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报告模板的准备

测试报告模板的准备

一、试验报告模板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颖[1](2021)在《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及其叠合梁静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受力构件以预制构件为主,经预制构件装配、连接而成,符合绿色建筑要求。永久模板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减少临时模板使用,加快施工效率,减少对人力依赖以及环境污染,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永久梁模板的材料有多种,如钢丝网水泥“U”形永久梁模板、聚氯乙烯(PVC)塑料、压型薄壁钢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纺织钢筋混凝土(TRC)等形式。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可以减少混凝土结构自重。本次研究将RPC应用到框架结构梁模板制作中,在提高结构整体性能基础上,减少支护,加快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效率。本文对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以及内浇筑普通混凝土(NC)形成的叠合梁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预制U形永久梁模板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厂预制施工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体积法试配得到了RPC配合比,为预制U形RPC永久模板的制作提供依据。通过对伴随试件试验测试,得到了RPC、NC、钢筋的基本力学性能。获得了RPC轴心抗拉试验的全曲线,拟合得到了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为后续的理论分析提供依据。(2)完成了6根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的受弯性能试验,以底板和侧壁厚度、纵筋配筋率为参数对永久梁模板的受力过程、裂缝发展和分布状态、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变化、破坏模式和荷载-挠度变化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增加底板厚度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RPC材料的抗拉性能,提高模板的开裂荷载,减少正常使用情况下的挠度。预制U形永久梁模板底板厚度增加10mm,开裂弯矩可提高30.93%~41.11%。基于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的受弯试验数据,考虑RPC的受拉性能,提出了计算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开裂弯矩理论模型。比较不同规范和学者计算开裂弯矩的方法,引入截面塑性抵抗矩影响系数,提出了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开裂弯矩简化计算公式,建议截面塑性抵抗矩影响系数取0.8。在实际吊装、运输、工程施工过程时,要求U形永久模板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裂缝,可以通过本文建议的公式进行开裂强度的验算。(3)完成了4根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的受剪性能试验,以侧壁厚度、配箍率、剪跨比为参数对永久梁模板的受力过程、箍筋和纵筋应变变化、裂缝发展、破坏模式等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增加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的侧壁厚度,可以提高模板的抗剪承载力和斜裂缝开裂荷载,钢纤维对其抗剪承载力和斜裂缝开裂荷载的影响需要被考虑。ACI 544.4R提出的受剪开裂弯矩计算方法可以保守计算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的受剪开裂弯矩。在统计分析方法和U形截面简化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设计基础。(4)在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内浇筑NC形成叠合梁,以剪跨比、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箍率为参数,对8根叠合梁和1根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叠合梁的破坏模式与钢筋混凝土梁类似,呈现三个阶段:开裂前的弹性阶段、开裂后至钢筋屈服的裂缝发展阶段、屈服后的破坏阶段。预制U形RPC永久模板叠合梁具有更高的抗剪承载力和抗裂性。叠合梁与NC梁相比,在相同截面,相同配筋情况下,弯曲开裂荷载、箍筋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51.54%、88.02%和78.38%。(5)结合叠合梁抗剪试验数据,对叠合梁的抗剪承载力、开裂剪力、正常使用状态下最大斜裂缝宽度等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梁上部受压区混凝土的贡献,基于桁架-拱模型,提出了适合U形RPC-NC叠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的软化系数取值,结合U形截面简化计算方法,建立了U形RPC-NC叠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预制U形永久梁模板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考虑内芯NC的贡献,建立了RPC-NC叠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不仅与本次研究的试验值吻合较好,而且也适用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且变异系数较小。以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预制U形叠合梁在正常使用下的最大斜裂缝宽度计算模型。采用基于试验统计和参数回归拟合的方式,提出了叠合梁抗裂剪力的计算方法和最大斜裂缝宽度的简化计算模型,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方便。

冯理达[2](2021)在《实物ID在工程档案电子化移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实物ID(ID,identity document身份编码)的工程档案电子化移交平台,规范了电网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流程,统一了工程交接验收模板,实现了跨专业信息融合共享,推动了与PMS2.0(设备(资产)运维敬意管理)系统集信息成,为电力企业建、运专业提供了数据依据,在工程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现有的工程试验报告格式进行统一,借助原有的微应用部署架构完善、扩充工程建设数据录入。

