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_农村论文

城市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_农村论文

论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化与论文,城镇论文,农村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使之较好地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和紧迫的课题,亟需进行研究。

一、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有九亿多农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温家宝同志指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城镇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实践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的聚集和现代产业的发展,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城镇,9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年前,我国选择了一条“反城市化来推进工业化”的道路。1949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到48.2%,但城镇化水平只有17.9%。在随后的21年中,工业以年均14%的速度迅速增长,可是城镇化率的增长仅为年均0.62%。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高达80%以上,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只有30.4%,相当于1950年的世界水平。专家认为,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构成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下降的后果。据估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有1/3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富余劳动力已达1.5亿左右,同时随着20世纪80-90年代出生人口的成长,2001年至2010年还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两亩稍多一点,即使每亩耕地种植作物的收入超过1000元,人均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权威部门统计,我国2001年农村人均收入为2366元,仅相当于城市人均收入的33.6%,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11.8个百分点。再看河北省的例子。2001年河北省有农业劳动力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2%,但创造的产值却仅占农村经济的31%。石家庄市郊县的农民说,10年前10个农民种地的产出,现在一个农民就能达到,但其他9个农民还要分摊成本和利润,相对平均收入大大降低,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1年河北省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高达52%,3个农民的商品消费水平还抵不上一个城市居民。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时,将进入城镇化的加速期。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加速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和良好机遇。根据我国的国情,中央已确定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协调发展的方针,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生长点,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浙江省1998年开始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通过打破城乡分割,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到2001年,三年间城镇化水平由36%提高到42%,230多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的75%,22个县(市)进入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前100强。

二、城镇化呼唤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首先,城镇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专业结构的改革。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离开农业和农村去寻求就业,却又缺乏资金和科技知识的支撑,而且面临着城市中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竞争,因此他们向二、三产业分流时,大多数人没有进入大城市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而是首先在市政、建筑、装修、环卫等苦脏险累行业就业,特别是进入小城市、小城镇的投资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包括针织、纺织、服装、鞋帽、箱包、低压电器、电子配件、玩具、食品等行业,也包括蔬菜、水果、食用菌的设施化种植和畜禽、水产的规模化养殖及其加工、流通、服务等行业。兴办在小城市、小城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变为显著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吸引外界投资,又可以因产品成本低、利润高而加快产业的积累和发展,促进当地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的问题仍很严重,到2001年,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中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仅占12.3%,初中学历的占48.9%,小学文化和不识字、很少识字的劳动力占38.8%,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合计为87.7%。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只有到相关学校或机构中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继续增长普通文化知识和提高一般素质的同时,有效地获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自己顺利找到体力消耗相对较小、劳动条件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就业岗位,乃至不断提高个人收入、改善身份地位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预期。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基本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适应农业体制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求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看,传统的农、林、牧专业力量比较强,而适应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流的第二、三产业专业力量还比较弱,布局也不尽合理。可以断言,随着我国加入WTO条件下产品市场和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与实施,不尽快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就不能真正满足农村劳动力离农谋业的需要,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城镇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小城市、小城镇的企业与大、中城市的企业不同,它不是以国有、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为主,而是以产权明晰的非公有制的小企业为主,多由个人独资或合伙兴办,由家庭作坊起步,如人们就曾把温州的小企业称为“百姓经济”,把苏南的小企业称为“草根工业”等,这些小企业利益直接,自主经营,机制灵活,转产迅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后创业、打工的良好载体。由于企业规模小,经营的收益与风险同在,投资者必须依靠自己驾驭市场,苦心经营,因此老板往往既是营销者也是操作者,员工也往往既操作又营销,并无时不在寻找机会创业单干。小企业的这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投资者和打工者都应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有关专业的技术技能及一定的营销知识和管理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生命力、竞争力、扩张力的形成和增强。诚然,投资者、打工者的素质、知识、能力等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和加强,但是如果不预先接受一定的相关教育与培训的准备,则必然是事倍功半。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办学条件分析,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培训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合理调整原有的培养目标,从原来主要培养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为主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兼顾培养“新农民”。这种转变,既应有比例的变化,也应有内涵的变化,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在按照职业群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强化大类专业的通用性技术课程,适当增加金融、保险、税务、营销、管理、公关、礼仪、法律等方面的社会人文课程,努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宽泛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和创业者。

