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英国殖民地论文

论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英国殖民地论文

论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东论文,国际关系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封贡体系。16世纪以后,西方势力开始侵入远东,通过不断的侵略和征服,逐步建立了远东殖民体系。此后,由于远东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以及列强之间在殖民利益方面的对立和冲突,西方在远东的殖民势力日渐衰落而终至被彻底铲除。20世纪中叶以来,远东在政治和经济上已迅速崛起。

关键词:远东国际关系 远东封贡体系 远东殖民体系

一、中国与远东的封贡体系

远东是近代出现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16世纪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按照地理距离的远近,分别把西欧以东的地区称为远东、中东和近东。这种划分从来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各书说法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大体上说,近东是指巴尔干、海峡地区和北非;中东是指土耳其至阿富汗以及埃及这片地区;至于远东,则指东亚与东南亚诸国。这个地区的所有国家“都曾经受到过中国文明的直接影响。这些地方的许多最优秀的文化,显然是渊源于中国文明的”。[(1)]因此,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很自然地成为远东的中心。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前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一般限于局部地区性的范围。在远东地区,这种区域性国际关系可以称之为“远东封贡体系”。所谓远东封贡体系,即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所表现的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这种制度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交往的模式,其后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面,再后又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面,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上面。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一概视外国访华使节为“贡使”,迟至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访华时乘坐的船只,在开进中国内河航道时,负责接待的官员,硬是下令在船头插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帜,使傲慢自大的马戛尔尼觉得大伤体面。

实际上,封贡体系主要表现为远东各国与中国的官方贸易,这种贸易也称为朝贡贸易,至于各国内政,中国一向不多加干涉。因此,封贡体系基本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松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的体系。在封建时代,远东各国均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并不发达,各国除了定期进行朝贡贸易之外,相互之间的交往甚少,至于同本地区以外的交往则更少了,表现了封贡体系的地区闭塞性。

千余年来,封贡体系不断演化,到明代发展至顶峰。这时候,中外交往日益增多,朝贡制度也日趋完备,而这一切,是与郑和下西洋的开拓性贡献分不开的。

15世纪初,明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采取了主动发展海外贸易的措施。1405年至1433年间,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2)],船舶“体势巍然,巨无与敌”[(3)],“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4)]。这次航海史上的盛举,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不仅加强了与远东地区国家的关系,而且影响及于西亚和东非,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于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罗、日本、别失八里、阿鲁、撒马尔罕、苏门答腊、满剌加、小葛兰入贡”。[(5)]1419年(永乐十七年),郑和五下西洋回国,就带回17国使节,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六下西洋时,“随船来朝贡的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6)]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一些国家不仅派来级别极高的使节,而且有的国王亲自率团来朝贡,除了一些王子王妃外,共有4个国家的国王8次来华访问。

总之,在远东封贡体系中,繁荣富强的中国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周边国家,在双方以朝贡关系维持的频繁交往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远东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二、欧美国家同远东关系的开端

全球范围的现代国际关系,是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沟通了东西方联系,世界市场形成之后才正式开始的。

从历史上看,主动要求消除东西方隔离状态的是西方国家。西方殖民扩张和霸权政治是伴随资本主义产生而开始的。资本主义最先产生于欧洲。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诱发了一股寻找东方新航路的热潮。西方人热衷于到东方来,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寻找黄金,二是谋求稳定的东方货源和直接贸易。

1498年,达·伽马船队开辟新航路到达东方,拉开了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的序幕。大体说来,16—18世纪是扩张的第一时期。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其海外扩张是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在这个时期中,西方国家主要从事海盗活动、商品贸易和贩卖奴隶。他们在远东沿海地区占领殖民据点,建立商馆、兵站,从事海盗贸易。除了西班牙人开始深入菲律宾群岛内陆外,其它国家的殖民势力均未进入远东国家的腹地。