周东东[3](2021)在《局部荷载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formance Concrete,UHPC)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将其应用于节段预制拼装技术中去,可实现桥梁快速、标准化建造。目前,有关节段预制拼装桥梁中,对于UHPC桥面板在局部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研究还不太完善,特别是UHPC华夫式桥面板的抗冲切性能的相关研究更少。基于此,本文分别通过20块UHPC平板及15块UHPC华夫板对桥面板的抗弯性能及抗冲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20块UHPC平板的弯曲破坏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配筋率对其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分析了每个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等。分析结果表明:掺钢纤维未配筋的UHPC板在达到极限荷载后还具有较大的承载余力,延性较好;不掺钢纤维只配筋的UHPC板在达到极限荷载后会突然断裂,具有较大的脆性。抗弯承载力会随钢纤维掺量与配筋率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其抗弯承载力增长的速率逐渐减缓,随配筋率的增加部分试件出现剪切破坏,故建议UHPC桥面板的钢纤维掺量在2%左右,配筋率在3%左右,提出了NR-UHPC平板的抗弯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该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2)为探究UHPC华夫板抗冲切受力性能,以加劲肋宽度、加载面积、加载位置等为参数,完成了15块UHPC华夫板冲切破坏试验。重点分析了UHPC华夫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板底裂缝、冲切破坏角度和冲切破坏周长。结果表明:UHPC华夫板的抗冲切承载力会随加劲肋宽的增加而增加,加载面积小的试件其冲切破坏角大于加载面大的试件,端部位置加载的试件其冲切破坏角要大于跨中位置加载的试件。(3)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UHPC华夫板抗冲切试验进行模拟,构建了不同参数下UHPC华夫板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与试验对比发现:试件的极限荷载和挠度相差较小,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讨论了德国HAA所提公式、中国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适用性。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德国HAA所提公式相对保守,中国纤维混凝土规程偏差较大,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及模拟值相对接近。最后考虑加劲肋宽度对抗冲切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

骆钰婷[4](2021)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构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评价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的干预效果;探索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应用和反馈,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初稿,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并修订,选取8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预实验,形成方案修订稿;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每周2次,持续12周的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词语流畅性测验(VFT)、波斯顿命名测验、形状连线测验(STT)、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DMT)、主观幸福感量表(MUNSH)、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_AD)、日常功能活动能力测验(ADL)、自尊感量表(SES)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了解患者参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感受和体验,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以完成干预活动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磁共振禁忌后,对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组(n=25)和健康教育组(n=22)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计算两组被试的标准化全脑Re Ho图,并以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腹内侧前额皮质作为ROI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SPM12比较各组在干预前后Re Ho值及功能连接差异。结果:构建了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优化了干预活动流程和干预内容要素,采用微信结合腾讯会议引导干预活动,满意度评估及访谈反馈结果表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o CA、AVLT、VFT、BNT、STT、SDMT、SES、QOL_AD、MUNSH分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Mo CA、MMSE、AVLT、BNT、STT_B、SDMT、GDS、SAS、MUNSH、GSES、SES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Mo CA、AVLT、GSES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认可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具有适应性、新颖性、同质性、安全性、高效性、灵活性等优势,并可活跃大脑、促进创造、放松情绪、树立信心、整合经验、充实生活;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Re Ho值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右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F=16.49,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和左侧背外侧额上回(F=17.49,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相比于健康教育组,干预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组Re Ho值在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P<0.05)与左侧背外侧额上回(P<0.05)增强。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右侧颞中回(F=18.20,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双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减弱,对照组增强;以双侧腹内侧前额皮质为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左侧角回(F=15.80,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腹内侧前额皮质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对照组降低。结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情绪状态;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可改变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后扣带回和腹内侧前额皮质的网络连接可能与活动密切相关。

