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理论的影响_文心雕龙论文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文心雕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道》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第一篇,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曾对刘勰 的“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许多著名的文心雕龙学研究家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正是 由于他们在“龙学”研究中的辛勤探索,激烈论辩,才促进了“龙学”研究百家争鸣的学术 局面的形成。本文着重探讨刘勰“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及《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一、“原道”之“道”与《周易》之“道”

《文心雕龙》全书由五十篇组成,《原道》篇居于首位。关于“原道”的含义,众说不一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云: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舒之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 阳,绂宇宙而章三光。(注: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05.)

《淮南子》的作者认为,“道”覆天盖地,涵盖四面八方,其高深莫测。它包裹着天地, 万物未成形者皆生于“道”。“道”能大能小,能暗能明,能弱能强,能柔能刚。它不仅横 贯天地,而且贯穿古今,它能使日月星辰变得更加明亮。显然,《原道训》中的“道”,指 的是哲学范畴中的无形的东西,即“形而上者”。《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②这里的“形而上者”指无形的精神本体,即“道”;这里的“形而 下者”指有形的具体事物,即“器”。高诱《淮南子注》是这样解释“原道”的:

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因以题篇。(注: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05.)

刘勰亦以“原道”题篇,其篇名也是取“本道”之意。刘勰在《序志》篇中明确写道: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2

因此,《文心雕龙》的《原道》篇,就是论述“文源于道”、文的根本在于道的观点。关 于刘勰“原道”论的实质和意义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道”的性质。何懿《文心雕龙综览 ·“原道”》云:“道”的性质主要有下列十种观点:

一、儒道说;二、自然之道说;三、自然法则客观规律说;四、自然之道与“儒道”不矛 盾说;五、从论文角度标举自然之道说;六、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理念或绝对精神;七、哲 学上的二元论;八、道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九、佛道说;十、“道”是刘勰自成一 家之论。(注:杨明照.文心雕龙综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37.)

詹锳在《文心雕龙义证·原道》篇中指出: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 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刘勰所谓道,就是《易》道。(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

阴与阳矛盾对立,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阴阳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这是自然 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易传》作者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詹锳在《原道》篇的解题中还指出:

《文心雕龙》全书虽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并不排除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就是以道家思想 来说《易》的。自然之道和《易》道并不矛盾,而且在本篇里是统一的。这里所谓道,兼有 双重意义,广义乃指自然之道,狭意仅谓儒家之道。二者也是统一的。(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

的确,不同时期的研《易》者,对《周易》经传的诠释是不同的,《易》学正是这样得以 不断发展。那么,刘勰“原道”论中“道”的含义是否具有“自然之道”与“儒家之道”双 重含义呢?“自然之道”与“《易》道”关系如何呢?关于易道的含义,张其成在《易道:中 华文化主干》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论述:

“易”是广大悉备的,“易”的核心就是“易道”——“易”的本体观念、思维方式和价 值理念。通贯儒、道二家的正是“易道”!(注: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M].北京:中国书店,1999:2.)

也就是说,“易道”就是《易》的核心,它“通贯儒、道二家”,即“儒道兼备”。笔者 认为,要探讨“原道”论中“道”的性质和含义以及“原道”的道与《易》之核心——“易 道”的关系,必须对“原道”论中所提到的“道”,一一进行分析。

刘勰在《原道》篇中、除篇名之外,有七次提到“道”。

第一次提到“道”是在《原道》篇开头第一段: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

这是《原道》篇的第一段。刘勰认为,“文”的功能广大无边,它为什么能与天地并生共 存呢?天玄地黄、天圆地方,色彩形状各不相同;日月如合璧,高悬于天空;山川光彩绮丽 ,使大地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气象:这大概就是“道之文”吧!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对“道之文”作了这样的评注: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 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 相吻合。‘文’之本训逪,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 。故凡华采铺棻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而人纪物序 ,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 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这里所谓“道之文”,即天地之文,亦即自然之文 。这是说: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美丽文采。(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文:错画也”注释道:“错,当作逪。逪画者,逪之画 也。”(注:段玉裁.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5.)“逪”即“交错”。刘永济所言“‘文’之本训为逪,故凡经纬错综者 ,皆曰文”即源于此。总之,《原道》篇第一段中的“道之文”可释为自然之文,即自然的 文采,那么,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

