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标点符号的两种划分_破折号论文

试论标点的两大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野论文,两大论文,标点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第一次提出标点可以划为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两大分野的看法,并阐明了这种划分的意义,从而将这两大分野与修辞学的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接轨。为说明积极标点的用法,本文还对常用作积极标点的五种标点进行例释。

一、标点的两大分野——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

根据标点的功能,它可以分做两大类——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为了使书面语言表达得清楚、通顺、严密,减少歧义,不得不使用的标点叫消极标点。为了追求书面语言的特殊的效果,使读者体验到标点所产生的特别情趣,在通常不使用标点的地方使用的标点,或者不用通常应该使用的标点而使用的其他标点,以及零形式的标点(需要用标点的地方却没有用标点),这几种标点叫积极标点。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本人于1992年6月《湖南教育》第六期发表的《从修辞角度解释标点的作用》一文中有所涉及外,人们对于标点的研究可能基本上停留在消极标点的层次,或者尚无人在标点符号的建设方面和在修辞学科建设方面,明确分析出标点的这两种功能,更没有人提出标点可以分为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两大类。比如1990年3月22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出的《关于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通知内容虽然没有可能明确两大分野,但是所列举的用法往往疏忽了积极标点的用法(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五部分详细讨论),并将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的用法混为一谈。例如该通知在规定破折号的用法是“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法”之后举例说明了破折号还可以“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等用法。其中列举分承举的例子是:

“(44)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列举分承所用的破折号起到了明白严整的作用,并无特殊情趣可言,所以应属消极标点。而在表示话题的突然转变、表示声音的延长时,读者通过像一条细细的绳索或丝线的破折号的外形,体验到连接和延长的意味,所以属于积极标点。通知却把两种性质不同的标点混在一起。从另一方面看,表示列举分承的破折号事实上也是用作表明解释说明的语句,不过是以分解总而已。所以也不宜用“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表示声音的延长”将它们从中叉开。由此可以证明,标号的两大分野在今天人们的头脑中至少可以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一研究还是前人所未涉及的新领域。

二、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的意义

王均先生指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不下于文字本身。”但是古文一般是没有标点的。“五四”以前虽然没有标点,但在口头上却有“句读”,而“句读”在当时没有书写形式,但起到了消极标点的部分作用,在非停顿不可的地方必须停顿,否则便不明白。个别好的诗文虽有圈点,但那是最原始、最粗疏的消极标点。当然,在当时也没有可能产生积极标点。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标点有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之分,然而标点符号起源于消极标点,消极标点是原始的、基础的。在使用时,积极标点应服从于消极标点。

直到“五四”以后,学者们迫于白话文运动的需要,才引进西方的标点,结合中国的国情逐渐形成现在一套比较完整的标点符号系列。“新式标点是文体革新和语文大众化的产物。”(王均语)白话文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春天,文坛日益活跃,书面语的表现力越来越强,标点符号的用法也随之越来越灵活,对加强表现力大有帮助的积极标点便应运而生。在周作人、钱玄同、胡适等人当年的作品中已广泛运用;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理解积极标点的能力,这样,为积极标点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说积极标点是后起的,是高级的。积极标点的产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先有语言,后有语法,先有修辞现象,后有修辞学说。同理,由于标点符号的普遍运用,标点符号的功能日益增加,所以把标点从理论上分成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是标点符号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将标点符号分为消极标点和积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标点符号的建设。其一:只有把标点符号分成两大类,才能如实地反映异彩纷呈的标点符号使用现象的实质,以便在语言实践中辨别和使用,使标点符号更充分发挥各种功能,使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更加丰富,更臻完美。如果不概括出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的准确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标点符号的作用永远象浑浊溪流底下的卵石,虽客观存在却看不清楚。其二:标点符号至今只有一个比较混乱的初步的体系,它仅分为标号和点号,好像高矮不同的两排队伍,每一排内男女混杂,仍旧显得零乱不堪,我们把标点分成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之后,如同又让各排男女分开,站成四队,各排清一色便整齐有序。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之后,标点符号的体系便更健全了。

(二)有利于修辞学建设。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出发的,将这一研究成果纳入修辞学,将大大丰富修辞学的内容。自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后,修辞界人士一直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将标点符号分为消极标点和积极标点,判断的标准和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分为两大分野的标准一致,那么本研究的成果既丰富了消极修辞的内容,也丰富了积极修辞的内容。修辞学科建设到今天为止,它的系统是:

(关于这种体系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看吴士文的专著《修辞格论析》及拙文《谈修辞学应确立“辞式”这一概念》。)

根据消极标点的修辞功能,它应纳入“辞风”的范畴,而积极标点应纳入“辞趣”的范畴。中国修辞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发展是不正常的。对于广大人民来讲,消极修辞比积极修辞更为重要,而修辞学家们却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修辞方式有辞规、辞风、辞格、辞趣四个方面,而对于辞格的研究却一枝独秀,另外三个倍受冷落。现在把标点分为两大分野,大大充实了辞风和辞趣的内容,为人们研究、学习、掌握这些修辞方式提供了内容,有利于调动钻研这些领域的积极性,使修辞学科建设更加充实、健全。