邱兆通[5](2021)在《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已成为牙列缺失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早期种植领域重点关注于种植体的存留率,而上部结构相关的工艺并发症往往被忽视了。然而,保持口腔种植修复的长期稳定与上部修复材料密切相关。上部修复材料对修复后的并发症、咀嚼效能、美观、自洁效果及长期留存率等均会产生影响。不断更新换代的上部结构材料难免具有一些困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工艺并发症亟待解决,这将降低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且会增加医生的临床工作负担。针对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义齿上部结构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和对比不同上部结构的设计及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问题,寻找一种咀嚼功能高、美观性好、并发症少、长期稳定的修复方式,是当前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热点。目的:对比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三组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病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支架断裂率、人工牙崩瓷率、人工牙脱落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以及口腔专科检查,制定个性化的种植修复方案,术中轴向植入6-7颗Strauman、Ankylos、ICX、Anyone系列种植体,4-6个月后行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体的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永久修复一年后随访了解修复体工艺并发症(支架断裂、人工牙崩瓷、人工牙脱落)发生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来评价不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修复中应用效果和局限。其中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为A组,CAD/CAM切削纯钛树脂复合固定桥修复为B组,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为C组。对收集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共收集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的病例9例,其中上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6例,下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3例;共植入56枚种植体,修复112个人工牙。永久修复体9副,其中A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40个人工牙,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2.1)岁;B组3副,植入18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2±1.6)岁;C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8±2.5)岁。1.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支架断裂率均为0%。2.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0%,B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9.4%,C组人工牙崩坏率为33.3%,2×3卡方检验得出P=0.042,三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邦弗伦尼法进行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脱落率为5%,B组人工牙脱落率为8.3%,C组人工牙脱落率为0%,2×3卡方检验得出P=0.3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5.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均值A组为0.74±0.20;B组为0.94±0.22;C组为0.89±0.22。6.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均值A组为0.53±0.14;B组为0.67±0.17;C组为0.89±0.20。7.在三组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咀嚼满意度:A组>C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美观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适度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的人工牙崩瓷发生率、咀嚼功能、美观效果及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清洁效果对比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和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两种修复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发生崩瓷工艺并发症时,冠可单独替换,临床操作较为简便,是一种有效的、良好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设计。但其人工牙脱落率较高,有待进一步评估。

钱程[6](2021)在《荧光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动植物病菌快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酸检测技术是以生物体内的核酸为靶标进行分析的检测手段。该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物监控、临床诊断、遗传分析等众多领域。从样本获取到结果输出,核酸检测技术一般包含提取、扩增和检测三个基本环节。目前,已知的核酸检测技术或是需要复杂的样本提取操作、或是需要耗时冗长的扩增环节、或是需要毒性较大的凝胶电泳鉴定等,都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为了能够将该技术更好的在实际使用场合中进行推广,本论文从该技术的三个基本环节入手,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进,建立了集荧光可视化、便携性、低成本等优点的核酸分析平台。论文中选取了三种重要的感染于常见农副产品的动植物病菌作为应用对象,将所建立的分析平台用于对这些病菌的快速检测以评估其实际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论文建立了集核酸快速提取、快速PCR扩增、终点肉眼检测于一体的高效核酸分析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对虾传染性皮下组织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HNV)的检测。为了尽可能简化核酸检测的流程,提高检测效率,本论文分别从提取、扩增、检测的三个环节进行了相应的优化。首先,论文中引入了碱裂解法用以快速获取核酸样本,将繁琐的核酸提纯环节缩短到仅需3 min即可完成;其次,引入了快速PCR体系,通过对“平衡范例方程”的理解和探索,将传统的三温区PCR循环简化为动态双温区进行,成功地将本需要2 h的PCR扩增环节缩短到10 min以内;接着,引入了分子信标技术,通过对其结构的研究,设计了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探针体系,实现了在常温下对靶标核酸的肉眼荧光可视化结果判读。此外,通过改变分子信标末端的荧光标记,实现了在同一反应管内对两种不同靶标核酸的高灵敏度双重检测。该分析平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充分用于虾苗的IHHNV感染情况的初筛和周期性复检,其低成本、易操作的特性也十分适宜现场检测的应用,该病毒在对虾养殖产业中危害巨大,连年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基于该分析平台的方法可以实现在15 min内对虾苗样本中的IHHNV靶标进行快速可视化分析,检测限达到每反应1000拷贝。与现行国标方案相比,将检测时间从3 h缩短到仅需15 min,并且减少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实用性。