《原道》篇第二次提到“道”是在前一段“此盖道之文也”之后。该段写道: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 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

刘勰将《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 断矣”(13)、“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凶生大业”(14)等论述概括为“卑高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接着,刘勰根据《周易·系辞 下》的“三才”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 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15),进而论述道:“惟人参之,性灵所 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三才”即“天、地、人”三者。八卦两两相 重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各六爻,初爻和二爻象征地,三、四两爻象征人,五、上两爻象征天 。所以说“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刘勰亦认为,人与天地协调配合,人聚着天性灵 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并成为天地万物之心。刘勰进而认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也就是说,人心的产生,语言文字便随之出现,随着语言文字的丰富、文 章也就越来越令人瞩目。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这里的“道”,含有“自然规律”、 “自然法则”的意思。

《原道》篇第三、四、五、六次提到“道”是在篇中的最后第二段: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 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 ,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3.)

以上“莫不原道心以敷章”、“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乃道之文也”分 别出现“道”。

关于“道心”的“道”是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祖保泉认为:

“道”是什么呢?刘勰说,谈“道”不能离开“圣”和“文”(实指“六经”)。照他看,“ 道”“圣”“文”三者的关系是三点一线的;“道”有“道心”;只有圣人才能体会“道心 ”;体会的结果,便有了“圣文”(“六经”),它是“道心”的直接体现。(注: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17.)

他还指出:

“圣文”所表达的“道”是自然规律吗?不是的。它只是儒家社会意识的文字记载,是人为 的社会法则,不是天生的,自然如此的。只是儒家中有些人为了神化、美化自己的社会理想 ,把它说成是天生的罢了。……刘勰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的文字起源论,正 是和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论调完全合拍的。(注: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17.)

詹锳在《文心雕龙义证》中对“道心”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注释:

《荀子·解蔽》篇:“人心之危,道心之微。”“道心”发于义理之心,对人心而言。《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子全书·尚书》:“人心,人欲也;道心 ,天理也。所谓人心者,是血气和合做成,道心是本来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5-26.)

如果依上述论述,“道心”是发于义理之心,“道”即义理、天理。由于“道心是本来禀 受得仁义礼智之心”,也就是说,刘勰所论述的“义理”、“天理”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因 此,詹锳等人认为,这里的“道”即“儒家之道”。

笔者认为,从“爰自风姓”这段论述来看,刘勰指出,从伏羲到孔子,从古代圣人创制典 籍,到孔子传述先王典籍、遗训,没有一位不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周易 ·观卦·彖辞》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神理”即“神道”,“道 ”与“理”是相同的概念。“原道心”、“研神理”这里的“道”和“理”是互通的。刘勰 在“原道”论中对古代圣贤如何“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作了具体的阐述:“取象 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化成;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 业,彪炳辞义。”古代圣贤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推究自然变化的规律;通过对人类社 会的观察、思考、制定教化的措施。尔后立纲纪、定宪法,使事业不断发展,使典籍辞义鲜 明。由此可见,刘勰在这里主要是把自然的变化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称为“道”和“ 理”。“道心”指“道”的核心、精义。

刘勰在“原道”论中第四、五、六次提到“道”,是集中在:“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 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 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一段中。在这里刘勰阐述了“道、圣贤、圣贤之文”三者之间的关 系。圣贤之文离不开道,圣贤依靠所作之文来阐明其道。有道之文能鼓动天下。由此可知, 刘勰的这段议论是对“道心”的“道”作进一步的阐发。总之,从“爰自风姓”至“乃道 之文也”这段议论中所提到的四个“道”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道”就没有圣贤之文;“道”是圣贤之文的灵魂。

