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监护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杨冬燕,尹文

杨冬燕 尹文

(西京医院输血科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监护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输血科88名无偿献血者,针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献血反应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观察组在监护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监护,对比分析两组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两组无偿献血者不良献血反应发生率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的不良献血反应发生率降低更加明显,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监护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献血者出现不良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无偿献血者不良献血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无偿献血;心理学知识;应该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243-02

血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由于传统思想的引导,大多数人对献血存在一些顾虑,基于这一情况,输血科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崇高的职业素质,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1]。在抽血监护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观察分析无偿献血的不良献血反应诱因及心理活动,从而保证每一个无偿献血者都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献血,在整个献血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愉快和安全,进而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本院输血科在无偿献血监护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并分组与常规监护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输血科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88名无偿献血者,其中男41例,女47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0.1±0.8)岁。根据不同的监护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逐项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性较小,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护干预措施,主要是营造轻松的献血环境、健康体检和征询、精湛的穿刺技术、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在常规监护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知识,具体操作如下:

1.2.1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常常由于第一次献血心理紧张或看到他人出现献血不良献血反应后恐惧慌张。根据献血者普遍出现的焦虑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心理沟通与辅导,细致耐心讲解,引导其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无偿献血,从而逐渐缓解紧张、恐惧心理。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主动同献血者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医护人员运用心理知识观察分析出献血者出现不良献血反应,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讲解科学献血的重要性,同时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将一些幽默的笑话故事,从而分散其注意力。

1.2.2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献血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例如针对担心害怕的献血者,采用安慰性的语言进行沟通与暗示,并详细介绍血液相关知识,引导其明白适量科学的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从而提高献血者信心;有的献血者对不良献血反应存在一定的疑惑,医护人员应该采用肯定话语,解释由于每一个人自身因素的差异,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不同不良献血反应是正常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和休息后便能够恢复正常,从而消除献血者恐惧、紧张心理。另外肯定和赞赏每一个献血者的爱心,引导其切身感受到自己爱心的伟大和关爱生命,促使其自身积极转化心理病理,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献血。

1.2.3及时做好心理暗示治疗 对于每一位献血者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受暗示影响等特征,采用一些保护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关爱献血者,给予其信任感和安全感。想方设法保证献血者具有良好的情绪,并积极预防不良献血反应的出现,科学解释出现不良献血反应的原因。例如由于空腹献血会引起血容量降低,从而出现不适感受;由于一次性血糖降低而引起低血糖。经过短暂的休息和对症处理,不适症状便会渐渐消失,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鼓励他们再一次献血。

1.3 观察指标

重点观察两组献血者是否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心慌、呕吐、短暂意识丧失、抽搐或血肿等反应,统计分析出现不良献血反应的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监护干预后,两组献血者不良献血反应发生率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加明显,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

表 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不良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讨论

随着社会、生物医学、生理现代医学模式的日益成熟,心理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2]。采血医护人员同献血者是一种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献血者心理变化给予针对性心理引导,营造轻松愉悦的献血还款,预防和降低不良献血反应,使得每一个献血者都能放心、安全献血。

大部分献血者对献血的耐受情况都比较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少数献血者也会出现各种不良献血反应。相关研究报道[3]指出,献血者在疲倦、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空腹等情况下,一旦受到针刺等外界刺激时便会出现不良献血反应。心理学知识是护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要求输血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对应的监护干预措施,确保献血者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身心状态,使得身心良性循环,提升血液质量。因此,在献血监护过程中,采血医护人员有义务、有责任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得知,通过监护干预后,两组献血者不良献血反应发生率均有所降低,但是运用心理知识监护干预的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加明显,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这充分说明了在无偿献血监护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勾引有效预防和降低不良献血反应的出现,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和血液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无偿献血队伍,其临床应用价值大,值得在各级医院输血科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静.无偿献血招募中的心理学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1(08):710-711.

[2]张森,田小青,薄玉芳.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4,37(05):446-448.

[3]屠小明,陆雅文,赵轶伦,蔡旭兵等.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对无偿献血者再次捐献行为影响差异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2):1334-1337.

论文作者:杨冬燕,尹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  ;  ;  ;  ;  ;  ;  ;  

无偿献血监护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杨冬燕,尹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