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社会实践的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社会实践的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体系世界与生活世界——社会实践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世界论文,社会实践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大变革中,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觉醒、强化,人们认识座标系的变换,正冲击影响着哲学。对于处身于、矛盾于体系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人们来说,哲学是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黑格尔语),还是迎接新曙光的催人警醒的报晓雄鸡(马克思语),正是哲学本身必须予以说明的。哲学必须顺应时代,对这个时代进行新的思考。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一种思想、理论、观念体系,由此进入一个体系世界,同时当其主体意识显现时,一定会发现他又面临一个现实的生活世界,这是他生存的条件,生命的作为和延续就在这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中。体系世界与生活世界是有差距的,这样人们就处于体系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矛盾中,这个矛盾自有人类和社会之始就存在着,解决这个矛盾,正是哲学面临的问题。哲学就是文明时期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理解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最高形式和成果。

我们不能只陷于体系世界。理论思想的作用是巨大的,接受、具有理论思维正是人独立于世界的根本,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但若囿于理论之中,现实的反差会置我们于种种错误的境地。从一种理论出发(哪怕是正确的理论),以理论裁剪现实,用思想规范现实,使我们难以避免教条主义,造成唐吉诃德式的历史闹剧,现实总是走在理论前面的。这种错误的极化,使人们颠倒世界的物质意识关系,以思想意识解释自然变化、社会发展、历史事件的根本动因,落入唯心主义错误。在有过几千年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十年文革教训的反思之后,我们应力争避免体系世界的奴役和主宰。

我们同样不能因处身生活世界而排斥体系世界,被眼前的物和物构成的条件所决定。曾有这样一种哲学,承认了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地位,给予了深刻的阐发,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它同时把外界自然做为唯一的存在,甚至把人完全地还原为血肉动物,造成其哲学的缺陷。马克思的哲学出现后,完成了人类哲学的集大成——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把世界看成一个有着自我固有规律的自我运转的系统,马克思最革命性的发现——实践,仅仅被当作认识的基础,忽视了实践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的变革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眼中越来越变成了绝对主义的外在自然的哲学,而非人的哲学。目前,市场经济已植根于我国,变革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物质世界和物质的关系,人越来越成了物质关系的代表。一些人在清晰了经济规则、经济规律的同时,弱化了价值、道德,更缺乏深层的理性思维。愈益实在的活法,使人们深陷生活世界,远离体系世界,其后果可能会在造成发达经济的同时,造就一批经济动物,那时,我们不知该评说社会发展还是倒退。

我们的问题是清楚的:人生于自然、社会、富于灵性,自然地处身体系世界和生活世界,我们要解决这其中的矛盾,使思维现实化,生活合理化。反思过去的教训,错误可以使我们避免错误,更重要的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把握其本质,更会使我们看到,对人类几千年理性思维批判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这需要我们重新学习实践的深刻内涵。

首先要看到,实践在我们的思想中一直被看作是认识论的概念,作为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等,这是正确的,但仅仅这样理解,又不正确,因为马克思更根本的是把实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提出和论述的。

实践是体系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结点。实践是体系世界外化的需要,所有的思想都通过实践影响世界,在世界上留下物化的自己。实践又是生活世界的特征,只有实践,才能使体系世界与生活世界由矛盾变为依存统一。生活世界体现体系世界,体系世界渗入生活世界,矛盾的解决才有了条件;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结点。实践是物质的,具有客观物质性,表现于实践的要素(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结构(作为力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过程(客观的行动方式)、结果(人化的自然),而历史正是人的实践存在、发展的历史,实践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合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的联结点。人在实践中使自然对象化,同时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感觉、技能、语言、思维的发展。人不把自然作为实践对象,就不能发展自己,人不发展主观本质力量,也不能把自然界变成实践的对象,这个世界就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因此,实践对于体系世界和生活世界具有本质的意义,当我们把实践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时,看到了它的新意,要求我们重新定位实践:实践是社会的本体。

首先,实践产生了社会。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人的劳动,实践使自然对象化、人化,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践又造成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的物质关系,而正是这些物质基础和物质关系构成社会。在社会发展史上,我们习惯说有了人才有了社会,而在根本上我们应该说,有了实践才有了社会,因为没有实践的“人”,只能是动物形态的。

其次,实践内含着所有的社会关系。从静态上看,社会分为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每一具体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思想的关系,都是由实践构成的,由实践表现着。

再次,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一个动力机制,启动这一机制,实现其动力的正是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源于生产力内部与生产关系内部实践基础上的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亦然。所以,不是有了社会基本矛盾就有了社会的运动,根本上是由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推动了基本矛盾的运动,才实现了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运动必然在动态的过程中才能解释,实践是理解社会运动的关键点,否则我们会犯“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的错误。

由此我们看到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失误:把物质是世界本体顺延到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的本体,同时,把社会存在看做是静态的决定物。其危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种理解下成了历史规律宿命论和抽象决定论。只有把实践作为社会的本体,才能使马克思的哲学变成活的、在现实有生命力的理论,成为人们行动的指针。

在社会本体认识上,要反对两种可能的错误。一种是把世界本体做为社会本体,把一般的抽象物质作为社会的本质。这种认识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社会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世界的特殊形态。但只要指出人类的本质与某一阶级、集团或张三李四的本质的差别,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到社会物质本体论的错误。另一种是把实践本体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更为错误,因为在本质上马克思是把实践归为物质,而不是相反,突破社会谈宇宙的实践只能是陷于自我的矛盾,社会毕竟只是世界一个时间段和空间部分。

社会实践本体论在层次上是从属于世界物质本体论的。实践的物质性使这一结论并不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和本源的基本原理,二者是可以统一的。社会实践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映现,因为,实践是物质的,虽然它表现出设计性、计划性、目的性等思想性特点,但实践本身是物质性的活动,不仅仅是思想意识的物化过程,根本上说,实践首先而且本质上是属于物质的,是物质的特殊形态变化。实践的主体、过程、结果都表现着物质性的本质。社会实践本体论避免了社会认识的抽象性、指导的虚化、思想认识的被动化和机械决定论,使我们在正确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社会实践本体论不仅在理论上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在现实中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实践中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表明这不是任何一种以往理论的物化,而是有特定的实践条件(中国国情),特定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特定的实践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场新的伟大的实践,实践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我们今天的理论是一个实践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理论主线就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的具体化,是时代实践的精神,也是实践时代的精神,我们社会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实践哲学,而不是过去的空洞的哲学,乌托帮的设想。把实践看作社会的本体,才能使我们的理论思维面向现实、探究现实,使哲学焕发清新实际的风貌,使哲学的研究对时代的发展有更切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  ;  ;  ;  

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社会实践的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