2、“道”依靠圣贤之文来阐明;

3、有“道”之文能鼓动天下;能鼓动天下之文,必然是有“道”之文;“道”具有“鼓天 下之动”的功能。

既然“道”具有上述特性,可见,刘勰在这里所论述的“道”是形而上者;它是古代圣贤 共同体验到的自然、社会、人类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古代圣贤人生观、世界观及政治 主张、思想观念的抽象概括。

刘勰在《原道》篇的最后一段第七次提到“道”: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 胥以效。(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

刘勰在这里对“原道”论作了小结。他强调“道心惟微”,也就是说,“道”的精义是十 分深奥微妙的。这里的“道”与“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的“道”是一致的。

以上对“原道”论中所提到的“道”分别进行了探析,笔者认为:

第一,“原道”篇中多次论及“道”,这些“道”的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有的指“自然” ;有的指“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更多的是指古代圣贤共同体验到的自然、社会、人 类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古代圣贤人生观、世界观及政治主张、思想观念的抽象概括。

第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原道”论中“道”的含义的争论之所以分歧较大,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是各家在论述“道”的性质、含义时,往往抓住或侧重“原道”论中的某一部分或 某些部分来论述,忽视了对全篇中所出现的“道”一一进行细致的分析,因此出现各家均有 理 ,然而意见多分歧。

第三,“原道”,正如高诱《淮南子注》所云:“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 万物,故曰‘原道’。”“原道”的“道”与“易道”的“道”虽有共同之处,但不完全相 同。从《文心雕龙》全书来看,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时,其思想以儒为主,兼采道佛。从 《易》学史来看,南北朝时期的易学家,其易学思想不尽相同,他们对“易道:”的理解亦 不尽相同。因此,刘勰所论的“原道”的“道”与南北朝时期易学家们所论的“易道”的“ 道”,虽有共同之处,但不能把它们说成是完全等同的。

二、《易传》的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

《易传》是解释《周易》经文的论文集。《易传》在解释、阐析《周易》经文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理论,本文称之为“《易传》的解易理论”。它对刘勰的“原道”论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就《易传》的“观物取象”说、“八卦生成”说、“三才”说、“乾坤,《易》之门户 ”说等对“原道”论的影响略作论析。

1、“观物取象”说:

《易传·系辞》中提出“观物取象”说。《系辞上传》云: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

《系辞上传》又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具矣。(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5-76.)

《系辞下传》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6,)

古人通过仔细地观察各种物象,而拟其形态容貌,以喻示深刻的哲理,这就是“观物取象 ”说。八卦之象就是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效法天地万物的形象而创制的。

《易传》的“观物取象”说对“原道”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原道》篇云:“仰观吐曜 ,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仰观苍天,日月星辰发出耀眼的光芒;俯察大地 ,山川万物蕴含着秀美的景象。高低有序、上下定位,因此也就出现了象征天地、阴阳等相 对立而并存的“两仪”。这就是《系辞上传》所说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 贱位矣。”《原道》篇在论述古代圣贤如何推原“道的本心”时指出:“取象乎《河》、《 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 ,彪炳辞义。”(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也就是说,刘勰认为,古代圣贤总是通过取象于《河图》、《洛书》, 问运数于蓍草龟甲,并观测天文以穷尽自然变化之规律,考察人文以达到教化之目的;然后 才能治理天下,才能制定长治久安的宪法,发展各项事业,并使文辞义理丰富多彩。从以上 “原道”论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刘勰十分重视《易传》的“观物取象”之说。

2、“八卦生成”说:

《易传》中的“八卦生成”说,给刘勰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刘勰将它运用于“原道”论 中。

