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长辉,康中勤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长辉,康中勤

(泸县人民医院 四川泸州 646100)

【摘要】目的:分析CT及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放射科接受的16例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均进行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CT、核磁共振检查影响特征及诊断结果,同时对比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单独使用CT的确诊率为37.50%,单独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的确诊率为87.5%,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的确诊率为9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学表现,同时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还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2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two ways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cavernous hemangio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radiology department accepted 16 cases using CT and MRI examination of intracranial cavernous hemangioma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eck. CT, MRI features and influence diagnostic results and contrast CT examin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accuracy of the joint inspection of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ults CT alone diagnosis rate was 37.50%,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one diagnosis rate was 87.5%, CT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rate was 93.7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intracranial cavernous hemangioma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findings, and two kinds of inspection methods also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Key words】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tracranial cavernous hemangioma; Diagnostic value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血管畸形病症,按照血管瘤不同生长位置,通常分为脑内型与脑外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1]。ICA根据血管瘤发病位置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一般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头疼、脑出血等,尤其以癫痫最常见。在ICA的临床诊断中,目前依旧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这两种诊断方法,为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进行相关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放射科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接受的16例IC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CA,并且均为脑室单侧发病,在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区间在23~75岁左右,平均年龄(45.3±4.2)岁,其中脑干右侧血管瘤9例,脑干左侧血管瘤7例,患者均采取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法进行扫描诊断。

1.2 方法

CT检查方法:本研究采用GE ProSpeedⅡ双排螺旋CT与GE Opima 64层螺旋CT扫描,设计扫描层厚与扫描的间距均为5mm。仪器的扫描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为210mA,采用头颅横轴位扫描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使用的检查仪器购置美国GE公司1.5T Bravo355型光纤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平扫全脑进行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T1主要采取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参数重复激发的时间为400ms、回波时间为8ms;T2则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激发时间为2400ms,回波时间为90ms。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10ml,对病灶做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扫描结果出来后,由2名具有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对16例ICA患者的CT及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病灶的部位、病灶处信号高低、边缘轮廓状态等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同时对CT与MRI联合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如果诊断结果出现分歧,医师讨论以得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使用了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与核磁共振的影像表现

CT影像表现:16例ICA患者均为单发侧病例,病灶大小区间为6~20mm。血管瘤病灶集中在脑皮质区域,其中左额叶6例、左颞枕叶3例、右枕叶3例,其它4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形状呈现为草莓状,病灶密度不均匀,内见小片状、小结节状不均质钙化。10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其余6例患者病灶呈现为不规则的形态。

核磁共振影像表现:16例ICA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T1W1表现为结节状低信号的有9例,同时病灶的轮廓清晰,5例T1W1呈现为点状高信号,2例T1W1呈现为高低混杂信号。T2W1中,表现为高信号影的有6例,低信号影的有7例,高低混杂信号影的有3例,所有16个病例病灶周围均出现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增强扫描病灶小片状轻度不均匀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3例。

2.2 CT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准确性比较

术前单独使用CT诊断出6例ICA,确诊率为37.50%(6/16),其中诊断出脑内型血管瘤5例,脑外型血管瘤1例,其余10例中,5例漏诊,5例误诊。核磁共振术前诊断14例,确诊率为87.5%(14/16),其中脑内型11例,脑外型3例,其余4例有1例漏诊,3例误诊。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出15例,确诊率为93.75%,其中11例为脑内型,4例脑外型,1例误诊。CT、核磁共振成像、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的确诊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主要是有诸多薄壁血管组成海绵状异常血管团[2]。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为畸形血管团,而血管团作为脑部重要的供血以及引流血管,血管团畸形会使得脑部的血液流动速度下降,同时血液流动减缓还非常容易造成血液滞留,进而形成血酸及钙化,病灶剖面多呈现为桑球状,血管壁常常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乏肌层与弹力层,可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这常常会给疾病的诊断带来较大的威胁。在临床上,ICA常被称作脑血管畸形,并且大多数的血管瘤生长在脑内部,少数生长于脑外部,脑内部血管瘤通常分布在左脑、右脑、脑干等区域,同时在海绵状血管瘤中,大约有19%的病患为多发病灶,多发病灶的患者常常合并有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瘤病症,肿瘤的大小一般为0.5~6cm左右。ICA是一种隐匿性的血管畸形,进行血管造影并不显著,所以在临床上就可以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来诊断血管瘤。

在CT检查手段出现以前,最初使用X线平片检查病症,但是仅仅只能够发现钙化的情况,这使得大多数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不显影,使得临床中误诊与漏诊的现象非常突出。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CT这一影像技术也成为临床中检测ICA最常见的手段。CT检查采取平扫的方式,多数的病灶呈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大多为高密度,少数为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或者仅出现轻微的占位效应[3]。如果患者病灶出现钙化,使用CT检查的显示率要显著高于MRI,CT检查钙化特征呈斑点状,同时处于病灶中心位置,但是脑部钙化并不明显。

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MRI表现为T1W1呈现为低信号与低等混杂信号,如果脑部出血可呈现为高信号,T2W1呈现为高信号及混杂信号,病灶周边出血表现为低信号主要是血中铁血黄素形状环状信号包绕。T2W1显示水肿十分敏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为无水肿,然而T2W1显示水肿非常敏感,ICA发生出血时可表现为轻度或者中度水肿,在本组使用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中,1例误诊就是在术前被误诊为胶质细胞瘤。

CT检查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的优势,能够很快的找到血管瘤的生长位置,这样方便测量肿瘤大小,同时价格也比核磁共振成像成本要低。而MRI则可以通过平扫脑部病灶,使病灶的轮廓清晰呈现,这提示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式都可以获得良好的诊断效果。因为CT检测的操作比较方便,因此当前临床上也将CT检查作为ICA检查的首选方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T与MRI检测在影像表现上都非常清晰,而在确诊率上,MRI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CT检查,这表明MRI检测ICA的效果要比CT检查好。然而使用CT与MRI联合检查,确诊率却明显要比单用CT检查与MRI检查要好。该研究结果主要是因为CT检查虽然检测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容易误诊,而MRI虽说确诊率较高,但是对钙化及急性期出血却不敏感。MRI能够对ICA进行全方位、多序列扫描,能够显示不同病灶的影像。采取CT与MRI联合检测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检查方式的缺陷,有效弥补两种方式的缺点,因此本研究也显示CT与MRI联合检测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确诊率,相比单一使用CT与MRI均有非常高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使用CT以及核磁共振呈现检查都能够获得比较显著的影像,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在影像图像上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使用CT检查联合MRI检查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静涛,毕洪英.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4(36):149-150.

[2]张元刚,王丽,方小东,赵飞.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8(17):47-50.

[3]刘垚,汤红卫,陈宏伟,汤群锋,夏震,陈静雯.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6(28):105-106.

论文作者:李长辉,康中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  ;  ;  ;  ;  ;  ;  ;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长辉,康中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