签署的,旨在维护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合理开发利用,确定了“主权确定,共同利用”的治理原则,但是范围仅限于斯瓦尔巴德群岛,对于北极地区其他问题并没有解决。随着冷战的结束,北极地区的合作治理越加清晰,1996年的《渥太华宣言》标志着北极理事会的成立,北极理事会成立之初主要解决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北极理事会对于解决北极治理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所成立的背景(政府间论坛),北极理事会的缺点同样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缺少执行力、资金短缺、无法律效力、成员较少和没有设立秘书处五个方面。北极理事会是一个关于全北极地区治理的组织,后续的北极治理主要表现在区域方面,譬如制定《北极海洋石油污染预防与应对合作协定》预防北极污染,制定《促进国际北极科学合作协定》管理北极科学合作,制定《极地规则》规范北极航行等多个方面。[8]

第二,形成管理制度规范。首先,应统一北极航线航行规则,形成船舶航行北极航线的操作标准,以减少航行规则冲突造成的安全事故。其次,应建立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标准,形成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流程,以便针对具体安全问题采取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最后,为保障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应随着北极航线安全的变化而变化。

(三)北极航线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北极航线的港口设施还比较简陋,港口实现停靠还存在一些问题。北极航线港口众多,但是基础设施薄弱,航标和灯塔设施较少。[11]同时受北极地区粒子流、极光和对流电场的影响,海事卫星在北纬76°以上无法保障通信质量,对于船舶航行有着安全隐患。而且北极航线的应急救援效率不高,俄罗斯的破冰船数量达到40多艘,但是核动力破冰船数量只有7艘,特别是核动力破冰船的服役时间较长,面对未来北极航线的大规模船只航行难以满足,对于远距离的北极航线引航任务存在挑战。

对照组给予缩宫素进行治疗,在胎儿娩出后进行常规肌肉注射缩宫素10U(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120611),重复使用缩宫素总量30~40 U;艾灸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艾灸治疗,其主要措施如下:穴位艾灸:在患者胎儿变出之后,立即进行神厥,关元穴艾灸,施灸至宫缩良好停止。施灸时间为30min,2次/d。在进行治疗过程中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适宜的温度。

加强北极国际政治交流对于中国参与北极航线事务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北极航线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极航线地缘政治复杂,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需要得到北极八国的认可,特别是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的认可。现阶段,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航线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中国想要参与北极航线事务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中国需要加强与北极八国的政治交流,建立政治互信,提高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政治公信力,促进中国北极话语权。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还属于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中国与北极国家的政治交流不够深入导致的,中国应加强与北极国家的政治交流,消除北极国家对中国的误解,降低北极国家对于中国的抵触和敌意,增加北极国家对于中国的了解和信任,中国应与北极国家建立友好的政治伙伴关系,中国应充分考虑北极国家的利益诉求,尊重北极国家主权和北极地区及北极航线管辖权,寻求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建立多方位全覆盖的政治交流平台。[14]

第三,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管理治理。调查中发现,监管触角不够广、虚假宣传仍盛行、广告的夸大与实际效果不符是造成民众对保健食品心理抗拒的一个原因,政府监管部门定期开展保健食品相关安全知识宣传,在中老年民众中普及投诉举报电话,提高民众保健食品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提高辨识保健食品真假优劣的能力,降低保健食品风险认知水平;政府部门对保健食品的重点项目,比如辅助降血糖、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易非法添加药物功能的保健食品开展重点整治、专项整顿,对虚假的广告宣传、夸大的宣传效果等给予大力整顿。

在全省生态“坡地村镇”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陈铁雄) ........................................................................9-9

