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初探_课堂教学论文

无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初探_课堂教学论文

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媒介论文,对外汉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人认为在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的母语,或至少可以用一种媒介语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将其作为挑选对外汉语教师的首要条件。诚然,教师掌握媒介语可以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授课内容。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不使用媒介语而仅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克服媒介语教学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且经过我们的教学尝试,其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一、不用媒介语教学的可能性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因为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最终要表现在言语技能上,所以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包括交际性练习在内的言语操练。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只是根据课本传授语言要素,而不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那就不是语言教学,也不符合语言教学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尤其是言语技能课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多练,自己少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操练。用于组织操练的词语一般较为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明白。这就为教师不使用媒介语,而仅用简单的汉语从事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即使是人们观念上认为解释量较大的语法课,也存在着不用媒介语教学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不同于语言学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面系统的语法知识和语法体系,而只是让学生理解语法规则进而理解目的语本身,造出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并恰当地运用,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教师不必深讲语法知识,更不能为讲语法而讲语法,脱离学生所学过的词汇来空讲语法。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可以先“不露痕迹”地教授一些最基本、最容易的语法项目,等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熟悉了一些常用句型之后,再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对这些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入新的语法点的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编排也有利于教师不用媒介语进行课堂教学。现在国内使用的汉语教科书一般都有详细的英文注解,海外的汉语教科书中也都有关于学生母语的译文注解。学生只要预先浏览一遍,就可大致了解生词意思、课文内容、难点解释及练习要求。这样课堂上无需多少媒介语的解释,学生也能很快领会教师的意图和授课内容。

此外,在海外汉语教学中,通常采用本国汉语教师与中国派出汉语教师合作的教学方法。一般本国教师担任讲解内容较多的语法课、文化课的教学,中国教师承担言语技能课(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有些综合性课程甚至一门课也采取合作教授的形式,每位教师承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本国教师主要负责课文内容和语法点的讲解,并担任学生的释疑工作;目的语国教师则偏重言语技能的训练。在国内,我们也曾经试过安排一名通晓学生母语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的答疑工作,集中解答学生在阅读课文注释和查阅词典之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以配合不用媒介语的课堂教学。(注:本文倡导不用媒介语的教学,并不是绝对禁止媒介语的使用。在某些课程类型,如语言知识课、翻译练习课、文学或文化知识课上,媒介语的使用还是必要和有效的。它可以清晰地解释语法难点,并进行两种语言的对译练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二、如何不用媒介语组织课堂教学

不使用媒介语进行第二语言的教学,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尤其面临的教学对象是汉语初学者。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让学生理解教课内容?如何组织学生练习?这些都向我们的汉语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有关教学方法和技巧,就可以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

1.用实物、图片或图示进行解释

语言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关于词汇的教学。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词汇一般较为简单,教师可以用实物、图片或简单的图示进行表示。这样既简单明了又避免了繁琐的媒介语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运用指物说词、听词辨物、看图写汉字、看汉字写拼音等方法组织训练,将实物、语音和词形三者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用“这是什么?”“这是谁的××?”“他是谁?”“他在哪儿?”“他在做什么?”等问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图片内容进行问答式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句型。

2.以手势和形体动作加以说明

比如语音课上,教师可以用手势的平移、上扬、划曲线、下挥等动作来表示四声,指导学生进行声调的发音训练。训练学生发音时,教师可先示范发音,让学生看清楚老师的口形,然后跟着发。不一定要用媒介语详细介绍口腔的结构、发音的部位和发音方法方面的专门术语,因为即使说了这些,学生也很难进行有效控制,所以不必多讲道理,关键要给他们机会多练习。此外,教师还可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演示来表示“打开书”,“再念一遍”等句子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用手势和形体动作进行教学,并不是哑语教学。动作的同时,教师也用相应的汉语表示。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建立起一种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那时不用动作配合,学生也能明白“对不对”、“懂不懂”、“跟我念”、“背诵课文”、“请安静”等课堂用语的意思。这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结果,并不需要有意记忆,因而没有额外的记忆负担。设想假如教师屡次用媒介语发出这些指令,那么恐怕直到课文中出现这些句子时,学生才能了解它们的意思,并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反谓去记忆。

3.夸张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几乎所有的母亲在与婴儿对话时,都采用一种夸张的方法,即特别放慢语速,突出每个音节的发音。据研究,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婴儿的注意,并易于模仿。因为婴儿的音带较小,许多音一时很难发出。这种方法便于婴儿分辨音节的主要特征,并尽可能地加以模仿。

汉语教学的对象虽然不是婴儿,但学生们所要学的也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新的语言。这种语言与他们的母语迥然不同,其中有些音节是母语中没有的,有些音节母语中虽然有,但是却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他们也存在一个熟悉并模仿发音进而分辨其含义的过程。可见,教学伊始,这种夸张式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套新的语言系统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多次反复留下深刻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话内容,并易于模仿发音。当然,随着学生汉语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语速将相应调整,逐渐加快。

