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及临床观察论文_熊咏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及临床观察论文_熊咏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仙溪镇中心卫生院 湖南安化 413521

【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成效。方法:随机选择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给予中医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治愈率为96.67%,常规组患者总有效治愈率为63.33%,两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中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用药安全且副作用较小,中医药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临床治疗成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妇科疾病当中,比较常见,这是一种出现在子宫腔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且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而发生的一种雌激素以来性疾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孕、疼痛、月经紊乱、加剧性痛经、性交通等等,更甚者还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劳动能力。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2]。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中医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研究组中30例女性患者,年龄24-40岁,平均(28.15±3.45)岁;常规组中30例女性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28.78±3.64)岁。60例患者中,性交痛10例,人工流产10例,不孕症11例,经期下腹疼痛9例,剖宫产10例,月经紊乱10例。经过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当中,症状较轻的患者26例,中度25例,重度9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选择标准:年龄20-40岁,与中医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相一致的女性患者。

排除标准:卵巢囊肿者;内生殖道结核者;附件炎所引发的盆腔疼痛者;恶性卵巢肿瘤者;合并肝肾、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对用药过敏的患者,与选择标准不一致的患者;正在参与临床药物研究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西药治疗:月经来潮之前2-3d,服用安宫黄体酮片,8mg/次,1次/d,一个疗程为3周,连续服用2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予以中药治疗:①内服处方:香附、延胡索各10g,甘草、桂枝各5g,夏枯草、茯苓各15g,25g薏苡仁。水煎服,1副/d,15d为一个疗程,坚持服用3个疗程。如果患者腰酸膝软症状极为明显,则添加15g炒杜仲,如果双肢怕冷则添加20g桂枝,气虚者添加黄芪20g、党参20g,血淤者添加莪术15g,肝气郁结者则添加厚朴15g,丹参10g。②灌汤治疗方案:丹参15g,毛冬青15g,败酱草15g,而后煎煮中药,调制为浓度30%左右的灌肠汤药,早晚各一次,100ml/次,月经期间禁止服用。患者排便之后灌肠,每次持续3h。③中药外敷:薄荷25g,泽兰30g,侧伯叶80g,大黄55g,双柏散65g,磨碎备用,用开水调制,外敷于患者腹部疼痛部位,早晚各一次,月经期间禁止外敷。

1.3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成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指标,其中患者临床症状治愈,盆腔包块显著缩小,则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为明显,比较治疗前,盆腔包块缩小较为明显,则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盆腔包块比较治疗前无任何差异,甚至病情有加剧趋势,则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效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治愈率为96.67%;常规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治愈率为63.33%。两组患者经过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效比较(%)

小组 病例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愈率

研究组30 25 5 1 96.67

常规组30 11 8 11 63.33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予以中医治疗,用药期间,患者皮肤发生瘙痒共有2例患者,停止用药之后,皮肤瘙痒症状消失,而其他患者的皮肤并未发生瘙痒症状等不良反应。常规组患者,予以西药治疗,用药期间,患者发生潮热、心慌共有2例患者,皮肤瘙痒共有2例患者,肝功能异常共有1例患者,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对比之后,发现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内膜周期性出血,称之为淤血或者是“离经之血”,血淤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因素,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则需要按照活血化瘀治疗准则[3]。对比西药治疗而言,中医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临床妇科疾病中,仍然将子宫内膜异位症视作为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这种异位内膜虽然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器官内、组织内生长,但是与恶性肿瘤的浸润有很大的区别[4]。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性交通、月经紊乱、下腹疼痛,严重影响着女性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而且还损害着女性的身心健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以往临床中主要以手术、西药治疗为主,但是西药以及手术这两种治疗方式,对女性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复发率较高并且不良反应较大,不利于患者预后[5]。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主要与血淤有极大的关系,血淤内部有盆腔包块的存在,影响着女性的生殖功能,而血淤的发生,与肾虚、气滞、精血亏虚、经脉不通、畏寒有着极大的关系。基于此,在治疗期间,需要按照患者的发病因素、年龄、体质状况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予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出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除此之外,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期间,需遵循“止痛通络、化瘀行气”准则。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得知,研究组患者予以中医治疗,主要包括灌肠、内服、外敷三个方面,常规组患者则予以西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治愈率为96.67%;常规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治愈率为63.33%。两组患者经过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予以中医治疗,用药安全且副作用较小,临床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赵莉,叶玉妹,陈孝瑾,曹阳,张婷婷.不同中医方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06:43-45.

[2]陈秋霞.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3]张娟.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4]潘敏.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14:13.

[5]刘志爽.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05:116+118.

论文作者:熊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6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及临床观察论文_熊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