通实力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对象多。通实力的研究对象应该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单一研究对象不具有通实力。第二,联系性。多个对象之间具有可连通性,即对象之间可以产生联系。研究对象可以不具有同质性,不同种类的对象之间可以通过联系建立通实力。第三,交换性。对象之间的联系可以是不同属性的联系。物质、信息、文化、能量等方面的交换。第四,正向性。对象之间通过联系往往会产生价值的增加或者成本的减少,也称为垃圾的减少,不必要性的减少。第五,整体性。也可称为系统性,通实力是以一个整体为研究对象,其中可以研究一个系统内的通实力,也可以研究多个系统之间的通实力,但通常将这一个系统或者多个系统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二、通实力: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需求

通实力广义上是指事物之间的一种连通能力,其中涉及的事物可以是相同事物之间也可以是不同事物。狭义上的通实力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程度或者在某一方面的联系大小。广义上的通实力是一种标量,可以直接比较大小;狭义上的通实力是一种矢量,具有更多的细节,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第三,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北极航线沿线的基础设施是船舶安全航行北极航线的保障。但是由于北极航线所处的地理环境所致,北极航线沿线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同时相关的导航设备也比较落后,应急救援也需要加强,对于北极地区的气象监测水平也需要提高。北极航线薄弱的基础设施为参与北极航线的相关主体活动增添了不完全因素。

(一)通实力理论概述

通实力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或者是并没有重复提取其重要含义,而只是在无形之中利用而已。同时,通实力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标量,对于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程度。通实力是一种互联互通的程度。

受北极地理环境影响,北极航线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面对北极低温,船舶材质需要特殊材料,基础建设也需要添加防冻材料和更多的人力投入,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船舶建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由于受俄罗斯自身经济所限,在北极航线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为船舶航行北极航线埋下安全隐患,北极航线迫切需要强大的资本注入北极航线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保障船舶航行北极航线安全。

通实力使得系统内部更加有序达到动态平衡。系统内部不断地出现连接和断开,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局部最优和整体最优。当系统出现问题时,说明系统内部的连通性较差,连接数较小,而断开数较大。通实力能够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通实力能够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连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组合优化,通过不断调整关系程度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通实力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加强事物之间的连通度,建立更加庞大的连通网络,促进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实力能够推动事物向正的方向发展,提升事物存在的价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多方面的,向不同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也是不同的。通实力能够在事物之间建立或加强联系强度,提高事物之间的信息传递,进而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能量,促进事物的发展水平,进而提高事物向正向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通实力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运用在相同事物之间也可以运用在不同事物之间。通实力不仅能够对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够对系统运行的过程进行指导,使得系统朝着更好方向运行和发展。运用通实力解决问题应该从系统层面入手,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针对系统内部和外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运用通实力方法的入手点,从而提出运用通实力方法解决问题的措施。

北极航线作为北极地区的一条海上运输通道,其安全状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目前北极航线安全状态主要是由其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所决定的。因此通实力理论可以运用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方面,通实力对于北极航线的应用能够加快北极航线建设,促进北极航线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强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提高北极航线安全水平。

(二)参与主体需要明确

第一,参与国家需要明确。目前日益增长的北极航线利益吸引了许多国家的目光,国家参与对于北极航线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北极航线安全状态变化的主要动因。目前,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已经无须争辩,但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仍面临许多问题,对于非北极国家的北极航线权益仍未明确,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的数量和范围仍需明晰。这就为北极航线安全状态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第二,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参与主体行为,减少不安全因素,提高北极航线安全状态。但是目前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仍然混乱,关于北极航线的国际航线属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关于北极航线的管理法律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极地规则》,但这两个法律仍存在冲突。同时俄罗斯和加拿大对于北极航线的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制定了高于其他法律的航行规则,这加大了北极航线安全管理的混乱程度。