4.不规范用语的使用(注:这里并不是鼓励教师用不规范用语进行教学,只是在适当时候,为了与学生沟通而又不想让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与当时教学重点无关的生词或句型上时,可以采用这一方法。笔者认为,即使是不规范用语,也比单纯用媒介语解释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常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用语。所谓不规范用语,是指语言表达时,用学生学过的词语来代替习惯上该用的词语,或用简单的句式来代替学生未学过的复杂句式。这样的表达没有什么语法错误,也不属于用词不当,只是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而已。例如:

①明天九月三十号是星期天,不上课。后天十月一号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一号、二号两天不上课,星期三再上课。(十月一号是中国的国庆节,放假两天,星期三照常上课)

②昨天我爸爸的弟弟的爱人来我家玩。(昨天我婶婶来我家玩)

③给我你的作业。(把你的作业给我)

学生学过什么词,教师最清楚,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通知学生一些事儿,或与学生对话时,教师可以想法避免一些学生没学过的词,如用“国家的生日”代替“国庆节”,用“爸爸的弟弟的爱人”代替“婶婶”,用简单的句式代替复杂的“把”字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那一课的重点内容上,避免了大量生词或难句的干扰。对于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表达时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用语,教师也不必进行纠正(错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除外)。这样可以打消学生顾虑,鼓励他们运用已学过的词语来表达一个新的概念。倘若强调用标准语言来严格要求学生,等于不让学生开口说话或写作。

5.培养学生自查词典的习惯

对于教师所补充的课文中没有释义的生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的方法自己探求词的意思,或者由教师把词读出来,让学生记录下声母、韵母和声调,根据拼音查词典,或是老师把词写出来,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根据偏旁部首查词典。

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而且可以养成查词典的良好习惯。词典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教学中养成的查词典的良好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场合下听到或看到陌生的词语时,尽快解决问题,而不致处处时时依赖老师的媒介语解释。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查词典而学到的词,比起从老师那儿得到的媒介语解释来,记得更加牢,印象也更加深刻,不容易遗忘。

6.学生之间相互解释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相解释的方法来解决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某些汉语水平较好、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率先领会教师的意图,那么可以由他向其他同学解释。这时可以允许他用他的本国语作说明。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师生沟通问题,又可以锻炼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成为班级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班互助互学风气。毕竟这不是考试,不是测评每个学生的汉语水平,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并按老师的指令进行语言操练。

这里我们所列举的只是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的教师多多留心,细加总结,相信可以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代替媒介语组织课堂教学。

三、不用媒介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达到有效记忆

我们倡导教师用图片、图未、手势、动作或简单的汉语言来代替媒介语组织课堂教学,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词典或互相解释来理解授课内容。这时学生得到的哪怕是最肤浅的理解,也比不费力气地听媒介语的解释好。因为前者是学生经过了思考和理解,甚至是动手操作得来的,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的,因而记忆时间比较长;而后者是不动脑筋轻而易举得来的,因而在学生脑海里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常常是闻过则忘,这对于他们学习汉语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2.有助于学生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思维

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往往不能建立实物和实情与目的语的直接联系,常常要依赖于自己的母语作为中介,习惯于首先拿目的语跟自己的母语相对照(比如:目的语的某个声音所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已知概念,某个已知概念或意思在目的语中用什么样的声音和结构来表达等等),这无疑影响了他们的交际速度。而教师的课堂媒介语的使用,更是加重了这种用媒介语进行思维活动的依赖性。

不用媒介语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摆脱由“实物——媒介语——目的语”的思维过程,加快建立实物和目的语之间的直接联系,有助于学生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思维,从而加快学生的交际速度。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每个语言器官健全的人,都有习得语言(包括第二语言)的能力,但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即语言环境。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任何人也不能习得语言。第二语言教学中所需要的语言环境,主要是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环境。在不用媒介语的教学中,学生要理解老师的意图,必须要努力听懂老师的话;要想让老师理解自己,也必须要用汉语来表达。这无疑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目的语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这一点对于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汉语教学尤其重要。因为那儿的学生听、说汉语的机会较少,这种摆脱媒介语干扰的目的语氛围浓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汉语环境中,为他们尽快掌握汉语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4.可以避免媒介语教学时出现的偏颇

在运用媒介语教学时,教师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唯恐学生不明白课文的内容或生词的用法,而反复强调、不厌其烦地讲解,极容易造成教师唱“独角戏”,使学生变成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完全违背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况且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并非都能熟练运用媒介语,在使用媒介语解释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音不准、语法错误甚至错译现象,从而给学生造成误导。再者,在两种语言对译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同语言的对应词的词义大部分不是等值的,褒贬色彩和用法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为对应词,而不给出语言项目的具体应用情况,反而会引起学生的误用。比如:将“知道”、“认识”、“了解”都简单地解释为"know",倒不如给出例句,在具体应用中反复操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不用媒介语教学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实际运用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并能创造出用媒介语教学所难以达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呼吁汉语教师,尤其是能熟练运用媒介语的教师,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尝试不用媒介语。尽管这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但因此而产生的教学效果却是显著的。

为配合这种形式的教学,我们期盼在教材编写时,尽可能增加练习量,编写图文并茂的教材,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避免繁琐的文字说明,为不用媒介语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

另外,我们主张在教学中安排一名精通学生母语的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答疑工作,指导两种语言的对译训练,并介绍有关中国文化。在此之外的其它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限制师生双方对媒介语的使用。

标签:;  ;  ;  

无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初探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