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心理支持研究_心理学论文

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心理支持研究_心理学论文

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2-0007-04

一、何谓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们始终在思考的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或者说是高效的呢?我们可先予以简单的定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内涵:一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二有效率,是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产出(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百分比。三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当然,教学涉及活生生人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科学,又是一门抽象性极高的艺术。想用一些客观的量化来比对有效教学是困难的。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有效教学的最新国际研究。这项研究提炼了五条有效教学的标准,它反映了国际教学研究方面一种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对分析和研究我国低效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标准一: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师生间的这种互动行为能大大增加教学交流,相互间能及时传递语言、意义与价值。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手段,与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男女比例、能力等的不同,积极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允许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小组工作方案,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学生共同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使得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标准二: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

语言作为交流和交际的工具,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言,其目的在于交流和交际的需要。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尽量鼓励学生把谈论的问题或话题说完整。其次,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且尽可能地多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尤其更要关注平时不爱说话或者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学生。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谈论时,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标准三:学习标准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目标是很有益的。这就要求教学要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不但要把学生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自我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知识教学能够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那么知识就能转化为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学生要学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和巩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出发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考虑教学的方法,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教学。

标准四:挑战性的活动——教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更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材料,发掘一些适合学生需要的挑战性活动,提供有认知挑战的教学,教会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使教学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的情境中摆脱出来,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五: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话作为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也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的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不仅是师生共同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这种教学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沟通和理解,这样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策略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乐趣及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素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

1.利用积极心理学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幸福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幸福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拓延—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的感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正因为有这种能力,不仅使得人类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保持着一种人的自尊,并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着主宰,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就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源动力,比照自身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要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幸福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动力。

2.利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我们借此鼓励学生接纳自我,包容别人,建立乐观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

3.利用积极心理学营建积极的教学环境

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我们要鼓励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为学生提供亲切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4.利用积极心理学调动学生群体的活力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营建激励和引导的教育机制。创造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和正面思考的教育制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释放学生内在的活力和潜力,增强学生抵抗外界困难的免疫力。

(二)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高效的教学内容和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教师课前就要研究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编码,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预期,对课堂有效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密切关注与分析学生的动机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外,还必须充分研究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具体地说,应充分研究学生头脑中所储有的知识记忆是否深刻,表征是否恰当,提取是否迅速,迁移是否灵活,结构是否完善以及同化能力如何、个性差异大小等因素,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以谋求教学质量的高效益。因此,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状况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研究其心理的特点和探索学生认知的规律,更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

(三)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主要是在临床心理治疗或辅导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

该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经历二十多年努力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临床干预技术含义,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的优秀者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1.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修正自己,进行高效学习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澄清传统心理学中的某些消极观念(例如,认为人类是生活在黑暗的潜意识统治之下而无法操控——有人想学习却一到学习时就难以克制地出现懒惰、磨蹭、走神、低效的现象;睡眠障碍者一到睡眠时,大脑就不得已地清醒甚至兴奋;性格不良者一到某种条件下消极性格就会自动表现出来并屡改屡犯;神经症患者痛苦地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像反复检查、无故担心等)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和治愈心理疾病的目的。即通过对人们进行有效心理学知识和有效技术的培养,使人人都能够做到自觉、有效地反思、评价、监控自己的潜意识行为,进而自主做到“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以此使得学生的学习低效、磨蹭、走神等习惯,心理障碍者的消极潜意识行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自我控制。

可见,元认知技术对帮助学生反省自己学习的过程,剔除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监控、调适自己的学习是有明显效果的。

2.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掌控自己,进行高效学习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属于一种高级自知力。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元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有关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比如,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第二,有关任务的知识。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主体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质(如图形材料与文字材料)、材料的长度(如一段短文与一篇长文)、材料的熟悉性(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结构特点(如论说文与叙述文)、材料的呈现方式(如听觉呈现与书面呈现)、材料的逻辑性(如有组织的材料与无组织的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在有关认知目标、任务方面,主体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比如,要求回忆一篇文章的大意要比要求回忆该文章的准确词序的任务困难得多。

第三,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

可见,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可以对我们的认知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控制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因此,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对课堂高效学习是极其有利的。

(四)利用心理学策略营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同时感受了很多有助于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在此,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学技术,相信会给读者很多启示。对于课堂教学六个维度(长度、宽度、高度、密度、深度、适度)的建设也会有启发作用。

1.利用专注与倾听技术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专注是指课堂上教师能够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向学生传达出专注与关心的态度,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接纳,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降低防卫心理而积极参与与团体互动的技术。

倾听是指课堂上教师能够调动心(神)、身、眼、耳的统整活动,去敏锐地寻找声音中的隐含线索,观察发言学生肢体的动作与评估发言学生说话内容的前后关联性等心理过程。教师的倾听可以激励学生多说、多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而减少自己的发问和讲述,这样有利于团体和谐气氛的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重述与具体化技术规范学生的知识结构

重述也就是换句话说。它是指教师对学生发言内容用不同词句加以解释、表达或澄清,即教师对学生表述的信息内容进行重组。这样,一是让学生了解教师已听懂了他传递的信息,利于学生进一步阐释自己的新的想法。二是可以帮助教师确认发言者所阐释的内容,既有强调的意味,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主动倾听、支持与尊重。

具体化是指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把学生表述含混不清、表述笼统、词不达意或不中肯之处明确化。教师可以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何种感受、何种想法”等问题,来协助发言者更具体地说明和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准确简明地回答问题,又能使学生清楚地感知自己真实、复杂的情感世界。

3.利用引导与面质技术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引导是指教师以鼓励和启发性的语句,引领学生理清思路、聚焦核心问题,或改变发言学生的思考方式,对问题作出更深入的理解和剖析。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方向,纠正自己认识的偏颇,趋向问题解决的核心,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面质是指教师带有质问的成分,但不是质问的态度,对学生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或闪烁其词的观点进行质疑。这样,便于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深入自我觉察,感知自己问题的原因,明了问题的核心与实质。

4.利用同感与支持技术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

同感是心理学的“通情”“共情”“同理心”等,意在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和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含的情感,并将这种领会和理解传递给学生。适当把握与表达对学生的感觉、经验或行为的了解,运用自己的词汇和方式,让学生知道教师已经了解了自己的感觉、经验或行为,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自我。

支持是指教师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强化,使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获得鼓励,强化自信与自尊,从而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在学习生活中更快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5.利用保护与自我开放技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保护是指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上免受心理伤害,关心弱势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自我开放是指鼓励学生“自我暴露”“自我揭示”,袒露自我的感受和认识,便于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找到根源,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乐于表达自己的亲切、真诚和坦率,增进学生的信任,便于课堂更深层次地互动,更深入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课堂有效教学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有效教学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每一位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去探索。

(稿件编号:110108017)

标签:;  ;  ;  ;  ;  ;  ;  ;  ;  

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心理支持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