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学术问题(经济学)的讨论综述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学术问题(经济学)的讨论综述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经济学)——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年来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目标

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等三个方面,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寻求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环城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包括环境保护、清洁水源、能源开发、发展援助、绿色贸易五大要点。

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看,GDP总量的增长并不是最关键的。超过最佳规模的经济增长将是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是寻求最佳规模的经济发展模式,无视增长规模的成本必然会导致生态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过度的奢侈消费,大量的资源浪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将使得生态环境出现前所未有的恶化。

从国际公平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消除贫困,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和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受到鼓励。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拥有比较优势,任何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为资本在各国间不流通。而现在的事实是资本在国际间越来越自由地流通,我们进入了一个绝对优势的世界,从而产生了由专门化和贸易所带来的全球性利润。与比较优势的状况不同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全球性利润并没有按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国际再分配,而是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攫取。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缺乏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考虑。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资源、技术、制度约束下的生产力的发展。当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时,“资源约束”的强度越大。同时,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限制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有了资源和技术,进行生产所带来的副作用过强,对环境的损害过大,该种生产力的发展应当受到约束。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上述三种约束下的“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即关注环境的生产力发展道路。

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7个目标: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寻求“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最佳匹配;实现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的科学组合;有序地控制并达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资源能源消耗速率、生态环境的退化速率”三个“零增长”;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为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既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消除贫困和不合理的区域差异。

2.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学术界较普遍认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戴利三原则”。即:(1)再生性资源:所有再生性资源的收获水平小于或等于种群生长率。也就是说,对于某种生物性资源的利用,不应超出这种生物种群的再生能力。(2)污染:要求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3)非再生性资源:要求将来自非再生资源开采的收益分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投入于替代的再生性资源。

有学者主张庇古手段或科斯手段。解决源于外部性和经济活动分散性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于外部性的治理可使用庇古手段,对正的外部性环境影响予以补贴,对负的外部性环境影响处以罚款或征税,使环境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从而达到治理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或者用科斯手段进行产权界定,从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推进公共资源要素市场的建设,通过产权的自由交易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对于经济活动的分散性所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要区分环境成本与生态成本,在经济发展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学者强调制度约束的生产力尺度。如“绿色生产力”尺度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这是因为环境污染没有国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生产力须关注跨地区、跨国家范围内的生产力形态,所以需要更大尺度上的制度约束。如全球性环保公约、地区性流域治理协议等。另一方面生产力概念还具有大跨度的特点,因此绿色制度的时间约束也属于大跨度的。在制度约束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各种制度约束即使在最小尺度上其时间跨度也应当超过“代际交迭”的尺度,从而减少未来制度的不确定性,保证政策实施长期的一致性。

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是指以物质、能量递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本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潭”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减量化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从而预防废弃物产生;再使用是指多次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而再循环则是指将废弃物再生化利用,使之成为新的资源。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途径包括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开发绿色技术,包括各种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建立“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引导绿色消费,如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

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有学者主张可按照指标数量和结构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三类:一是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经济福利尺度、持续收入、调节的国民生产总值、生态经济复合价值、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度等指标;二是由一系列指标变量组成的指标群,且一般具有递阶层次结构,主要包括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PS)、环境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社科院提出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标、Maureen Hart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三是多维矩阵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PRS模型)。该评价方案选取了社会发展的10个领域,包括环境、人口、经济、居民生活等,每个领域再用4个方面的指标(存量、质量、结构和变动指标)进行交叉综合,通过多级综合方法反映各领域各方面的基本特征,从而整体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

有人提出两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类是可持续发展状态——趋势评价指标体系,即把可持续发展状态分为三个方面(综合发展、发展持续性、发展协调性)并由此形成多个子系统,并赋予每个子系统以评价指标,然后根据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趋势进行判断。另一类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把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分为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环境保护能力、人口发展能力五种能力的综合,各种能力下面临多个指标评价,从而形成综合评价。

4.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有学者指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集中表现在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三个方面。首先,虽然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人口增长的总量依然庞大,这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其次,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19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导致了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但是,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能源浪费,以及过低的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第三,由于我国过早地进入农业社会,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古已有之。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快速工业化的模式都加剧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并非由发展所致,而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所致。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健在于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建立成本内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生态经济模式;(3)循环经济模式;(4)环保经济增长模式;(5)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等。

有学者关注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西部开发是面向21世纪我国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大西北既是西部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系统掠夺性经营的基础之上。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吸取历史上“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加强生态经济建设。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点,认识到西北地区开发地域的局限性和开发幅度的有限性,重视西北地区面临的水资源状态,因水制宜,在水资源允许值内进行开发。在西部开发中的重点是:土地整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监测系统的建立、山区综合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污染的控制等。

有学者关注到全球化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出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原本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加依赖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施加外部影响。而环境全球化即环境的跨国影响要求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保事件以及所进行的环保实践,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环境污染防治的必要手段,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国际上鼓励企业积极自愿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一系列环境标准以及其他机构如国际商会制订的可持续发展宪章,积极应对环境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影响。

标签:;  ;  ;  ;  ;  ;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学术问题(经济学)的讨论综述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