第二,管理层面缺乏联系。在北极航线安全管理上,船舶的航行规则冲突体现了制定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法律的主体之间缺乏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管理主体对于北极航线安全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认识北极航线安全是管理北极航线安全的最基本要求,不同的认知对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是不一样的,对于北极航线安全状态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层面缺乏联系对于北极航线安全状态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抑郁症也叫抑郁障碍,为临床常见疾病的一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发病后患者情绪消沉,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悲观厌世、企图自杀,对患者健康、生活乃至生命安全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生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2]。临床研究显示[3],抑郁症患者多可见特定脑补结构域功能异常现象。本研究对单相抑郁症患者各脑叶CT值的改变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玩阴术”表面隐晦莫测,其实不堪一击,乃典型的“见光死”。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各行各业乃至民间交往,只要一切事务均在法规之下公然运作,堵塞“暗箱操作”“私相授受”漏洞,履行各类监督机制,建立各类诚信档案,使违法违规者付出相应代价——“玩阴术”自然会失去滋生的土壤和疯长的空间。

(三)相关主体之间缺乏联系

第一,参与国家缺乏联系。目前,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的国家以北极国家为主,非北极国家的参与为辅。由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对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控制,其他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的参与度较小,这就形成了北极国家内部充斥着矛盾。同时,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需要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同意,这就使得非北极国家经常与俄罗斯和加拿大沟通联系,从而忽略了与其他北极国家的联系,而其他北极国家在北极理事会上具有投票权,从而造成了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的困境。

情境创建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情境模式,如生活化情境,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生活素材融入情境中,构建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环境进行学习,使学生兴趣激发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又如多媒体情境,教师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音乐内涵,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也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要将这些情境创建方式穿插使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成功融入音乐课堂。

第三,基础设施之间缺乏联系。在北极航线安全中,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从而能够提前获取安全信息,进而保障北极航线安全。但是,目前北极航线的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仍有很大的不足。譬如,港口与船舶之间的信息沟通、气象监测与船舶及港口之间的联系、应急救援与气象及船舶之间的联系等。因此北极航线安全中的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仍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

(四)相关主体行为缺乏规范

第一,国家行为缺乏规范。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航线的控制引起了其他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的不满,其中美国作为北极国家的代表认为北极航线为国际航线,而且俄罗斯和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活动频繁,从而造成了北极地区不安全的局势。[12]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北极航线安全上的行为缺乏规范导致了北极航线安全的政治局势紧张。而美国的行为也缺乏规范,虽然美国的立场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但是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北极航线上的行为也是其他大多数国家所厌恶的。

第二,管理制度缺乏规范。目前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混乱的管理制度就是缺乏规范所导致的。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在不同海域实行不同的管理规则是由历史和地理原因所决定的。俄罗斯和加拿大分别对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进行控制,因此所制定的管理规则对于参与主体而言是必须遵守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行为缺乏规范所决定的,因此解决管理制度缺乏规范的现象必须从国家行为规范入手。

第三,基础设施缺乏规范。目前北极航线的导航设备有多种,海图仍存在许多不准确之处,同时船舶航行北极航线的导航路线也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在2017年俄罗斯在东北航线的破冰船选择从东至西一路到头,而在2018年则选择行驶至东北航线的中段与来方的破冰船交换引航船队。面对多种不同的选择和变化的航行规则,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就增加了北极航线安全的不确定性。

三、通实力在北极航线安全建设中的应用(一)明确北极航线安全参与主体

第一,明确北极航线安全参与国家。为了减少北极航线安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首先应明确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的数量和范围,可以根据北极航线安全的影响范围进行划分,根据交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建立大北极国家,[13]提出大北极国家即为北极航线安全参与的国家范围和数量。其次应明确不同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海运能力赋予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譬如,可以赋予地理位置、海运能力强的国家更多的北极航线安全应急救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应建立灵活的国家参与机制。北极航线安全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对相关国家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北极航线安全的特点明确北极航线安全参与国家。