(2)论文建立了集防止核酸污染、恒温扩增、荧光可视化终点检测为一体的分析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对柑橘黄龙病病菌的快速检测。论文中引入了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CRISPR/Cas系统的探索,验证了Cas12a效应蛋白尚未被报道的新PAM序列“UUUN”。基于此新PAM序列,论文中进一步引入了利用尿嘧啶糖基化酶(UracilDNA Glycosylase,UDG)体系来实现防止核酸扩增子气溶胶污染的方案,解决了核酸检测领域的这一痛点。此外,用更为便携和快捷的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代替国标采用的PCR方法,可以进一步缩短整个检测流程的时间并减少对复杂温控仪器的需求。利用CRISPR/Cas体系的高特异性,当特殊设计的cr RNA与靶标黄龙病病菌的核酸配对后会与Cas12a效应蛋白形成复合体,从而激活该蛋白的旁路切割活性,使得体系中带有荧光标记的单链寡核苷酸探针被切割降解,进而导致荧光信号的释放,实现荧光可视化的高灵敏度检测。该分析平台可以实现对柑橘养殖产业影响颇大的的柑橘黄龙病的致病菌——黄龙病病菌(Cirtus huanglongbing,HLB)每反应10拷贝的高灵敏度检测,其检测限相较传统的嵌入式染料方法提高了约100倍。(3)论文建立了针对组分复杂样本的免核酸提纯分析方案,并结合玻璃化手段为热敏感的酶类试剂提供了一种更方便的储藏思路。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技术的实际使用性能,并提高酶类试剂的储藏稳定性,论文以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疯狂肆虐的非洲猪瘟疫情的病原菌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为应用对象,建立了基于玻璃化CRISPR体系及免样本提取的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基于对CRISPR体系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的探索和相关研究结果,论文中进一步尝试省略样本提纯的繁琐步骤,对全血样本不进行任何预处理直接对其中的核酸靶标进行检测。通过对三种常用的具有链置换功能的Bst DNA聚合酶的实验探究,筛选出了最适宜的酶种,用以对未经处理的原始全血样本进行直接扩增,并进行后续的可视化检测。此外,为了更好地将LAMP扩增体系与热敏感的CRISPR体系兼容于同一反应管中,并提高酶类试剂的储藏稳定性,论文探索了以普鲁兰糖和海藻糖作为保护剂,通过玻璃化的方法,将液态的CRISPR试剂脱水成膜的手段来实现其较长时间的稳定储存。基于该方法,经过老化加速试验的测试,原本需要低温储存环境的CRISPR体系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储藏180天。该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热敏感的酶类试剂对于储存环境的超低温要求,并且可以大大节省其远距离冷链运输的成本。该平台可以实现对家猪全血样本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每反应100拷贝级别的检测灵敏度,并且整个检测过程都可以在便携的装置上完成,实现“从样本到结果”的直观输出。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7](2021)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厅字[2020]299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住(城)建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92号)要求,严格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环节质量控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保障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李群,王小平,谢春华[8](2020)在《CCC型式试验报告一键生成技术的实现》文中提出CCC型式试验报告往往多达数百页,包括试验任务信息、产品及样品描述、条款判定表、定量试验表、关键件清单、样品照片、电气原理图、试验现场照片和试验设备清单等内容,人工编辑报告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即使对于ELN系统来说,报告与原始记录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因此,描述了一种通过一系列特有函数来生成报告的方法,工程师可在ELN系统中预先自定义报告的生成逻辑,在完成原始记录后便可一键生成所需的CCC型式试验报告,该方法极大地减少了生成CCC型式试验报告的工作量,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王越[9](2020)在《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筑工业化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方式之一,近些年全球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关于传统建筑项目的质量管理和生产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传统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但建筑工业化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较为不成熟以及相关标准欠缺的情况,其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PC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核心要素,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整体质量的关键。质量风险的传递性会产生连锁反应,若PC构件在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诱发后续工作的质量缺陷,因此,将PC构件的生产阶段作为研究切入点,对PC构件生产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直接反映了PC构件的生产质量情况,能够有效地对PC构件的生产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本文以PC构件生产质量为研究对象,结合质量评价的理论知识,运用文献检索、访谈等方法识别出关键的质量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选择和调整,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类汇总,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模型。将贴近度原则与可拓学相结合,对某构件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将该企业PC构件生产质量量化为一个综合得分。对该企业构件的生产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优化措施的建议,对提高装配式建筑PC构件的生产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PC构件企业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陶涛[10](2020)在《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抗震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是一种新型楼盖体系,它由预制空心叠合箱箱体和现浇密肋梁组成。这种楼盖体系能节省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能降低楼层厚度,节省建筑空间;由于楼盖自重轻,能减少基础工程量,缩减施工周期。基于上述优点,目前已有一些工程采用这种新型楼盖体系。但是大多数建筑是在部分区域采用该楼盖,在全部高层建筑中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的工程经验较少,其抗震性能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获得该楼盖体系在模拟地震波下的反应现象及试验数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总结归纳了该楼盖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要点,并进行了其经济效益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的主要楼盖技术,分析对比了其适用性及优缺点,可为相关工程设计及技术选型提供参考。