《系辞上传》对“八卦生成”说作了这样的论述: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

刘勰在“原道”论中多处运用“八卦生成”说来论证其“原道”的理论。

《原道》篇云: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刘勰根据“八卦生成”说,认为人类之文的源头,起始于混沌状态的“太极”,能够深刻 地阐明神妙道理的,要数《周易》中的卦象为最早。《周易》起始于庖牺画八卦,最终由孔 子创作《易传》(《十翼》)才算完成。《原道》篇中还指出“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太极化育出天地、阴阳等相互对立而又并存的“两仪”,刘勰的这些理论,显然是源自“八 卦生成”说。

《原道》篇还涉及八卦与《河图》的关系。《原道》篇云“《河图》孕乎八卦、《洛书》 韫乎九畴”。刘勰是根据《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以及流传已久的 传说——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受《洛书》而演《洪范》,于是指出:《河图》引 生出八卦,这与前面所说的“取象乎《河》、《洛》”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刘勰赞同“伏 羲得《河图》而画八卦”的说法。

3、“三才”说:

《易传》将“天、地、人”称为“三才”,也有写作“三材”。《系辞下传》云: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 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说卦传》又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人与义。兼三者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 六位而成章。(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93.)

?以上是《易传》对“三才”说的论述。刘勰在“原道”论中直接援引了“三才”说。《原 道》篇云: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 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

天地产生之后,人与之并列为三。天地包容着万物,而人集聚着性情和灵智,因此,三者 并称为“三才”。人为天地之心,人的心灵活动必然产生语言,语言产生之后必然出现文章 辞采。这是自然的规律。刘勰就是这样运用“三才”说推论文章辞采的产生是“自然之道” 。

4、“《乾》《坤》,《易》之门户”说:

孔颖达《易·乾·文言·正义》云:

《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也。以《乾》、《坤》其《易》之门户耶?其余诸卦及爻,皆从 《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

《十翼》中的《文言传》(简称《文言》,是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经文,其它 卦均无《文言传》。因此,刘勰在“原道”论中论及《周易》经传的产生过程时写道: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乾卦寓天,坤卦寓地,“高卑定位”,故称“《乾》《坤》两位”。六十四卦中只有乾、 坤两卦有《文言传》。可见,刘勰十分重视“《乾》《坤》,《易》之门户”说,对《易传 》的作者“独制《文言》”以阐释《乾》、《坤》两卦,有深刻的理解。

三、刘勰在《原道》篇中对《周易》经传作者的论述

《周易》经传的作者和创作时代,是《易》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

前面在论述“观物取象”时已提到,《系辞下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司马迁在《 史记·日者列传》中写道:

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注: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18.)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注: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300.)西伯指周文王。《史 记·孔子世家》对《易传》的作者作过较具体的论述: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注:)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7.)

《易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 《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共十篇。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没有提到《序卦 传》和《杂卦传》的作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对《易传》的作者作了这样 的论述: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于 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故 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注: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20.)

可见,从先秦至汉代,普遍认为,伏羲“始作八卦”,文王作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 。刘勰在“原道”论中对《周易》经传的作者作了这样的阐述:“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显然,刘勰也是认为,伏羲始作八卦,孔子作《十翼》。从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两句来看,“文王患忧”指“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繇辞炳曜”指“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这两句可以说是指卦辞、爻辞均为周文王所作。 刘勰沿袭了前人的说法,这说明直至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关于《周易》作者的说法,没有出 现大的变化。

四、小结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1、“易道”之“道”与“原道”之“道,有共同之处,但不完全等同。

2、《易传》的“观物取象”说、“八卦生成”说、“三才”说、“乾坤,《易》之门户” 说等解《易》理论,对刘勰的“原道”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总之,《周易》经传,特别是 《易传》对《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传》的多方面 理论,尤其是解《易》理论,是“原道”论形成的基础。

标签:;  ;  ;  ;  ;  ;  ;  ;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理论的影响_文心雕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