第二,明确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冲突的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应消除,首先应明确不同的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的管理效果,应根据管理效果选择符合北极航线安全的管理制度。其次应考虑相关国家的态度,一般而言,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管理效果好的管理制度,但是当管理效果好的制度的严格程度远远超过承受程度时,就应该考虑是否选择在管理效果变化不大时对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放松。最后管理制度应根据北极航线安全的变化而变化。北极航线安全处于时时刻刻变化过程之中,为了更好地管理北极航线安全,应根据北极航线安全变化而调整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明确北极航线安全基础设施需求。北极航线安全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基础设施根据北极航线安全的需要进行建设和完善。目前北极航线安全需要港口建设、导航设备、破冰船、气象监测、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建设,确定建设目标和重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基础设施对北极航线安全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北极航线安全参与主体相互联系

第一,加强国家间合作交流。北极航线沿线国家众多,但缺少公平公正的沟通机制,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北极八国与其他非北极国家的关系;北极八国对于北极事务有着严重的排外倾向,对于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非常抵触,北极航线开通所带来的利益使得北极国家更加戒备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行为和态度,这主要是由于两部不同团体之间的交流平台不同所导致的,北极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接受非北极国家的沟通和诚意,非北极国家的意图和行为往往由于北极国家的拒绝遭到歪曲和误解。因此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统一交流平台,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营造美好的北极合作环境。二是北极八国内部之间的关系。北极国家之间由于历史原因,还有许多海域的主权划分不清,北极国家内部也存在着领土和领海争端。北极国家内部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消除争端,实现北极利益最大化,达到利益共赢的目标。

在北极航线安全建设领域,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在政治方面应该加强政治沟通,增加彼此信任;在军事方面应该减少军事竞赛,降低军事冲突风险,保障北极航线安全。在经济方面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北极航线安全运输,增加北极航线的利用。在文化方面应该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加强北极航线旅游,建立北极航线旅游项目,减少国际文化冲突。在科技方面应该加强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科技交流,建立国际科学考察团队。北极航线安全建设应该在不同层面实现不同国家的合作,同时北极航线作为一条国际航线,北极航线安全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北极航线使各国形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加强交流合作,为北极航线安全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消除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冲突。提高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水平是北极航线安全的重要环节,有数据表明,海上事故的发生百分之八十是由人的操作不当导致的,而人的操作不当百分之八十是由管理不当导致的,因此加强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是提高北极航线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比较滞后,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法律还不完善,甚至在部分海域还存在法律冲突,而且北极航线沿线航道信息尚不明确。因此在北极航线开发利用的前景下,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水平是北极航线安全保障的无形保障,它不仅能够包括北极航线的航行规则,还对北极航线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约束,能够有效减轻其他影响因素对于北极航线安全状态的消极影响,从而实现对北极航线参与者安全的保障。北极航线安全管理作为北极航线安全的无形之手,其对北极航线安全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加强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将此“无形之手”转化为保障北极航线安全的“有形之力”,从而实现北极航线的安全状态向安全方向转移。

提高北极航线安全管理水平,在法律方面应该消除法律冲突,减少法律障碍,建立统一有效的法律制度,针对事故发生情况,建立灵活有效的法律,完善现有法律的不足。在信息方面要加强信息流通,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带来一方收益暴利,不利于双方互信。在船舶之间建立沟通机制,不仅可以减少碰撞概率,而且可以随时沟通航道海冰状况,提前做好应对恶劣气候条件的准备,适当时机可以选择抛锚或者绕道行驶。

第三,加强基础实施互联互通。首先,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本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北极航线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保障北极航行安全,而且还能够吸引人口参与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吸引人口定居。在通信导航方面,加强短波通信建设,提高通信质量;加强导航设备研发,提高导航精度。在港口方面,加强港口建设,包括港口的引航、靠港、装卸货和集疏运等。船舶方面,提高破冰船数量和等级,还有商船冰级的船舶数量建设。监管方面,加强对海冰变化情况的监测,同时还要加强对北极航线所在区域的天气和环境方面的监测,对北极航线地区的天气和环境方面做好提前预测的准备。其次,建立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应建立应急救援机构,连接各个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流通速度和效率,从而提升应急救援速度和质量。其次,应加强各主体与基础设施的联系,从而提升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应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建立基础设施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快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沟通,形成基础设施的服务网络。