(2)分析总结了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体系的结构构造及相关技术细节,给出了此种楼盖体系的主要优点及适用性。(3)针对装配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结构建筑,开展了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该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裂缝开展规律,破坏及损伤的一般过程。通过试验验证了装配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了其能否达到抗震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总体要求,检验该类结构设计方法、配筋构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利于在设计中改进。(4)对装配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了总结及分析,并指出其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为装配叠合箱空心楼盖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借鉴。(5)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案例进行了经济分析及质量分析,探究了有效降低质量成本及造价的途径,并指出施工中难点与控制措施,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

二、试验报告模板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验报告模板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及其叠合梁静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研究
        1.2.2 叠合梁受力性能研究
        1.2.3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
        1.2.4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模板设计及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加工方法
        2.2.1 永久梁模板设计
        2.2.2 永久梁模板制作
    2.3 试验概况
        2.3.1 RPC试验用原材料
        2.3.2 RPC配合比设计
        2.3.3 混凝土试块设计
    2.4 试验现象及分析
        2.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2.4.2 抗拉强度及抗拉应力-应变曲线
        2.4.3 钢筋材料性能试验
    2.5 材料试验结果
        2.5.1 RPC与NC材料性能
        2.5.2 钢筋材料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抗弯承载力研究
    3.1 引言
    3.2 RPC永久梁模板受弯试验研究
        3.2.1 试件设计
        3.2.2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
        3.2.3 量测内容及布置方法
        3.2.4 试验现象
        3.2.5 试验结果分析
    3.3 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
        3.3.1 开裂弯矩理论计算
        3.3.2 简化开裂弯矩的计算模型
        3.3.3 与其他开裂弯矩计算模型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抗剪承载力研究
    4.1 引言
    4.2 RPC永久梁模板受剪试验研究
        4.2.1 试件设计
        4.2.2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
        4.2.3 试验测量及测点布置方法
        4.2.4 试验现象
        4.2.5 试验结果分析
    4.3 抗剪承载力理论分析
        4.3.1 开裂弯矩的计算
        4.3.2 现行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标准
        4.3.3 标准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比较
        4.3.4 抗剪承载力分析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RPC-NC叠合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梁设计
    5.3 试验方案
        5.3.1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
        5.3.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4 试验现象
    5.5 试验结果分析
        5.5.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5.5.2 开裂、峰值、屈服荷载及位移分析
        5.5.3 延性分析
        5.5.4 跨中截面RPC应变变化
        5.5.5 纵筋应变分析
        5.5.6 箍筋应变分析
        5.5.7 裂缝分析
        5.5.8 抗剪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RPC-NC叠合梁抗剪承载力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抗剪承载力分析
        6.2.1 现有指南中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6.2.2 现有指南中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
        6.2.3 基于桁架-拱模型的叠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
        6.2.4 基于统计分析法的抗剪承载力分析
    6.3 叠合梁斜裂缝宽度计算模型
        6.3.1 斜裂缝宽度理论计算模型
        6.3.2 叠合梁斜裂缝宽度简化计算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实物ID在工程档案电子化移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状分析
    1.1 专业模板不统一
    1.2 跨专业共享不充分
    1.3 一线人员工作效率低
2 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2.1.1 专业间试验报告模板差异
        2.1.2 跨专业试验报告差异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试验报告模板及对应关系需求
        2.2.2 基础数据管理需求
        2.2.3 工程建设数据录入优化需求
        2.2.4 系统间数据集成接口优化需求
3 系统实现
    3.1 部署设计
    3.2 技术路线
        3.2.1 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3.2.2 实物ID与档案号对应模型
        3.2.3 本体与附件的对应模型
        3.2.4 供应商上传相关电子档案技术方案和机制
        3.2.5 实物ID与档案号对应模型
        3.2.6 本体与附件的对应模型
        3.2.7 供应商上传相关电子档案技术方案和机制
        3.2.8 供应商上传相关电子档案技术方案和机制
    3.3 系统功能实现
        3.3.1 基础数据管理
        3.3.2 模板管理
        3.3.3 对应关系管理
        3.3.4试验报告维护
