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论文_王丽萍

(无锡市锡山区鹅湖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11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10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分析100例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个人卫生,饮食习惯,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结论:分析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及时给予预防策略,能够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个人卫生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2-0336-01

幽门螺杆菌(HP)从1983年首次被发现后,就已经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人类很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1]。有研究资料[2][3]显示,世界上最少有一半人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国更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地。研究[4][5]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中国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饮食,并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了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10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在27岁-62岁之间,平均年龄(44.87±3.28)岁。

1.2方法

使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采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经济能力,饮食方法,卫生情况,文化水平,是否有体检历史,是否有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等。整理1OO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个人卫生,饮食习惯,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附表如下。

表1 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3.1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的口-口传播途径已经被临床肯定,家庭以及个人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单独饮食与家庭共食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我国家庭饮食习惯多数是一起共食,或是多数饮食是与家庭成员共食,筷子与筷子之间有明显接触。因此,一个家庭中若有一位成员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余家庭成员有很高的几率也发生了感染。

有些人喜欢使用生食,直接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生食,生食中本就含有较多的寄生虫与寄生菌,直接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且生食中所含的寄生虫与寄生菌能够直接损伤胃肠粘膜,能够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创造更好的条件。

家庭成员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些生活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文化水平与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容易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P<0.05)。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认知不会高,自身健康意识多数较差,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普遍较低。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的健康意识与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也会变差,从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其余家庭成员也很容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本研究中,家长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患者感染率远远高于家长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患者(P<0.05)。由此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是遗传因素。

3.2预防措施

家庭成员一旦被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需要前往正规医院接受相应治疗,其他家庭成员也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对应措施。其他家庭成员应该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探查是否存在感染现象。若无感染情况发生,家庭应该实施其他预防措施。

卫生状况是家族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不管经济水平如何,家庭成员都需要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家庭卫生状况,从而降低其余家庭成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现象。

家庭成员中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很容易通过手的接触导致交叉感染。因此,每一位家庭成员都需要做好个人清洁,勤洗手。尤其是在上完厕所后与用餐前,都需要吸收。负责膳食的家庭成员需要在准备食材的时候吸收,防止家庭成员摄入不卫生的食物或是没有完全成熟的食物,从而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发生率。

家庭共食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家庭中使用的筷子应该定时进行高温消毒,三个月更换一次。同时,建议家庭成员养成分餐制,若是无法分餐,在饮食做好后,家庭成员可以使用未经过唾液的筷子提前夹好所需食物,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

综上可知,研究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梦宇.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聚集性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7.

[2] 李梦宇,刘改芳,于春艳等.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聚集性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7,32(5):450-452,456.

[3] 吴海英.衢州地区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10):54-55.

[4] 张梦,周翾,马静瑶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7):523-526.

[5] 涂莎,阳惠湘.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9):981-988.

论文作者:王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

标签:;  ;  ;  ;  ;  ;  ;  ;  

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论文_王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