(三)形成北极航线安全主体行为规范

第一,形成国家行为规范。对于北极航线安全涉及的国家应加强行为规范,特别是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行为应重点规范。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北极航线安全。为此,应规范国家行为以保证北极航线安全,首先,应建立国家行为约束机制,制定国家行为的不可活动规则。其次,应建立国家谈判机制,用以形成公认的行为约束机制。最后,应针对具体的北极航线安全问题制定不同的国家行为规范。

1994年颁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在公海、国际海峡、专属经济区和非本国海域的船只航行进行了规定,北极航线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管辖范围。[9]国际海事组织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发布了《北极冰覆盖水域船舶航行指南》和《极地水域船舶航行指南》,对于船舶航行北极航线进一步明确操作细节,对于船舶航行北极航线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对于北极航线航行的规定高于一切安全航行的规则,而加拿大则对西北航线实行零排放的航行规则,近年来俄罗斯逐渐放松北极航线的航行规则,但其规则要求仍高于其他法律规定。许多国家认为俄罗斯、加拿大对于北极航线的航线要求过于苛刻,对其的适用性提出质疑。与此同时由俄罗斯和加拿大所主导的《极地规则》在2017年生效,《极地规则》是北极航线安全管理进步的重要标识,但是面对北极航线安全航行问题,解决问题有限,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例如美国认为北极航线是国际航线,而俄罗斯和加拿大则对北极航线具有主导权;许多国家认为俄罗斯对东北航线的收费制度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美欧认为北极航线属于国际航线,船舶通航不需向俄罗斯和加拿大报备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北极航线安全管理仍然任重道远。[10]

根据气候条件,每年8~9月份是草莓的最佳定植时间。在定植前要整地,施加各种肥料,保证土地营养元素能最大程度地促进草莓生长。同时进行土壤消毒、深翻、耙平、起垄等。起垄,垄高25~30厘米,宽40~50厘米,每垄2行,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通常情况下,每亩可定植8 000~10 000株。草莓在移栽前,应去除匍匐茎和病叶等,尽量选择日照较差的阴天。在移栽过程中,遵循浅不露根、深不埋心的标准。移栽之后要保证水分的充足,进入花芽分化期后,要施加肥料,促进花芽的分化生长。当温度降低到约7摄氏度时,应选择保温棚等措施,对草莓进行相应的保温处理,保温的时间不宜过早,否则影响腋花芽的分化。

第三,建立基础设施规范。首先,应建立统一的北极航线电子海图,以减少海图误差所形成的安全事故。其次,应统一通信信号,以便信息畅通保障安全。再次,应定期预报北极航线气象信息,为相关主体提供活动参考。最后,应建立基础设施连接网络规范,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和效果,增加应急救援速度,以便减少和减轻北极航线安全事故伤害。

四、通实力下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对策

(一)加强北极国际政治交流,提高中国北极航线安全建设参与权

2014年,山东高速接手山东黄金,成为山东男篮新的赞助商。新东家的目标更高,提出了“三年夺冠”的计划。高速男篮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首先山东高速的发展蒸蒸日上,开得出更高的价码,而球队的新生力量正在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当时山东高速的董事长孙亮、男篮俱乐部的老总李志科,都对体育有很深刻的了解。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加强国际政治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中国应与俄罗斯和加拿大建立政治交流,因为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航线具有重要的控制权,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首先需要得到主权国的认可。中国与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北极航线上的政治交流应该比较困难,但是可以选择一些弱主权性的方面进行合作交流,譬如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其次,中国应与美国加强合作。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于北极航线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对于北极航线的主权一直声称北极航线是国际航线,这符合中国的利益诉求,因此中国应加强和美国的合作,声援北极航线是国际航线的呼声。再次,中国应加强与北极小国的政治合作。北极小国对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控制北极航线也是有所意见和不满的,而且北极小国在北极事务上具有同样的投票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比较难交流的同时,可以采取与北极小国之间的政治合作来提高中国在北极航线上的盟友数量,最后,中国应与欧洲各国及东亚各国加强交流。欧洲和东亚各国是北极航线的主要两端,中国与这些国家具有相同的利益关切点,因此中国应与这些国家加强政治交流,联合这些国家一道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

