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差距,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_可持续发展论文

加快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差距,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_可持续发展论文

加快西部开发,缩小区域差距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要走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西部开发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加快西部的发展来解决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问题,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是,西部的发展应当选择怎样的模式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发展的步伐,最终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呢?在发展问题上,有两种可供西部选择的模式。一种是“突进发展”模式,或者称为突进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以经济增长为社会奋斗的唯一目标,以牺牲环境质量,延期环境消费(即资源的浪费),轻视环境保护为代价达到单一的(经济的)发展目标。由于突进发展或增长是以很高的(经济要素)投入,来换取“立竿见影”(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这种增长对自然、人与社会是否带来实际好处,故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资源的枯竭乃是其必然后果,经济大起之后往往会大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有甚者,突进发展对系统平衡破坏的代价不仅要由当代人偿付而且延及子孙后代。50年代末期,我国的“大跃进”及其恶果便是突进发展的典型例子。因此,突进发展就是“竭泽而鱼”,“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模式。另一种可供西部选择的是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以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原理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大生态系统(以下简称大系统)及各子系统平衡、协调的良性循环中寻求区域全面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联”[(1)]的关系,因此它主张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但无大起大落)、健康的增长,达到人人受益,社会全面的发展与进步。说到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2)]。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与突进发展完全对立的发展模式。西部未来的发展应当选择后一种模式。换言之,为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加速西部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加速西部开发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注意以下几项重要的原则:

1.人是发展之主体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这是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文件中一句名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之主体”。具体地说,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西部人民群众受益,即既满足当代西部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为此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西部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构造西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良性自然与社会环境,最终实现西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一原则对西部的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良好身体素质,而且具备较高文化科技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高质量的人口和劳动力。西部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素质高低将决定系统运行性质的优劣。

2.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而经济效益高、环境保护好。”[(3)]根据这一原则,西部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两种效益,切实做到综合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西部大系统和各子系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形成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3.区域发展的开放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促成系统的进化或发展,即由系统的非良性运行向良性或更高层次良性运行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系统本身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开放性特征,由此方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所以欲加速西部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区域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对外(界)开放。具体地说,西部不仅要向我国中部、东部的各省区开放,而且要向世界各国开放,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开放,才能实现西部与其他地区间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的充分流动与交换,才能加快西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4.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西部地区横跨九省区,地域辽阔,各大小区域内环境、资源状况很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的民族、宗教、文化差异很大,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西部各省区的分布也极不均衡。所有这些,不仅构成了对西部发展有别于东部、中部的诸多限制性条件,而且也对西部各省区及其小区域的发展形成互有差异的限制。因此,在坚持系统内部协调、平衡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原则下,西部各省区及其小区域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需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切忌“一刀切”,或盲目仿效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依据上述几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西部地区应当正确处理当前和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速度和效益,数量与质量,单一型的经济增长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资源优势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今后西部的发展只能是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加速西部的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也只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实现。其次,今后加速西部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发展的质量上。换言之,这种发展应当使西部社会人人受益:不但要通过加速发展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而且要不断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人的生存环境的质量;同时要使这种提高与改善具有持续性(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再次,应当正确看待缩小与东部差距的问题:我国西部与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是多种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缩小这种差距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能通过长期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步实现。东西差距绝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差距,更不意味着只要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赶上或超过东部,这种差距便会消失。对这个问题若无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使西部开发重蹈“突进发展”的覆辙。江泽民同志说:“我多次讲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快一点。但是千万要注意,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4)]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西部开发、缩小东西差距的若干关系问题极有针对性。值得一提的是,加快西部发展中资源利用的问题。在近期见诸报刊的有关西部开发、缩小区域差距的文章中几乎众口一词地提出要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加速其经济发展的看法。笔者认为,对这类建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应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审慎的调查研究方能作出判断。事实上,西部地区无论何种资源,若只具备存量上的优势(总储量或人均储量的优势)而不具有现实的开发利用条件与合理的资源匹配条件,都难以形成实际的资源优势(最多只能称为潜在的资源优势)。以西部农牧业资源开发为例:西北五省区(陕、甘、青、宁、新)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干旱和水资源的严重匮乏(西北产水模数仅及全国平均量的四分之一)使发展农牧业的各种要素资源(水、土、光、热)之间极不匹配,再加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而且脆弱(植被存量少,可再生能力弱,森林覆盖率仅为百分之一,草原逐年退化,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因此西北地区土地面积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形成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开发利用上的优势。以60~70年代青海湖周围地区移民垦荒为例:由于当时只考虑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而不顾及应与之相匹配的水资源、气候(温度)和当地生态环境及农业技术水平等项条件的制约,移民开垦,毁草种粮,其结果不但耗费国家大量投资,非但粮食未有产出,而且使原有的牧区大面积沙化,盐碱化,连畜牧业也难以恢复和发展。西部以往资源开发中诸如此类问题并不少见,在今后的西部开发中应认真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总之,只有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才能找到西部真正的资源优势并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开发。

