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初步探讨论文_张必朝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初步探讨论文_张必朝

云南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龙陵 678307

摘要:作者总结了矿区找矿工作的认识,从龙陵县碧寨杨梅田铜多金属的矿成矿地质背景,以近两年永昌公司地质找矿成果为依据,阐述了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进而对后续找矿提出建议,可供矿区进一步开展找矿参考。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因分析;找矿建议

1.引言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隶属云南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碧寨采选厂。矿区位于公司总部(勐糯镇)正北方向,公路里程56Km;龙陵县城93°方向,公路里程 82K,交通方便。矿区地理坐标:东经98°57′12″~″98°57′57″,北纬24°33′09″~24°37′02″。采矿许可证矿权面积4.9202Km2。

2.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芒市褶皱束北东段的风吹坡复式背斜南东翼。怒江大断裂从矿区东侧穿过,龙陵-瑞丽大断裂从矿区北西穿过,形成“入”字形构造格架。该区地处福贡—镇康成矿带,而该带主要为一古生代沉积拗陷区,地质构造复杂,除见少量基性岩外,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微弱,而与沉积作用(成岩、构造改造、表生、热液、浅源热液)并叠加构造作用有关的矿床则占主导地位。

3.矿床(体)地质特征

碧寨矿区杨梅田铜多金属矿采矿证范围南北长7000多米,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开展工作的顺序,从南至北初步划分为草山~厂平街矿段,宝顺洞矿段、老鸦藤矿段、大法洞矿段、老厂河(龙家岩和万汞岩)矿段。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保山组第四段蚀变硅化大理岩与板岩分界面附近的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灰岩内的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中;受南北向及北东向、北西向的次级断裂破碎带控制,蚀变矿化带宽一般在1~60米,矿体主要分布于蚀变矿化带靠板岩一侧。呈脉状、豆荚状、小扁豆状、微小囊状、团包状产出,矿化极不均匀,蚀变矿化体与灰岩为渐变过渡。矿体可分为铜铅共生、单一铜、铅锌、单一铅矿体和褐铁矿五种,伴生元素为银,其它有益元素目前尚未发现。目前在矿权范围内共发现铁、铜、铅锌矿体7条。

3.1矿体特征

V3为褐铁矿体:分布于厂坪街~宝顺洞矿段53~45号勘探线,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平均倾角62°。有10个工程控制矿体,其中地表探槽5个,中深部有3个坑道、2个钻孔,走向长度近300米,最大控制深度110米,工程间距50~100米,。矿体厚5.50~18.58米,平均厚12.70米,单工程铁品位23.92~46.45%,平均品位TFe35.138%。

V2为铜铅共生矿体(混合矿):分布于宝顺洞矿段45~39号勘探线,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平均倾角82°,有3个中段13个穿脉工程控制矿体,走向长度166米,最大控制深度98米,工程间距35×25米(中段高×穿脉)。矿体厚0.50~3.50米,平均厚1.78米,单工程品位:铜0.55~2.84%,铅0.24~5.02%,平均品位铜1.42%,铅1.66%。

V2-1为铅锌共生矿体(混合矿):分布于宝顺洞矿段43~39号勘探线,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平均倾角82°,有2个中段6个穿脉工程控制矿体,走向长度100米,控制深度50米,。矿体厚0.90~1.28米,平均厚1.08米,单工程品位:铅3.26~19.89%,锌0.52~3.11%,平均品位铅9.74%,锌2.21%。

V1-1铜矿体,分布于老鸦藤矿段0~4号勘探线,矿体走向近南北向(N8°E),倾向北西西,倾角54°,有两个标高的坑道工程控制矿体。矿体单工程厚0.7~1.5米,平均厚1.10米。单工程铜品位1.4~3.1%,铜品位1.45%,伴生银品位58.1g/t。

V1铜矿体,分布于大法洞矿段32~40号勘探线,有三个采矿老硐和一个地表探槽控制,控制矿体最低标高1830米,最高标高1953.00米,相对高差123.5米。矿体走向近南北向(N3°E),倾向北西西,倾角56°。矿体走向南北延伸132.92米。矿体单工程厚1.30 ~4.00米,平均厚度2.15米;铜品位 0.50 ~1.79 %,平均 0.91 %。

V4铅锌矿体:分布于龙家岩144号勘探线,由1940坑控制,矿体走向长度73m,厚度1.55m,品位Pb6.19%,Zn3.46%,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尚未尖灭,根据构造叠加晕预测靶区,找矿前景较好。

V4-1矿体:分布于万汞岩198~192号勘探线2080m坑及民采老硐控制,走向长度100m,厚度1.15m,品位Pb5.62%、Zn2.09%、Ag37.97g/t。经采用下山探矿控制垂高20m后,矿体向下延伸仍未尖灭控,有找矿前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矿石结构构造与主要矿物