        3.3.5 审核管理
        3.3.6 信息查询
        3.3.7 附件管理
        3.3.8 数据交互管理
4 结语

(3)局部荷载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UHPC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 UHPC桥面板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UHPC桥面板抗弯性能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UHPC桥面板抗冲切性能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UHPC平板弯曲破坏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概况
        2.3.1 试验板的设计
        2.3.2 试验材料配比
        2.3.3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2.3.4 材性试验
        2.3.5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2.3.6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2.4 主要试验结果分析
        2.4.1 试件破坏形态
        2.4.2 荷载-挠度曲线
        2.4.3 荷载-应变曲线
    2.5 UHPC平板抗弯承载力计算
        2.5.1 UHPC平板抗弯理论计算方法概述
        2.5.2 算法准确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PC华夫板抗冲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概况
        3.3.1 试验板设计
        3.3.2 试验板的制作与养护
        3.3.3 材性试验
        3.3.4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3.3.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3.4.2 荷载-挠度曲线
        3.4.3 混凝土应变
        3.4.4 板底裂缝形态
        3.4.5 冲切破坏角度与破坏周长
    3.5 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5.1 加劲肋宽度的影响
        3.5.2 加载面积的影响
        3.5.3 加载位置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PC华夫板有限元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本构模型
        4.2.1 UHPC本构模型
        4.2.2 钢筋本构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单元选取
        4.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3 单元网格划分
    4.4 有限元分析的主要结果
        4.4.1 破坏形态
        4.4.2 主要模拟数据
        4.4.3 加载面积的影响
        4.4.4 加载位置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能力计算
    5.1 引言
    5.2 基于现有UHPC板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5.2.1 现有UHPC板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5.2.2 各规范计算值与理论值对比
    5.3 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的建议公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提出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
    1 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
        1.1 课题团队前期建立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
        1.2 课题团队前期研究中干预参与者反馈
        1.3 形成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初稿
        1.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修订
        1.5 结果
    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可行性评价
        2.1 评价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3.1 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3.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3.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适用性
        3.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进一步完善和对下阶段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研究工具
        2.6 评价工具
        2.7 资料收集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科研伦理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的比较
        3.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的比较
        3.5 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自身干预前后比较
        3.6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评估结果
        3.7 患者对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看法与感受体验
    4 讨论
        4.1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
        4.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可舒缓 MCI 患者负性情绪
        4.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MCI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未产生影响
        4.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依从性
        4.5 开展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中枢机制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干预方法
    3 研究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
        3.1 数据采集
        3.2 核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的比较
        4.2 干预后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比较
        4.3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ReHo值的影响
        4.4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PCC功能连接的影响
        4.5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vm PFC功能网络连接的影响
    5 讨论
