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雷火灸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疗效观察*论文_陈柘芸1,潘东洪 吕艳2 石丹梅 曹云云,黎霞

恒温雷火灸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疗效观察*论文_陈柘芸1,潘东洪 吕艳2 石丹梅 曹云云,黎霞

陈柘芸1 潘东洪 吕艳2 石丹梅 曹云云 黎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 目的: 观察恒温雷火灸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恒温雷火灸能提高脾胃虚弱型泄泻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泄泻;脾胃虚弱型;恒温雷火灸;疗效

泄泻是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等致使脾胃运化功能紊乱,传导失司引起的常见疾病[1]。临床以脾胃虚弱型泄泻为常见、多发,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难愈。目前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多使用常规抗炎、营养补液、调节菌群、肠粘膜保护剂等药物,长期应用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且停药后易复发,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复发率低。我科于2014年以来,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方法—恒温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2015年01月我院脾胃病科收治脾胃虚弱型泄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1.56±12.06)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0.32±11.1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

1.3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证侯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5周岁之间;(3)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1)中医诊断为泄泻,但不属于脾胃虚寒型泄泻的患者;(2)经检查证实为疟疾、霍乱及全身性疾病、中毒、寄生虫、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3)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试验药物疗效观察的腹泻以外的疾病,精神病患者;(4) 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5)对中药过敏、大出血、高热或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等雷火灸禁忌症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2.治疗

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抗炎、营养补液、调节菌群、肠粘膜保护剂等西药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取穴4-6个: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上巨虚与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涌泉穴位施灸。

雷火灸操作工具:采用专利技术—恒温灸具(2孔雷火灸盒3个及单孔雷火灸盒2个)。腹、背部穴位施灸面广,使用2孔雷火灸盒,灸盒下底长18cm、宽10cm;上底长15cm、宽8cm;高9cm;下肢穴位施灸面小,使用单孔雷火灸盒,灸盒下底长、宽均为8.5cm;上底长、宽均为5.5cm;高7cm。

雷火灸操作方法:①将点燃雷火灸药条放入恒温灸具并盖上盖子。②将灸盒放在腹部或背部及下肢相应的(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上巨虚与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涌泉)穴位上交替施灸。③用一条大浴巾围住灸盒的底部后,再用另一条大浴巾盖住灸盒顶部并固定灸盒,药条距施灸部位约4-6cm进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疗程:治疗组每天施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观察治疗2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价标准[1]: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3.2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详见下表。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愈显率(例 %)总有效率(例 %)

治疗组303215180.65(24)96.77(29)

对照组3021112543.33(13)83.33(25)

卡方检验,X2=8.874,P=0.031<0.05。

4.讨论

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若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泄泻是常见病、多发病,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临床多使用西药对症治疗,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易复发。雷火灸是在古老的中医疗法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外治方法,首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以针灸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在穴位上进行实按温灸。赵氏雷火灸是在古代雷火针灸的基础上,改变其用法与配方创新发展而成的疗法,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的特点[2]。利用雷火灸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线辐射力,作用于病灶周围、病灶位和穴位,达到循经感传、通导经络和调节微循环的作用,在用灸区域的面、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组织深部,具温通和温补的双重功效[3]。杜巧琳等用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疼痛取得较好的效果[4]。吕艳等采用雷火灸治疗消化性溃疡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5]。

神阙、关元、涌泉具有调节气血阴阳及免疫功能,中脘、下脘、脾俞、胃俞具有调节脾胃功能,肾俞能调节脾胃肾的功能。神阙为任脉要穴,温灸之可激发脐部各神经末梢的活动,促进神经、体液的调节,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及功能活动,调节胃肠蠕动,配天枢、上巨虚以温阳化湿、调理肠道;取脾俞、胃俞、肾俞温灸以补脾肾,能调节脾胃阴阳平衡,促进水谷精微运化,使腹泻症状得到缓解并治愈。诸穴合用能起到温通经络、调节脾胃阴阳及活血化瘀的作用并增强治疗的效果。

临床研究证实脾胃虚弱型泄泻因长期的脾胃功能失调,中阳亏虚,水湿运化不利,下注肠道所致,泄泻证治当温阳散寒,健脾化湿,而恒温雷火灸正是重在温通经络,散寒祛湿,使患者达到中阳得温,湿邪得化,大便自然成形,泄泻自已。恒温雷火灸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恒温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具有显著疗效及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2]赵时碧,张丽.中国雷火灸疗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40-46.

[3]广清,胡彩华.雷火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网球肘8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2299-2300.

[4]骆金英,胡彩华,欧阳庆宜.针刺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6):4110-4111.

[5]韦衡秋,李向真.改良恒温灸具雷火灸的操作规范及对消化性溃疡疗效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1):30-31.

论文作者:陈柘芸1,潘东洪 吕艳2 石丹梅 曹云云,黎霞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8/6

标签:;  ;  ;  ;  ;  ;  ;  ;  

恒温雷火灸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疗效观察*论文_陈柘芸1,潘东洪 吕艳2 石丹梅 曹云云,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