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机务人员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报告论文_郭樑1,杨文翠2,王树鑫1,杨利杰3

一例机务人员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报告论文_郭樑1,杨文翠2,王树鑫1,杨利杰3

(1.中国人民解放军93406部队;2.中国人民解放军93721部队;3.中国人民解放军93682部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临床治愈困难,本文报告1例空军地勤人员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情况。详情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2岁,空军某航空兵机务大队机械员,2014年至2016年从事机务机械员工作,长期接触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液压油等航空油脂与油漆,每年各200余天,每天工作6小时。有良好通风,着地勤工作服,戴手套无口罩。2016年10月10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体检时化验血常规发现血小板红细胞数目3.03x1012/L、血红蛋白74g/L,血小板数目62x109/L。自觉乏力,食欲欠佳,无头晕头痛、无皮肤瘀斑淤点、无鼻、牙龈出血,无黑便,无骨痛。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36.9℃,R18次/分,Bp14.1/9.6 kPa;神清语利,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巩膜皮肤无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心肺正常,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9g/L,血小板数目52x109/L。行骨髓穿刺术:粒系占39%,红系占42%,巨核细胞全片可见5个。给予补充造血原料,治疗效果不佳,血小板、血红蛋白未见明显改善。2016年11月14日转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查白细胞3.63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9.4%,红细胞数目3.1x1012/L,血红蛋白75g/L,血小板数目48x109/L,骨穿示:骨髓增生活跃,G/E=0.85/1,粒系增生欠活跃,占33.4%,各期细胞可见,晚幼粒、杆状核分类比值减低,余正常。形态未见特殊。红系增生活跃,占39.4%,以中晚幼红细胞为著,比值均增高,有核红畸变率9.0%,成熟红细胞部分大小不一。淋巴细胞占19.2%,质无异常,单核细胞易见。全片(2x3cm)共计9枚颗粒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骨髓活检(髂骨):少许骨及骨髓组织,髓腔内空虚,造血组织增生极度低下,可见出血,未见明确纤维组织增生,形态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6,XY[2],送检标本细胞数少,可供分析分裂相少。免疫分型意见:粒系轻度分化障碍,余未见明显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未检测到有特征性的基因异常。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结合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意见):贞氏扶正胶囊 4粒 口服 2/日,环孢素软胶囊100mg 口服 1/12小时、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mg 口服 3/日,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10000iu 皮下注射 1/隔日,悬浮红细胞2u静点x2次。入院2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数目5.65x109/L,血红蛋白73g/L,血小板数目52x109/L。未见明显好转,再次转诊解放军陆军总医院。

2 讨论

苯是最重要的骨髓抑制毒物,不同个体对苯的敏感程度并不一致。【1】本例患者长期接触航空油脂、油漆,是公认的苯含量较高物质,致患者暴露于高苯环境中作业2年发病,出现贫血、出血倾向,血象示三系细胞减少,骨髓象提示骨髓再生功能较正常低下,给予脱离环境、输血、刺激骨髓增生、支持治疗,2周后病人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均未见明显改善。提示长期高苯含量物质接触致再障或骨髓异常增生是短时间内基本不可逆的,即使脱离接触,积极治疗,骨髓造血功能在短期内也难以恢复。本病例有明确的职业史,从事高苯含量物质接触作业2年,保障任务重,手工操作,未带口罩等个人防护装设备,患者入伍前生活环境无高苯物质接触机会,无血液病家族史,故该患者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长期密切接触高苯含量物质相关可能性大。综上,可说明职业病性接触苯是骨髓异常增生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苯及其衍生物导致骨髓异常增生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肯定,【2】本病例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苯中毒和骨髓异常增生的关系。空军卫勤战救机构应加强加大对油料、四站、机务人员特别对直接接触高苯含量物质的一线指战员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对从事接触有害物质作业的官兵进行上岗前后的定期和不定期体格检查,宣传教育官兵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从而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苏丹颖,王悦,宋莉.慢性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报告[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0,26(5):260.

[2]胡尔西旦?赛来,李新风.一起发生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7,22(3):41.

论文作者:郭樑1,杨文翠2,王树鑫1,杨利杰3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一例机务人员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报告论文_郭樑1,杨文翠2,王树鑫1,杨利杰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