        5.1 f MRI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揭示创新表达活动的干预机制
        5.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MCI患者局部脑区功能活动的影响
        5.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 MCI 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
总结
    1 本研究主要成果
    2 研究创新点
        2.1 干预模式创新
        2.2 机制探索创新
    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3.1 随访时间方面
        3.2 结果分析方面
    4 在MCI人群中开展远程干预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创造性活动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材料与设备
    1.3 治疗过程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支架断裂率
    2.2 人工牙崩瓷率
    2.3 人工牙脱落率
    2.4 种植体成功率
    2.5 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
    2.6 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
    2.7 患者主观满意度
    2.8 病例报告
3 讨论
    3.1 无牙颌上部修复材料的选择
    3.2 工艺并发症与修复方式的关系
    3.3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因素对工艺并发症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修复体良好被动就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荧光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动植物病菌快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核酸检测技术在分子诊断方面的应用
        1.1.2 农副产品中动植物病菌快速检测的重要性
        1.1.3 本节小结
    1.2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流程
        1.2.1 核酸提取
        1.2.2 核酸扩增
        1.2.3 核酸扩增子检测
        1.2.4 本节小结
    1.3 新型核酸检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核酸气溶胶污染防止办法
        1.3.2 快速PCR技术的应用
        1.3.3 免扩增的核酸分析方法
        1.3.4 新型探针技术的应用
        1.3.5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1.3.6 本节小结
    1.4 核酸检测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分子信标和快速PCR的双重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对虾IHHNV病毒标准PCR检测方法建立
        2.3.2 快速PCR体系循环时间参数探索
        2.3.3 分子信标用于可视化检测条件探索
        2.3.4 可视化检测平台灵敏度与特异性评估
        2.3.5 可视化检测平台应用于双重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防污染核酸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针对柑橘黄龙病菌的LAMP扩增体系
        3.3.2 Cas12a效应蛋白新PAM序列可行性分析
        3.3.3 基于Cas12a效应蛋白的荧光可视化检测体系
        3.3.4 基于UDG酶消解的防污染核酸检测体系
        3.3.5 防污染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的搭建
        3.3.6 防污染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灵敏度评估
        3.3.7 防污染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用于柑橘黄龙病菌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玻璃化CRISPR及免样本提取的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LAMP扩增体系
        4.3.2 免样本提取的恒温核酸扩增体系
        4.3.3 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CRISPR/Cas12a检测体系
        4.3.4 普鲁兰糖和海藻糖用于对CRISPR体系的保护
        4.3.5 玻璃化的CRISPR薄膜加速老化试验
        4.3.6 免样本提取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搭建
        4.3.7 免样本提取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用于非洲猪瘟病毒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CCC型式试验报告一键生成技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CCC型式试验报告的特点
    1.1 报告单元的分类
    1.2 报告单元的特点
2 报告数据项的定位与函数配置
    2.1 报告数据项的定位
    2.2 报告数据项的函数配置
        2.2.1 函数的分类
        2.2.2 函数的功能实现
        2.2.3 函数的嵌套
3 报告的签名盖章
4 结束语

(9)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装配式建筑概念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及特点
        2.1.2 PC构件的概念及特点
    2.2 PC构件生产过程
        2.2.1 PC构件生产流程
        2.2.2 PC构件生产特点
        2.2.3 生产流程图
    2.3 PC构件生产质量管理理论
        2.3.1 PC构件生产质量管理概念
        2.3.2 PC构件生产质量管理常用理论
        2.3.3 PC构件生产质量管理常用方法
    2.4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
        2.4.1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内涵
        2.4.2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流程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及步骤
        3.1.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3.2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3.2.1 影响因素初识
        3.2.2 问卷调查设计
        3.2.3 可靠性检验
    3.3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因子分析法
        3.3.2 PC构件生产质量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3.3.3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1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三角模糊数
        4.1.3 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4.2 基于改进可拓学的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2 物元可拓学
