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再认识_课程标准论文

对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再认识_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教材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根据该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也已经在实验区使用。新课程标准在我国多年地理教育不断调整改革的基础上,从地理教学理念、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教学资源利用、地理教学评价方法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迎接新课程标准的大面积实施,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一、认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通过什么来指导教学?我们比较习惯以知识点为基本体系的教学大纲。这种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详细的知识点: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作为专门的条目安排在相应章节里。使用这种教学大纲,我们容易关注地理教学的内容条目。如果还是用知识点和内容体系的眼光透视课程标准,你会觉得,新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似乎变化不是很大,不外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大部分。课程标准新在哪里?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仍以区域地理为主,但除北京、香港和极地地区外,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地理教材编写者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区域。就全国范围或某个省的范围来看,很可能出现学生学习的区域不完全一样,或就某一选择的区域来说。学习的内容和角度不完全一样的现象。习惯了让学生精确掌握教科书中每一个具体知识的教师可能会问,教科书不一样,考试如何考?所以阅读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改变一下视角。

1.课程标准表述方式的变化

如果我们把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定义为“以知识带技能、能力培养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则可以定义为“以技能、能力培养要求带知识”,表述形式为行为目标。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更加突出地理教学对技能、能力培养的关注;二是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个要求合为一体,使课程标准的每一条都具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实施意义和评价意义,课程标准因此而成为教师直接可用的教学依据。

以“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这一标准为例,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和应用:

(1)这条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交通运输特点和主要城市这两方面的要素。

(2)标准是针对学生学习制定的,因此,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会使用地图和资料来描述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和主要城市。这就要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和主要城市的方法上。如果我们仍就只注意“交通运输特点和主要城市”这个知识点,就不免出现学生死记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的现象。但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的目标是学会使用资料和地图来学习。

(3)这条标准可以直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和主要城市掌握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测评题目达到上述要求,就可以说学生达到了这条标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条标准来设计对学生的测评题目。因为,标准是针对学生对资料、地图的能力和国家交通运输特点这一地理要素制定的,测评时,不同学校使用的材料是哪个具体国家的就不重要了。

2.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空间

课程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提出教学要求,但同时也就为教师规定了教学空间。教师教学空间的大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的多少、要求的详细程度等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哪些教学空间呢?

(1)可以根据本校情况制定教学顺序。这一点是课程标准中写明的。

(2)课程标准对知识要点的要求明显“粗化”且弹性较大,但对教学说明明显细化。当课程标准中知识要点比较粗而说明及教学要求比较细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具体知识点组织教学,将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相反,如果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要点规定很细,则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也造成教学缺乏多样化。例如,有关国家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会撰写一篇当前环境事件的报告与要求学生撰写当地河流污染的报告,为教师提供的组织教学活动的机会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课程标准说明的细化则使全国各地、各种背景的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这是课程标准为地理教学改革,特别是为探究式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创造了一定条件。要利用好地理课程提供的教学空间,需要首先认识课程标准与教学的关系,并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课程标准。

二、改变教材观

广义的地理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即教科书及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片等,还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它既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狭义的地理教材是指地理课本,或称地理教科书。我国教科书的种类与编写方式虽然还比较单一,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教科书的外表以及编写体系、图表、漫画、学生活动的运用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然而,最实质的变化应该是对教科书本身作用的认识,这种认识将直接影响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过程。

1.教材是“依据”还是“材料”

长期以来,教材被认为是地理教学的依据。我们曾了解了一些地理教师对教科书作用的看法,大部分的回答认为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

这是把教科书的作用与课程标准的作用混淆了。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定位不甚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教科书成了教学大纲的“替身”,因而在我国学校中扮演了过于“权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甚至超过教学大纲。许多学校的情况是,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

教科书是“学校教学事实上唯一依据”的表现是,从具体教学内容、讲授顺序、列举实例、练习作业到最后考试出题,大都以教科书为准。如果有教师觉得指定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材和安排上有什么不妥之处(非科学性错误),他可能会不断地抱怨,但却忠实地按照教科书教下去,直到教科书做了修改。过分依赖一本教科书必然降低课程的可靠性。教师对一本教科书的依赖性越高,当这本教科书出现问题时,对整个教学的影响就越大。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法保证某个机构能够成功地照顾到所有学校并且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这实际上降低了课程的可靠性。

现在的情况开始变化,“教材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主要材料”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依据,而是材料。还有一种现象可以说明教师对教科书认识不仅有了变化,而且是可行的。例如,不少地理教师上公开课或研究课,都重新组织了教材。地理教师只有不为教科书所束缚,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有所创新并体现个人教学风格。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能接受与教科书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授课时间是可调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

2.教材是“教”材还是“学”材

教材是给学生用的,还是给教师用的?人们面对的实际是个矛盾。传统观念中,教材主要是给教师上课用的,因此,教材的面孔一般很“严肃”。也常听教师说“某某教材没法教”,例如内容多了,或内容少了,但很少听有人说,“这教材学生没法用。”

现在这种观念也在变化,虽然教师仍希望看到的是一本教师好“教”的教材,但“教材主要是给学生编的”思想正在得到认可,即地理教科书中大量材料还是为学生用的。国内外地理教材的发展过程都包含地理教学用图书,尤其是地理课本,从以教师施教为主的“教材”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材”的转变过程。

3.教材是学习的“客体”还是“媒介”

在我国现实中,因为教师和学生手中往往只有相同的一本教科书,上课和考试又是以这本教材为主,所以造成一种错觉,教师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教科书,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科书,或者认为教科书是学习的“客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科书不能算作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如果把教科书看作是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就变得相对简单且静态化,整个课程结构就趋向于封闭。

如果以为学习教科书就是目的,而忘记学习本身的目的,结果必然是死记硬背,脱离生活实际,盲目崇尚书本,这是与教科书本来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另一种与教科书是学习“客体”相反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是一种教学工具或学习工具的一种。有两句话可以表述教师或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学生)教(学)教材,教科书就是教师(学生)的主人(或主宰)。

教师(学生)利用教材教(学),教科书就是教师(学生)的仆人(或工具)。

重新认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富有新意、充满激情,并能够真正因材施教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落实。当然,我国的区域差异非常大,只有一本教科书可用的地方还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教师逐步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教学就可以迅速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标签:;  ;  ;  

对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再认识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