矿石结构主要具自形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晶粒状结构及氧化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星点状、细脉浸染状、稀疏、见少量角砾状构造及薄膜状、放射状,铅锌具皮壳状、葡萄状、土状、蜂窝状构造。

矿石矿物主要为:褐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异极矿、白铅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黄铁矿、、绿泥石、透辉石、金云母、粘土矿物等。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铜、铅、锌、银和褐铁矿。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初步认识

4.1成矿条件分析,

矿床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①寒武系上统保山组第四段(∈3b4)为原始矿源层;②碳酸盐岩(蚀变硅化大理岩、白云石化灰岩)为含矿岩性;③近南北向板岩与灰岩分界的层间构造断裂破碎带为深部含矿高温气水溶液上升提供了通道。深部汽水溶液由于当时温度高对构造附近的灰岩(本身裂隙发育)产生了围岩蚀变,由于板岩泥质成分高,对高温汽水溶液起到屏蔽作用,含矿高温汽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有利的构造或围岩中,以充填或交代成矿方式形成了有用矿物堆积体(矿体);④适当的气候条件、地下水渗透活动、前人的开采活动以及有利的地形条件,是氧化矿体形成的有利因素。

4.2矿床成因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保山组第四段蚀变硅化大理岩与板岩分界面附近的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灰岩内的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中。近矿围岩蚀变发育,具多期次蚀变特征,随着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产生了节理、裂隙,沿此通道有汽水热液上升与围岩接触再次发生硅化和重晶石化,区内铜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而方铅矿化则与重晶石化关系密切。以上初步分析,成矿作用与汽水热液和碳酸盐岩关系密切。初步认为: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属为多期次热液叠加的碳酸盐岩蚀变型矿床。

4.3找矿标志

区内找矿标志主要有硅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孔雀石、铁帽、老硐和南北向构造破碎带。

⑴古代老硐和近代民采坑道:该区厂坪街一带因铅矿中含银较高,近地表古代人主要为采铅炼银,宝顺洞、老鸦藤、大法洞和老厂河(龙家岩、万汞岩)一带为近代人开采高品位铜、铅锌直接销售原矿。因此矿区的老硐、民采坑较多,因此老硐、采坑分布区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⑵地表孔雀石化、铁帽、褐铁矿化带:杨梅田铜多金属矿体为铁、铜铅锌矿共生,矿体分布地段,表部次生氧化带发育,地表往往蓝铜矿、孔雀石、氧化锌和褐铁矿化较为明显。因此,褐铁矿化和孔雀石是矿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⑶地层岩性标志:矿体主要赋存于保山组第四段(∈3b4)硅化大理岩、灰岩中,该地层是找矿的主要标志,特别是硅化、白云石化强烈地段灰岩中矿化明显,应注意追索寻找;

⑷构造及岩性分界面标志:矿体主要赋存于近南北向断裂带及板岩与灰岩分界面上,硅化、白云石化、重晶石化等蚀变强烈的断层破碎带中最容易形成矿体,也是最好的找矿标志;

⑸《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深部盲矿预测》圈定出6个盲矿预测靶位,同样也是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直接依据。

5.对后续找矿的建议

⑴根据前人地质成果及我们进驻矿区开展工作以来对矿区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杨梅田铜多金属矿所处区域位置成矿条件较好,有一定的找矿条件。虽然矿区找矿工作目前没明显的突破,我认为对该区仍然有开展风险找矿的必要性;

⑵继续在硅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孔雀石蚀变带、铁帽和南北向构造破碎带发育地段开展找矿工作;

⑶根据3.1矿体特征描述的各矿段工程控制矿体延伸及构造叠加晕深部盲矿体预测情况,今后值得重点开展找矿工作的矿段为;宝顺洞2361m标高(3#硐)、大法洞32~40号勘探线1825米以下铜铅锌隐伏矿体;老厂河矿段龙家岩1940标高以下和万汞岩2080标高以下的铅锌隐伏矿体。

6.结语

本区褶皱和南北向断裂发育,总体平行怒江断裂带,与矿产的关系密切。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次级构造与岩性组合是形成铜多金属矿的有利条件,本文结合矿区的区域成矿背景、矿体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总结并提出了矿区后续找矿建议,以期对矿区的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有益思考,力争找矿取得一个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2]1965年地质部云南省地质局第一区测大队编制的《1:20万潞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2014年8月编制的《云南省龙陵县杨梅田铜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深部盲矿体预测》报告

论文作者:张必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  ;  ;  ;  ;  ;  ;  ;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初步探讨论文_张必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