为真正实现加速西部开发,逐步缩小东西差距目标,我们建议,当前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西部各省区必须坚定不移地、切实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5)]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西部各级政府必须排除以(经济增长)速度定政绩的“突进发展”的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干扰。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制定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大生态系统协调运行效益为基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和综合指数,以便对各区域发展的实绩作出科学的考核和评估。

第二,西部各省区要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做好以产业生态化为目标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经济运行中的产业活动纳入大生态系统中,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重组经济结构,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不仅达到经济系统中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而且达到大系统中自然总供给能力与人类总需求的平衡,从而实现大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1)选择开发的重点产业,即找准具备区域资源开发优势,又可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最佳综合效益的产业(或产业中的某些行业)作为开发重点;(2)在开发重点产业的基础上排定所有产业的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资源利用层次和资源开发的规模阈、匹配阈;(3)以上述两方面为中心,规划西部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方向和途径;(4)中央和西部各级政府在政策、投资力度、法律法规等方面对这种结构调整进行倾斜,以加速其调整的进程。事实上,上述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已经为西部某些小区域的试验所证明。例如,川西北的阿坝州经多年摸索之后,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进行该州的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以开发既有可持续利用优势,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的旅游业和水力发电等两项优势产业。通过各种渠道集资兴办的这两项产业以及围绕开发这两项产业而进行的人工造林,公路建设,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等,为此,不但逐步改善了阿坝州森林锐减、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的状况,其旅游、电力收入的逐年增加也使该州出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好势头。

第三,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具备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口和劳动力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缩小东西差距的最重要环节。如前所述,人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使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素质的高低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东部,从根本上讲是西部人力资源素质的落后。事实上,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自然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若不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相匹配是绝难实现的。而培育高素质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唯一途径是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对西部可持续发展而言,教育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文化或福利事业,而是牵动西部整个发展脉胳的全局性、先导性的特殊产业。笔者认为,发展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仅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从实践上看,它是加快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差距进程中可操作性最强,并且于近期可见明显成效的关键环节。为了在发展西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为了西部发展的长远利益,甚至可以考虑缓建一部分经济建设项目,将其投资转入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另一方面西部各省区也应从本地的实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于当地条件的高效低耗的办学模式。为了当前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区域基础教育的同时,抓好现有劳动力人口的教育普及与职业技术培训,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范围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迫切。总而言之,抓教育,抓人才的培养就是抓住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缩小东西差距的根本。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其特征的发展模式。可以断言,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加快西部开发的自身需要,而且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 宋健文:见《绿色周刊》,1996(19)。

(2) 杨开忠文: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1)。

(3)(4)(5) 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的讲话》。

(6) 参见1996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第6版。

标签:;  ;  ;  ;  ;  ;  ;  

加快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差距,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