1511年葡萄牙人征服马六甲,是西方入侵远东的开始。从这时开始,整个16世纪,是葡萄牙远东霸权的极盛时代。当然这主要是指商业霸权,而非殖民霸权。它以葡萄牙人控制的远东海上商路,以及所建立的一系列贸易据点,包括马六甲、帝汶岛、德那第岛、万丹、提多尔岛、澳门、长崎等为基础,形成葡萄牙人远东的海上势力圈。当时葡萄牙在印度果阿建立东方总部,统率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同时在霍尔木兹建立海军基地,以控制西亚海域;在马六甲建立另一个海军基地,以控制远东海域。对其它西方国家严加防范,不许它们的船队进入它的势力范围之内。如有违反禁令,则一律没收其商船和货物。

紧随葡萄牙人之后,第二个到达远东的是西班牙。这两个殖民国家于1494年曾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主持下,签订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于佛德角群岛以西370里加(1里加=5.9公里)的洋面上划一条教皇子午线,规定线以东为葡萄牙势力范围,线以西为西班牙势力范围。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瓜分世界的条约。据此,西班牙越洋西去,占领了大半个拉丁美洲。但西班牙也想到远东来从事利润优厚的香料贸易。他们不是走葡人的东方航线,是从另一条航线前来的。1521年麦哲伦率船队绕过南美合恩角,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1565年侵入并占领宿务,1571年5月占领马尼拉。其后,便同葡萄牙争夺在香料群岛的贸易权。到1580年,由于荷兰的势力开始侵入香料群岛,西葡两国在远东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于是葡人与西人联手对抗荷兰人,保护香料贸易。但是随着1588年无敌舰队的覆灭,西班牙实力大大削弱,葡萄牙和西班牙远东的海上控制权遂逐渐丧失。

代之而起的是荷兰。它是第三个到达远东的国家。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是荷兰海上霸权的极盛时期。经过民族革命的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发达。荷兰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商业舰队,有大小商船1.6万艘,总吨数达90万吨。这一数字恰好是英、法、葡、西4国商船吨数的总和。荷兰商人远航世界各地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595年荷兰商船队首航远东,到达爪哇岛。1619年占据雅加达,建立香料基地。荷兰人击败了葡萄牙的远东舰队,成为远东的海洋霸主,并从葡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等地。但荷兰的霸权又在17世纪后期被英国所取代。

在葡、西、荷等国之后,第四个到达远东的是英国。1580年英国海盗德雷克便曾到达香料群岛,带回了有关远东的讯息。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从事远东贸易活动。17世纪中叶,经过了巨大变革的英国,实力日益增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敢于向荷兰的霸权挑战。50—70年代,英国先后进行了3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成为新的海洋霸主。从此在远东,再也不是英国商船躲开荷兰人的袭击,而是荷兰商船要躲开英国的舰队了。17世纪初,英国人在远东的苏门答腊、香料群岛、爪哇、婆罗洲、暹罗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3个商馆。另外在印度也建立了8个商馆,贸易发展迅速。1601—1620年间,平均每年输入东方的商品价值为15383英镑,白银和铸币为28847英镑。至1674—1675年间,已分别达155000英镑和410000英镑。到1710—1759年间,平均每年又分别达到184966英镑和536672英镑。[(7)]到18世纪中期,英国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势力,已经雄居首位了。

在英国人之后,法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也纷纷来到远东地区贸易。但是它们在远东的势力远远不如英国。

总之,16—18世纪这段时间,西方势力已经侵入远东,使原有的远东封贡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但这个体系基本上仍然存在,这是西方殖民关系和远东封贡关系的并存时期。

