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牧童》诗人论文_代明朗

浅谈《牧童》诗人论文_代明朗

代明朗(湖南省长沙市枫树山东南海小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68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71-0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代,在才华横溢的诗人群中,吕岩是那样神秘,大半生隐居山洞中。说起诗人吕岩,知之者甚少,但是说起“八仙过海”中的的吕洞宾,那真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与李杜的丰富而明朗相比,吕岩,是一个低调而复杂的人。他随性,洒脱,逍遥,诗书剑道无一不精,几乎是一个具备神仙风骨的诗人。

吕岩的诗歌在哲学化的道家思维中,蕴藏着人类高远的宗教情怀和对理想主义的纯真证悟,他用纯洁的心灵养育了纯净的诗歌,他对生命的大圆满和人生的艺术化的追求,反映了他独特的生命美学。

一、吕岩的物质人生

吕岩出生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十岁便能文,十五岁就能武,精通百家经典。他虽有满腹经纶却屡试不中,屡败屡试,直到四十一岁才开始他的仕途生涯。

“三千里外无家客,七百年来云水身”的吕岩在少年时也是豪情满怀、踌躇满志的,他的笔下有“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的纯情,也有“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的豪气。年轻时的吕岩受儒家入仕思想的影响,在考场上屡败屡战,不言放弃,是因为他的心中有满腔的政治抱负要施展,有满腹的理想要实现。他想让世事太平,百姓们安居乐业,幸福恬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也许,《牧童》诗中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就已经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然而现实的无奈与世道的变故,让他只能弃官隐居于大山之中,与妻子各居一洞,遥遥相望,潜心修道。晚唐时期,也有大批士子,或是长期困于考场,或是仕途失意,他们需要通过作诗来获取精神上的补偿。此时的吕岩难道真是要做一个逃避现实的“洞内宾客”吗?

二、吕岩的艺术人生

吕岩物在灵府,而不只在耳目,这样的灵府视域和审美观照,使他感受到了常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他是用“心灵俯视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所写的,正是他心中所向往的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吕岩笔耕勤奋,著作繁多,《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作两百多首,《牧童》一诗是他避世之后所写。

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家的第一要义也认为,美是朦胧的,是虚幻的,但似乎又触手可及。《牧童》的第一二句,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谓实中有虚,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第三四句又可谓虚中有实,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虚虚实实,亦真亦幻。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吕岩是唐代道家学派的大宗师,所以他的诗作无不透露出道家处世态度——自然无为。他肯定了自然和人物本身的美,人的心灵活动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牧童的晚归休憩图让读者觉得美,不仅仅因为诗人的“物在灵府”,也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素质:原野、笛声,动静相宜;晚风、蓑衣,冷暖相调;黄昏、清月,明暗相衬;月夜、牧童,天人相应……如同一首小夜曲,又如同一幅恬淡的水墨画,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是一个众声响应的宁静、神秘而又丰富的生命场。

这首《牧童》,因着诗人的无限憧憬和浪漫想象,则又觉灵动斑斓,每一个画面都具有清新明丽的色彩与生命踊跃的动感。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明有暗,诗人以他惯用的无拘无束的二元视角表现线条细腻,层次繁多、富有纯真童趣的图景,其中的玩味不尽的趣蕴,正是由于诗人“物在灵府”的审美视域和心灵投射的生命观照。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以其感性的形式呼唤审美主体自由灵魂的出席。

诗人重视自然实景的触发,更重视澄淡情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心借物以表现情趣”。《牧童》具有客观的本然之美,而由于诗人能“澄怀观道”,才能真正进入美的观照之中。,才真正体验到牧童与自己的玄心美感冥合为一的“本真童趣”。

爱美的生活,就是艺术人生。吕岩的艺术人生和宗教人生并没有很清晰的分水岭。

三、吕岩的宗教人生

吕岩,道号纯阳子,是道教中的大宗师。他被全真道教奉为五祖之一,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岩由仙而入神道,亦仙亦神,是集道教大成的得道高人。追寻着吕岩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世界,是由儒家、道教两种思想交融而成。他弃官归隐,山洞修行,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得道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

在民间传说中,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等其他七位仙人并称为“八洞神仙”,《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吕岩在得道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在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所以吕洞宾又是“八仙”之中流传故事最多,最受百姓欢迎的那一位。

吕岩在后期所创作的诗歌,如《劝世文》、《谷神歌》等,多为修真悟道之歌,藉以拯救世道人心。而《牧童》是一个例外,它是诗人精神上的”世外桃源。”牧童陶醉在晚景之中,吕岩陶醉在笛弄晚风之间,我们陶醉在隐居世外的修行之道。

读过《牧童》,意犹未尽情未止。禁不住要掩卷吟诵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宋代的杨万里所写“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代雷震所写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一众诗人借牧童写童趣、抒情怀,让读者漫卷诗书,重温生活的美好。

论文作者:代明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浅谈《牧童》诗人论文_代明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