贵州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预算内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有限,且相当一部分主要用于面上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很难满足大规模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势头,12%土地出让收益总量规模受限,用于骨干水源及其配套灌溉工程建设的份额预计有限。省级水利融资平台贵州省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项目主要是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占未来10年资产的80%以上,项目预期收益有限,缺乏优良资产或预期收益抵押,融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加强北极航线贸易合作,提高中国北极航线安全建设通实力

加强北极航线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和美国经济贸易政策的限制,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北极航线贸易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北极航线的开通,可以加强北极国家与其他非北极国家的贸易往来,还可以加强亚、欧、美三大洲的贸易网络,中国通过北极航线运输货物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加强与北极国家和北欧等国家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通实力,达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15]同时,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会带动世界运输网络重心的北移,北极航线将会分担世界运输网络的货运量,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应加强北极航线贸易,提高中国货物贸易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从而获得世界货物贸易的话语权,参与制定和修订世界贸易规则,进一步保护中国货物贸易利益,为中国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加强北极航线贸易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货物方面。主要包括能源和其他货物贸易。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利用需要北极航线作为运输通道,中国可以与北极国家在能源贸易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北极航线能源运输,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在经济贸易上获得收益,而且有助于中国突破能源运输的“马六甲困境”,有利于保障中国国家能源安全。在其他货物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北极航线与北极国家和北欧各国加强贸易往来,中欧之间货物运输通过北极航线的海上距离比通过传统航线的海上距离缩短40%左右,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虽然目前北极航线的开通时间窗还比较短(2至3个月),还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北极海冰的融化,北极航线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形成常规航线,中国应抓准时机,加强北极航线贸易合作,减少中国货物贸易成本,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水平。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强化抓党建、抓改革、抓培训、抓监管、抓创新“五抓”措施,努力提升食品监管水平,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故乡小院里的故事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战斗力超群能打败恶狗的大白鹅“将军”,还有主意多多爱偷吃的小羊“白白”,这里简直就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啊!

(三)加强极地科技合作,提高中国北极航线安全科技通实力

加强极地科技合作,有利于中国极地科学技术的提高,中国的极地科技水平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需要科学技术作保障,北极航线的开通试航离不开极地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应该派遣专业人员参与极地科技培训,加强学习极地科技,努力提高中国极地科技水平;有利于建设中国极地设备,船舶在北极航线上航线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在商船、破冰船、通信、导航和电子海图等方面还要依赖于国外技术的支持,中国建设极地设备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还需要与高水平先进国家合作,才能实现中国极地设备的质量和数量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极地科考水平,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力度和范围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对北极地区的科考有利于中国参与北极航线的建设,是中国参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基础,对北极地区的科考对于北极航线安全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了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重点,决定了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方法,决定了北极航线安全建设的目标。建立与北极地区的科技合作,应增加科学考察力度,建立科学技术交流论坛,定期举行科技互动活动,加强中国与北极地区的科技交流,努力提高中国北极科技通实力。

