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预后的临床浅析论文_展复霞

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预后的临床浅析论文_展复霞

(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白银 730900)

【摘要】对于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一般也是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就是实施屈光晶体置换术,本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该术式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效果。采用的方法是随机选取某院接受治疗的80例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共150眼,并对所有准备接受治疗的患者都实施屈光晶体置换术,并在术后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眼轴长度和眼底情况。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预后;临床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097-02

屈光晶体置换术目前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法,在治疗效果上较为显著,但是其术后效果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后果,本文主要是探究该术式的影响因素,提高预后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机选取某院接受治疗的80例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共150眼,其中男女患者各有40例,男患者有72眼,女患者有60眼,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最小的有22岁,最大的有70岁。

1.2 手术方法

8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均是屈光晶体置换术,首先就是对手术部位进行表面麻醉,然后透明角膜切口,原位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吸净晶状体皮质,前囊反面、后囊抛光,植入人工晶体。

1.3 术前检查

1.3.1视力检查:对患者主觉验光,获取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1.3.2眼轴长度测量:主要是采用IOL-Master检查来获取术前患者眼轴长度。

1.3.3眼底检查:眼底照片,裂隙灯+三面镜观察获取术前患者术前眼底情况,B超检查获取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OCT 检查观察患者术前黄斑状况。

1.4 术后随访

一般是在患者手术及术后的一个月进行随访检查,主要是进行验光,观察其视力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3.0为标准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P<0.05表示差 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 结果

手术之前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都在0.28左右,经过屈光晶体置换术的治疗后上升到到0.48(两者配对t检验结果P<0.01),低视力比例从术前的48%下降到22%(两者卡方检验结果=22.29,P<0.01)

2.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2.1 眼轴长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80例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共150眼在眼轴长度的检查中分别分为了四个区间,第一个区间是眼轴长度最短24.48mm,最长27.84mm,平均26.72mm;第二个区间是眼轴长度最短短28.06mm,最长29.88mm,平均29.27mm;第三个区间是眼轴长度最短30.21mm,最长31.71mm,平均31.02mm;第四个区间是眼轴长度最短32.06mm,最长37.33mm,平均33.58mm。并根据其区间所在患者分别记录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可以发现经过屈光晶体置换术治疗后的后最 佳矫正视力都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效果较好,同时对比眼轴长度可以发现术后矫正视力小于0.3眼数比例随眼轴延长而增加,术后矫正视力大于等于0.55眼数比例随眼轴延长而下降,因此可以得出眼轴长度对手术预后有较大的影响,且患者的眼轴长度越长会加大患者黄斑病变发生率,而且会导致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偏低,造成手术预后效果差的现象。

2.2 患者黄斑病变对术后预后的影响

80例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共150眼通过OCT检查后可以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无黄斑病变的,第二组为存在黄斑病变,并对其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都进行统计。经过观察发现,患者是否存在黄斑病变对手术的效果都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经过配对检验后可以发现第二组存在黄斑病变的患者所记录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要稍稍低于第一组,也就是说黄斑病变的存在能够影响手术预后。

2.3 手术年龄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80例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共150眼根据年龄上的差别主要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小于等于50岁的,年龄在22岁到50岁之间,共有35眼,第二组是大于50岁的,年龄在51岁到70岁之间,共有115眼。对其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都进行统计后发现手术效果总体上存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术后的矫正视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手术年龄也影响着术后效果。

3.讨论

针对高度近视白内障的治疗目前在临床上皆采用的是屈光晶体置换术,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视力情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在本次研究分析中的80例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共150眼中经过术后的观察,其中有135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还存在矫正视力下降以及矫正视力没有超过0.3的15眼,这也表明手术预后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来说,在治疗上相比于正常白内障患者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影响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了三个方面,分别是眼轴长度、黄斑病变以及手术年龄,对其结果观察能够发现其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患者的眼轴长度越长会加大患者黄斑病变发生率,而且会导致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偏低,造成手术预后效果差的现象,同时诸多的医学者在其专项研究中也发现高度近视自内障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与眼轴长度及眼底病变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患者的眼轴长度越长就会有越加严重的病变,该项认知也是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的;其次就是黄斑病变也是造成手术预后效果差的重要原因,而且黄斑病变与术后低视力的关系密切;再次,患者年龄也是影响高度近视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首先年龄偏大的人本身视力就有所下降,也可以反映出视网膜脉络膜是否有病变现象。总之,在高度进时白内障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中,黄斑病变的存在能够较大的影响手术预后效果,基于此,也可为当前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结语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预后有诸多影响因素影响其恢复状况,因此,在手术之前要仔细给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对其是否存在黄斑病变以及眼底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该项工作也能够最大程度上预示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其中对于存在严重黄斑病变的患者,比如黄斑裂孔,就需要医护方面对其雨后情况及时的采取措施,避免更恶劣的情况发生。同时,对于眼轴长度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出现的手术预后差的情况做好及时的沟通,使其明确了解手术预后效果较差,以免引起医疗纠纷。因而,在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治疗中要全方位的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做好检查,仔细分析影响手术雨后的各项因素,做好应急预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婷芝.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手术预后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1):58-59.

[2]文勇强,马显力,周灵,邓水凤,戴丹.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4):153-156+160.

[3]张朝军,张琪,刘承,梁焱,费春梅.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0,32(06):419-422.

论文作者:展复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预后的临床浅析论文_展复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