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论文_章敏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论文_章敏

盐城市卓亦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盐城市 224200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要求建立农田水利发展新机制。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农田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农田水利工作方针、管理体制、投入责任、统筹机制、能力建设、法规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农田水利;问题;发展对策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区域性、分散性强。农业生产受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必须和农业生产的区域规律相适应。而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末端工程,建设地点比较分散,分散在不同的村落和田间地头,土方工程多,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都比较困难。

1.2群众参与性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遍及全国各地,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出动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维护和新工程的兴建工作。

1.3社会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既有灌溉农田、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排涝、降盐治碱、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工程形式多样。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在田间地头,给农田提供灌溉的方式多种多样,蓄、引、提、抽等,配套建设设施通常有水库、渠道、塘坝、闸门、涵洞、泵站、机电井等等。而且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取水、输水的方式也不相同,工程形态各异。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按各个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新世纪以2001年至今。其中,改革开放前为农田水利快速发展期兴建了一大批水库灌区,当前运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这一时期建设的。改革开放初期为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发展的第一个低潮期,受包产到户影响出现了“徘徊的十年”深化改革时期为农田水利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实行了“两工制度”。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但因取消“两工”农田水利总投入,在2004年之前出现了滑坡,2004年之后滑坡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总体上已有大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类工程发展不平衡,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面貌逐步改善,但小型灌区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状况普遍较差,小型水库、山塘的淤积、病险情况最为突出;二是工程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据统计,灌区末级渠道衬砌率仅为11%左右,建筑物配套率约为30%,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不足50%。

农田水利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难”:资金筹措难、落实主体难、建管组织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田水利投入严重不足,“两工”取消后,新的投入主体没有落实到,巨大的投入缺口尚未有效弥补,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规模太小,按当前投资强度,要完成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规划任务至少需要30年;二是农田水利管护机制不健全、工程产权不明晰、维修养护责任和经费投入主体界定不清。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三是组织方式滞后,传统组织方式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新机制尚未建立。

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强化组织领导。要对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研究讨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议,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防灾减灾规划和预案。明确水利站为牵头部门,包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认真做好原有工程的维护和新建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3.2做好宣传发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牢牢把握新时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脉搏、认真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坚定不移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和宣传优势,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通过召开多种宣传形式,结合历年的旱涝灾害,突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意识,激发干部群众主动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农田基本建设顺利高效实施。

3.3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力度,鼓励职工在职进修学习,使个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对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要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和业务主攻方向,尽快培养造就水利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使之能承担起相应的本职工作。同时,更要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也能独当一面,更好的服务于基层。

3.4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政府是农田水利发展的主体,各级政府要继续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财政专项投资的同时,拓宽水利设施建设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3.5科技支撑。要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工作,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解决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在关键适用的技术上有所突破,还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在全国上下形成和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

3.6加强施工监督与质量检查

重点工程由主管部门根据基建项目建设程序管理,按照基建程序,根据建设规模进行招投标,施工中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协同监理公司跟踪监督和质量检查,对违反施工操作规范和偷工减料的公司列入水利建筑市场黑名单,不得在汝南县境内再次承担水利建设工程,并依法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同时加强验收工作,凡是竣工的工程,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要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的大部分投入资金,对于施工质量管理我们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造成极大的资金损失,还有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7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探索管理新机制

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打破所有制界线,破除地区和部门垄断。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利用民间资本的管理优势和管理经验,把效益较好,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水利项目,让位给民间资本开发。采取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晰所有权,放开管理权,搞活经营权,走民营化办水、企业化管水和商品化用水之路。利用民间资本可以减轻水利部门的管理工作力度,水利部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资源优化与新的管理模式探索中。民间资本有管理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管理模式调整灵活等优势。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灌区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符合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其管理模式的转变,从而最大程度的为灌区水利工作服务。在对其改革的过程中要大胆的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纪冰.推进灌区续建改造服务美好安徽建设[J]中国水利,2015(21):124-125.

[2]赵以国.淠史杭灌区续建改造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的实践[J]中国水利,2016(21):1245-1246.

[3]宋永琪,韩保国,刘晓明.加强水库工程管理积极发展综介经营[J]海河水利,2015(12),587-588.

论文作者:章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论文_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