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血前检测传染性标志物的医学价值论文_林小兰,杨艳云,李丽红

浅谈输血前检测传染性标志物的医学价值论文_林小兰,杨艳云,李丽红

龙岩市第二医院输血科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30864名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传染性标志物检测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6%、0.46%、0.013%和0.54%。结论:临床输血治疗前对病人进行检测能够有效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关键词:传染性标志物;传染病;输血;医学价值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由输血引发的传染病的传播以及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多,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随着近年来对输血安全性的重视和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工作的开展,这一情况正在好转;而多数医院为了降低血液传染病的发生,一方面对血源进行了严格检测和控制,另一方面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1]。笔者就我院在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间输血前检测的传染性标志物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在我愿接受输血的患者30864名,其中男性19563名,女性11301名,年龄3-79岁。

2 检测方法

在患者输血前抽取其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本研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购自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余三种试剂盒均购自于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有对照品和样品均做2孔对照检测。酶标仪和洗板机型号均购自美国Thermo公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结果

经检测,30864名患者中4项传染性标志物共检出5031例,阳性率为16.30%,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出2703例,阳性率8.76%;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出142人,阳性率0.46%;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抗体(抗-HIV)检出4人,阳性率0.013%;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出167人,检出率0.54%。从检出病例和检出率来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丙型肝炎病毒和梅毒病毒,艾滋病病毒检出量最低,这与目前我国这几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基本一致。

4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的一种疾病,流行于全球各地区,是我国发病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比例高达9.75%,其中约1.2亿人长期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本研究涉及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出率为8.76%,略低于全国普查结果。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主要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流行性很强,国外人群HCV感染率高达3%,我国健康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7%~3.1%。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很强,一旦感染很难治愈,并极易转为慢性肝炎和发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我们常说的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症候群,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而这种症候群可通过直接接触黏膜组织(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门等或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母乳而传染,因此各种性行为、输血、共用针头、毒品的静脉注射都是已知的传染途径。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梅毒的主要传染途径是透过人类性行为,该疾病也可由母亲在怀孕或分娩时传染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通常可以通过血液检验梅毒螺旋菌是否存在,但其病菌也可在显微镜下看到。

输血是目前临床治疗中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手段,通过输血可以治疗大量失血、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重症感染和凝血异常等疾病。但随着输血这种治疗方式的使用,使得经由血液传播的疾病发生率持续升高,一旦输血后患者经检查出现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传染病,且在输血前未证实患者已经感染这些病毒,医院将会面临医疗纠纷[2]。因此,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医院、医生和患者都显得特别重要。首先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以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输血前检测可以明确治疗后的感染是否与输血和血液制品有关,为万一出现的纠纷提供了证据和排除线索,避免因输血导致医疗纠纷。其次,建立输血治疗流程规范,使输血前检查成为一种常态,避免了医务人员处于未知的感染危险之中。再次,通过输血前检测可以发现阳性患者,及时隔离,避免对其他患者造成感染的可能,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对经过检测确定为阳性的患者所使用的器具要经过特别的消毒处理,并对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明显标记和处理,防止造成院内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ELISA方法检测这几种传染病会漏掉处于“窗口期”的患者,因此对于经检测为阴性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持小心谨慎的态度。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可以从病毒的核酸水平检测患者是否已经被感染,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检测“窗口期”,提高结果阳性率和敏感性[3]。

参考文献:

[1]李明雷,刘小香,孙爱华.受血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1):56.

[2]李金明.血液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筛检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569-571.

[3]张妍,朱海峰,孙波,曹磊,陈富强,王静.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298-1300.

论文作者:林小兰,杨艳云,李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  ;  ;  ;  ;  ;  ;  ;  

浅谈输血前检测传染性标志物的医学价值论文_林小兰,杨艳云,李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