三、远东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19—20世纪初是西方向远东扩张的第二时期。这时,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发展阶段,从18世纪开始,欧美国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大高潮。与此同时,又开展了工业革命,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和向工厂的过渡,生产力得到了顺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力更加强大,迫切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样,进入19世纪后,英、法等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率先发动瓜分远东的强大攻势。随后,其它欧美国家亦接踵而来,展开激烈的竞争。它们迫使远东国家打开国门,割让领土,并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殖民统治。在瓜分远东的竞争中,它们时而携手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宰割殖民地国家;时而又反目成仇,为争夺一个目标而拼命厮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推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自由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主要的剥削手段,更加需要独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这样,列强瓜分远东的斗争就更加激烈,当一个国家被瓜分之后,还往往进行再瓜分的斗争。列强在远东再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比在地球上其它任何地区都来得激烈。经过列强长期的瓜分,远东地区除了一两个国家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实际上成为列强共同控制的殖民地之外,基本上都被西方列强征服和占领。这时候,原有的远东封贡体系已经不复存在,远东殖民体系形成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美列强在远东占领的殖民地情况如下:俄国占领西伯利亚远东区,包括中国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殖民地面积311万平方公里。英国占领缅甸、马来亚、文莱、沙涝越、沙巴、新加坡和香港,面积共101万平方公里。法国占领越南、老挝、柬埔寨,面积共74万多平方公里。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群岛,面积共190万多平方公里。美国取代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群岛,共29.97万平方公里。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朝鲜和库页岛,面积共30万平方公里。葡萄牙占领东帝汶岛、澳门、面积共1.89万平方公里。德国占领中国胶州弯,以及太平洋岛屿,面积共0.5万平方公里。只有中国和泰国(暹罗),是两个在形式上尚保持独立的远东国家。

在远东殖民体系中,各个殖民地、保护国的政治体制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实行总督集权制,一切大权完全集中于殖民地总督或驻扎官手里。同时,列强又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殖民地中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扶植本地封建主贵族、或部落酋长作为统治工具。列强还将本国的某些政制引进殖民地,如建立联邦制,以当地人统治当地人,实行分而治之;还实行宪政改革,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又在殖民地中建立咨询性议会和法院,实行文官制度,并成立一些政党等等。这一切,在列强来说,只是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但无疑地也改变了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结构。它使得远东殖民地国家的政治体制,既保持着东方原有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因素,又涂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色彩。同时在经济上,殖民统治也使得东方同西方的生产体系接轨,把东方各国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随着远东各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封建的自然经济随之瓦解,交通发达,城市兴起,社会各个阶级也相应发生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成长和发展起来。所有这些变化,为远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先决条件。

远东殖民体系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存在两种矛盾。一种是列强之间殖民利益的对立和斗争。在瓜分远东过程中,列强的矛盾十分尖锐,如英法在印度支那地区、英俄在西藏、日俄在东北和朝鲜、日德在山东半岛、美国和西班牙在菲律宾等,都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夺。其后有的矛盾得到缓解而消失了,可是又有新的矛盾产生。西方列强总是彼此瞄准对方的殖民地,寻找时机予以夺取。日本是远东再瓜分的主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乘机对德宣战,一举夺取了德国在山东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俄国十月革命和内战期间,它又进军苏俄远东区;其后日本同英美争夺远东霸权的斗争加剧,演变成为太平洋战争。日军大举南进,占领了英、美、法、荷等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当然最终结果是日本的彻底失败。但列强的火拼,也加速了远东殖民体系的瓦解。

另一种矛盾是远东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从殖民入侵开始,远东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就风起云涌,高潮迭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民族资本主义日益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潮的传播日益深入,促进了远东的民族觉醒,激起了反帝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1884—1913年越南人民反法起义,1893—1911年朝鲜东学党起义,1896—1901年菲律宾民族独立战争,1903—1904年印尼民族运动,1905—1911年朝鲜义兵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以及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等等。这些革命运动标志着远东殖民体系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肆意宰割远东的时代即将终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大大推动了远东的民族解放运动。20—30年代,远东各国共产党先后建立。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寇铁蹄蹂躏远东,英、美、法、荷等国殖民地相继沦陷,原有的殖民体系遭到破坏。各国人民奋起抗日,为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荷等国卷土重来,企图重建殖民体系。但是,经过世界大战洗礼的远东人民,再也不愿重新遭受殖民主义的奴役。1945年8月,印尼和越南爆发八月革命,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同年10月,老挝宣布独立。1946年菲律宾宣告独立。1948年1月,缅甸联邦共和国建立。1945年8月,朝鲜半岛获得解放。1948年分别建立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1949年10月,中国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3年,柬埔寨赢得了独立。1955年马来亚获得“部分自治”权。1957年8月,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59年,新加坡和文莱实现内部自治。1965年9月,马来亚、新加坡、沙涝越、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脱离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1984年文莱独立。同年,中英联合声明,宣布香港将于1997年归还中国。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宣布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样,到本世纪末,西方列强在远东地区的殖民主义将被彻底铲除。远东人民终于完全站起来了。