再次,城镇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二十年来,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基本上是长周期的、全日制的和学历化的,属于正规教育类型。应当承认,这种办学模式在历史上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改变“文革”造成的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化局面和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这种模式的固弊端开始显现,特别是近年“就业难”的回应和“普高热”的挤压,使农村职业学校在招生、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甚至有的职业学校回头走上了普通高中的高考应试“独木桥”。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其它部门、行业一样,农村职业教育遇到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应当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农进城创造了难逢的机遇,也为他们尽快提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客观的要求。据调查,由于离农进城的紧迫需要是迅速就业和增加收入,因此无论是现有的成年劳动者,还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新增劳动者,绝大多数人虽然承认职业技术教育效果的综合性和持续性,却不容忍它的隐形性和滞后性,不会占用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训练,他们的想法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有的还要求工学交替,学用结合,以学促富,学富合一。我国东南部一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北方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的职业学校,常年短期培训人数已达在校生总数的40-60%,不仅受到了城乡广大劳动者的欢迎,也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农村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事实说明,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同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农村劳动力多样化学习意愿,为农民增加收入服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营造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环境

农村职业教育对实现城镇化有着多种促进功能,但是这些功能不仅不会自动产生,而且需要一定的环境孕育、催化和保障。为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营造适宜城镇化和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环境,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改革、目标调整和模式创新。

一是舆论环境。在现代社会中,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既是公众一般心理状态的反映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体现,也是特定情况下调节人们思维方式的杠杆和引导人们思想倾向的航标。舆论的载体主要是各种传播媒介,包括新闻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舞台演出等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目前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向加入WTO、加速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跨越,新旧体制、观念、思维方式等激烈地碰撞,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有的人保守,有的人偏激,有的人则陷入了迷茫。城镇化是农村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村职业教育为城镇化服务也是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但是许多人包括有关舆论部门的领导拥护城镇化,却对农村职业教育如何为城镇化服务不关注、不理解,甚至提出相反的论调,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农”字上狠下工夫,认为不这样做就是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正确的办学方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貌似客观、公允,实则主观、片面,因为它脱离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综观各地的农村职业学校,诚然许多走“下坡路”的学校确实没有围绕“农”字下工夫,但是绝大多数办得很好的学校无不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开发、设置了适应城镇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并使之成为学校的主体专业,比重不大的农科专业也转变成了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增值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因而受到了农民及其子女的欢迎。我们的舆论应当关注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改革做大、做强的事实,大力宣传有关典型和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塑造新的形象,引导农村居民改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看法,为扭转农村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职能。

二是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和第十届全国人大都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将农村职业教育列为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工作的四个重点之一,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并把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战略和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从教育外部讲,要宣传、完善和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特别要加强贯彻劳动法规的督导检查工作,真正落实早在1985年就已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为农村职业学校通过教育与培训向城镇有秩序地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启“电动机”和撑起“保护伞”;要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的流转工作,鼓励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发展”和“创业者”的聪明才智;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办职教,鼓励金融机构放贷兴职教,引导一切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捐资助职教,形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从教育内部讲,要总结和推广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中提出的“三教统筹”的思想与成功经验,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管理,保持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的比例;要实行校长负责制,确立农村职业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提倡农村职业学校开展校企联办、校际联办、校私联办,保护、盘活、优化和扩展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要调整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对口招生政策,降低考试难度,扩大录取数量,吸引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构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立交桥”。最近,河北农业大学经有关部门批准,决定2003年起通过单独命题考试、不迁户口、减免部分学杂费等措施,在全省实施“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河北农业大学的做法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一项革命性探索,必将对农村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是教学环境。教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要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使之较好地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已相继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指导意见、80多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但各地尚未拟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师素质也不能适应需要。为此,省、市、县有关部门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尽快面向农村职业学校提出规范的课程标准和可行的教学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克服农村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中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岗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实验基地和服务体系,理顺有关运行机制,使农村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及各项教改实验稳定、健康、持续地开展下去。

标签:;  ;  ;  ;  ;  

城市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