(四)积极参与北极航线基建,提高中国北极交通通实力

积极参与北极航线基础建设,有利于中国基建能力的提高,中国交通基础建设大多集中于国内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气温远远高于北极地区平均气温,北极地区对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具有较高的挑战,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北极航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国交通建设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展现中国港口基建能力,北极地区对于中国交通基建能力不仅是挑战而且还是机遇,中国的基建水平和基建能力的增长水平正在日益增强,北极航线的建设对于中国基建水平是一个机遇,北极航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基建水平,为中国基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机遇,能够为中国基建带来更多的国际机遇和更好的国际形象;[16]有利于转移中国过剩的产能,中国在国内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饱和,而且中国在钢铁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产能,如果能够实现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将会是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北极航线建设方面,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伙伴关系是基础,中俄能够有机会实现共建北极航线港口,由于俄罗斯在港口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而中国拥有大量资本可供使用,同时也可以调用民间资本对北极航线的投入,民间资本不仅可以实现民心相通,而且还弱化政治敏感。

(五)加强北极文化交流,提高中国北极文化通实力

加强中国同北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实现民心相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价值观和国家利益观,加强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减少“中国威胁论”的传播,有利于传播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与北极文化交流,一定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上,中国应该考虑北极地区所有国家的关系。针对北极地区的众多文化,中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北极国家之间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中国文化交流应起到缓冲作用;针对北极地区的文化布局,中国应选择重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从局部上,中国应分析各个国家的文化现状,有所选择地选取不同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对于不同国家选择有所侧重的文化沟通,同时,还可以选择中国城市与北极城市之间结成对子,建立文化友好城市,设立中北文化交流节,定期举行旅游活动,加深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传播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振福,刘同超.北极航线地缘安全格局演变研究[J].国际安全研究,2015,(06).

[2]杨振姣,郭纪斐.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研究——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3]杨振姣,张立学.北极航道安全研究文献综述[J].海洋信息,2016,(01).

[4]王曾琢.俄罗斯增强北极地区军事力量动因分析[J].现代军事, 2017,(07).

[5]赵宁宁,周菲.英国北极政策的演进、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论坛, 2016,(03).

[6]古尔巴诺娃·娜塔丽娅.21世纪冰上丝绸之路:中俄北极航道战略对接研究[J].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7,(04).

[7]章成.北极海域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法律争议与中国对策[J].国际展望, 2017,(03).

[8]刘惠荣,韩洋.北极法律问题:适用海洋法基本原则的基础性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9]郭培清,董利民.北极经济理事会:不确定的未来[J].国际问题研究. 2015,(01).

[10]张侠,屠景芳,钱宗旗,等.从破冰船强制领航到许可证制度——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法律新变化分析[J]. 极地研究. 2014,(02).

[11]白春江,李志华,杨佐昌.北极航线探讨[J].航海技术,2009,(05).

[12]孙迁杰,马建光.论北极地缘政治博弈中俄罗斯的威慑战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13]李振福.大北极国家网络及中国的大北极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5,(02).

[14]赵宁宁.中国与北欧国家北极合作的动因、特点及深化路径[J].边界与海洋研究, 2017,(02).

[15]白佳玉,王晨星.以善治为目标的北极合作法律规则体系研究——中国有效参与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 2017,(02).

[16]匡增军,欧开飞.北极:金砖国家合作治理新疆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Research on Arctic Route Saf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ective Power

LI Zhen-fu, LIU Tong-chao

(School of Maritim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With global warming, commercial navigation of Arctic routes is becoming possible graduall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safety of Arctic rout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connective power to analyze the safety of Arctic rout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afety construction of Arctic rou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problem of Arctic route security is the weak degree of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in Arctic route security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interconnection of participants be promoted, and the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of participants be further standardized.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safety construction of the Arctic routes in different aspects.

Key words :Arctic route safety; connective power; participants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132014314);大连海事大学“十三五”重点科研项目(3132016361)

作者简介: 李振福(1969—),男,吉林榆树人,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极地海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北极及北极航线研究;

刘同超(1989—),男,河南封丘人,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北极航线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23X( 2019) 06-0045-08

〔责任编辑:李晓婧〕

标签:;  ;  ;  ;  

北极航线安全的通实力视角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