        4.2.3 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评价
    5.1 案例背景介绍
        5.1.1 企业概况
        5.1.2 企业地理环境介绍
    5.2 PC构件生产质量综合评价
        5.2.1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生产质量综合评价
        5.2.4 评价结果分析
    5.3 PC构件生产质量改进优化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
    A.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质量影响因素识别调查问卷
    B.装配式建筑PC构件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C.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指标分值调查问卷

(10)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抗震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钢筋混凝土楼盖研究发展概况
        1.2.1 无梁楼盖
        1.2.2 普通肋梁楼盖
        1.2.3 井式梁楼盖
        1.2.4 双向密肋楼盖
        1.2.5 现浇空心楼盖
        1.2.6 空腹夹层板楼盖
    1.3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空心楼盖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
        1.3.2 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1.3.3 国内部分工程实例
    1.4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施工技术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构造特点
    2.1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技术概念
        2.1.1 叠合箱
        2.1.2 箱体与肋梁的连接
    2.2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技术优越性
    2.3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技术应用范围
    2.4 实际工程应用
        2.4.1 项目情况
        2.4.2 项目特点
        2.4.3 项目应用范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振动台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设计方法
        3.2.1 “强柱弱板”内力调整
        3.2.2 板的延性控制
    3.3 试件设计与制作概述
        3.3.1 试件设计
        3.3.2 试件制作
        3.3.3 材料性能指标
    3.4 试验的加载与量测概述
        3.4.1 试验设备和仪器
        3.4.2 地震波输入
        3.4.3 加载制度
        3.4.4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3.5 实验现象
        3.5.1 七度多遇地震作用阶段
        3.5.2 七度基本地震作用阶段
        3.5.3 七度罕遇地震作用阶段
        3.5.4 八度罕遇地震作用阶段
        3.5.5 试件表面裂缝分布
    3.6 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6.1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3.6.2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
        3.6.3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3.7 结构软件计算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施工要点
    4.1 施工技术措施及操作要点
        4.1.1 施工前准备
        4.1.2 叠合箱构件的吊装
        4.1.3 模板工程
        4.1.4 叠合箱的安装
        4.1.5 管线预埋
        4.1.6 混凝土浇筑
        4.1.7 底模板的拆除
    4.2 材料与机具设备
    4.3 质量控制要点
        4.3.1 混凝土、钢筋、模板施工质量标准
        4.3.2 叠合箱构件制作施工质量标准
        4.3.3 叠合箱安装质量标准
    4.4 安全保护措施
    4.5 环境保护措施
    4.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施工组织
        4.6.1 基本情况
        4.6.2 施工组织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叠合箱空心楼盖实际应用分析
    5.1 工程概况及背景
        5.1.1 设计情况
    5.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经济性分析
        5.2.1 楼盖部分经济性分析
        5.2.2 地下室经济性分析
        5.2.3 吊顶装修
        5.2.4 建筑能耗
    5.3 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
        5.3.1 设计方面
        5.3.2 施工方面
        5.3.3 隐蔽验收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试验报告模板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制U形RPC永久梁模板及其叠合梁静力性能研究[D]. 王新颖. 吉林大学, 2021
  • [2]实物ID在工程档案电子化移交中的应用[J]. 冯理达.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22)
  • [3]局部荷载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研究[D]. 周东东.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4]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骆钰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D]. 邱兆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荧光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动植物病菌快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D]. 钱程. 浙江大学, 2021(01)
  • [7]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通知[J].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1)
  • [8]CCC型式试验报告一键生成技术的实现[J]. 李群,王小平,谢春华.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0(06)
  • [9]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质量评价研究[D]. 王越.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10]装配整体式叠合箱现浇密肋空心楼盖抗震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 陶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测试报告模板的准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