四、远东的崛起及其发展前景

综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富强的西方与贫弱的东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西欧和北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大领风骚,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而远东则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化外之邦,理应遭受西方掠夺与奴役。可是近几十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远东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贫穷落后,任人欺侮宰割。它已成为当今之世,政治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据世界银行近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东亚奇迹》的调研报告中说:“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记录是令人注目的。在1965—1990年间,东亚23个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区[(8)]。显然,远东正在崛起,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展望未来远东的国际关系,将会有哪些变化呢?

在政治上,当前,对远东局势发挥决定性影响的美、中、日、俄四国的关系已经走出了冷战时代。可以说,只要这四大国不再倒退回冷战时代的对抗政策,远东和平与稳定是有保证的。远东其它原本曾是热点地区的朝鲜、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也已进入民族和解、发展本国经济的新阶段。“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则继续为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势头而努力。欧洲大国由于丧失了远东殖民地,已先后退出远东政治舞台,因而已不可能在远东推行争霸政策。

在经济上,远东的一大问题是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当前,在远东地区,发达国家(地区)与不发达国家(地区)差距正在扩大。1975年,远东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日本是4460美元,最低的是柬埔寨为70美元,两者之差是63∶1。到1988年,两国之差已扩大为262∶1。

按人均产值计算,远东的穷国占一半以上。因此,远东各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南北合作,加快穷国的发展,以缩短贫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使远东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得以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总之,和平与发展将是21世纪远东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将是21世纪远东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告终,历史上列强在远东争夺霸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远东格局朝多极化发展。美国虽是远东乃至全世界仅存的超级大国,但已无力独霸远东地区。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远东最有发展潜力的大国,一向反对集团政治与强权政治,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中国提出的这个倡议,现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美国、日本、俄罗斯在同中国发表的联合公报中,都表示承认和遵守这些原则。但是,当前建立这一新秩序还遇到许多阻力和困难。困难之一是传统的强权政治不可能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它将以各种新的形式、新的手段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例如有的国家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指手划脚、常常以“已所不欲,要施于人”的态度对待别国人民等等。这就迫使这些国家奋起反抗。强权政治的幽灵是国际局势动荡的根源,也是缔造远东国际新秩序的主要障碍。困难之二是法西斯主义阴魂不散。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子不时地在为法西斯侵略史实翻案,为战争罪犯涂脂抹粉,有的甚至仍在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这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似有蔓延之势。近年不断发生日本官员发表否认侵略战争史实言论的事件,势必会成为建立远东新秩序的阻力。困难之三是远东各国之间存在某些利害冲突。例如南沙群岛的主权自古属于中国,但有些国家却自行宣布对南沙拥有主权,其实无非是看中了那里的鸟烘粪肥、周围海域的渔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利益上的冲突就会形成国际争端,从而影响远东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类此的困难和阻力还可举出一些。但只要远东各国真正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互相帮助、协同努力,一个公正合理的远东新秩序必将在21世纪建立起来。

注释:

(1)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0页。

(2)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鄱迹记。

(3)(4)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2页。

(5)《明史·成祖本纪》。

(6)《明成祖实录》卷127。

(7)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7—8页,第8—9页。

(8)世界银行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第3页。本书主要研究东亚8个国家和地区,并不包括中国,但作者承认,中国也是东亚经济奇迹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许多章节中都加以阐述。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英国殖民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