(三)有利于标点符号的实际运用。由于未能明确标点的两大分野,广大人民并不知道标点能构成特殊的情趣,一直循规蹈矩,为消极标点的用法所束缚。有些人虽然朦胧地知道一点,但在自己的书面语言中始终放不开手脚,影响了表达效果。一般读者由于不懂标点的特殊情趣,因而体会不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因而影响了人们阅读和欣赏的能力,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发挥。尤其对于编辑,这一点更为重要。有部分编辑不懂得标点的两大分野而常将作者别具匠心的积极标点去掉或改为消极标点,这实在令人可惜。作者的心血白流,人们欣赏不到原本的艺术珍品。现在标点明确分为两大类,如果将这一成果推广,国内国外的专家们达成共识,进一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推广,那么上述种种遗憾就不会有普遍地存在。

(四)有利于教学。关于标点,现在的教学参考书和广大教师都只能解释以消极标点为主的有限的几种用法,而教材里面标点的用法都是百花齐放,很多标点的用法由于无法解释,教师只能避而不谈。在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时,至今还没有人分析标点的艺术性,因而影响了对作品艺术性的挖掘。明确了标点的两大分野,教师们遇到原来难以解释的标点便不再避而不谈或绕着弯子走,在必要的时候结合标点的艺术性分析作品,便会分析得更深刻更生动。

三、积极标点例释

消极标点的用法和作用已为广大人民懂得,而积极标点却是陌生的,而且用法丰富而复杂,现就其常见的予以例释。现行标点共16种,被人们常用作积极标点的主要有逗号、句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五种,其余的基本上只用作消极标点,因此下面仅就上述五种举例说明。

(一)逗号用作积极标点。

积极点号中用得最多的是逗号。本来一个很完整的中间无须逗开的句子却偏要用逗号逗开,在这种情况下逗号使用作积极标点,它有很强的修辞作用,例如:

①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叶挺《我的自由书》)

②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王愿坚《党费》)

③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项帽子,谁知竟要两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例①在主语“人”后加上逗号,突出强调了“人”的不寻常意义,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不容侮辱的气节和品格。例②也是在主语“妈妈”后面加上逗号,突出了“妈妈”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意义,加重了“妈妈”一词伟大而庄严的意义。例③在主语部分“陈奂生的心”后加上逗号,突出穷怕了的陈奂生得知一个晚上居然花掉买两顶帽子的钱时惊慌后悔的心理。

上述三例都是短短的词语后特别加上一个逗号,使句子的重点向前推移,达到了作者强调突出逗号前面部分的作用。如果不加逗号,则属一般句子,无特定的修辞作用。下面例句的逗号用作积极标点是比较常见的另一类情况,它的修辞效果与上面的大不一样。

④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杨朔《荔枝蜜》)

⑤横竖三块钱赚头(,)还是有的。(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⑥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指,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她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鲁迅《社戏》)

例④在“多听话”之前用上逗号,突出了蜜蜂的听话,把说话人对蜜蜂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更充分而深沉。例⑤在“还是有的”之前加上逗号,突出了刚刚脱贫的陈奂生对三元钱的盈利倍感满足,而且更加形象地表现了他对三元钱盈利充满信心。例⑥将连动短语的后一动词短语“仍旧唱”之前用上逗号,突出这三个字,旨在把儿童讨厌老旦没完没了地唱,渴望铁头老生出来打跟头的心态更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上三例,逗号之前文字较多,逗号后文字较少,逗号使句子重点后移,产生了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

(二)句号用作积极标点

在语言实际中,有些人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将通常该用其他标点的地方改用句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句号便用作了积极标点,此种用法特殊的效果常为人们所忽视。例如:

①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网泡馍(。)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三片瓦帽子(。)包产到组(。)收购大葱(。)中医治癌(。)差额选举(。)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地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王蒙《春之声》)

②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魏巍《我的老师》)

③先讲时间(。)如果说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二十三年,那么咱们这个给国家提供电机设备的厂子,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在八到十年内完成。否则,炊事员和职工一闯进食堂,是不能按时开饭的。

再看数字(。)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生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将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幸亏编辑先生没有把例①的12个句号改为顿号,因为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句号呢,很大原因是顿号与句号表停顿的时间差异较大。陈望道曾对几种标点停顿的拍节作过研究。他认为顿号半拍,逗号一拍,分号两拍,冒号三拍,句号四拍。这是很可责而有益的探讨,但在实践中不宜绝对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例①不用顿号而用句号决不是随随便便的,更不是疏忽,而是作者独具的匠心——通过一个车箱的闲言碎语,让过去的和现在的、外国的和中国的城市的和乡村的、传统的和新生的并存,让读者在散乱中听出时代前进的步伐,鲜明地反映八十年代第一春的时代风貌。如果用顿号,则表示快速点数,连珠炮一般使读者产生密集、迅速的感觉,显示不出零散,与车箱内闲散的谈话,旅客疲倦的神情不符;用句号表示慢速点数,既符合车箱内闲散的气氛,又与旅客短时间内的闲散困倦相一致。例①该用顿号的地方却用句号,例②则是该用叹号的地方用了句号,从例②字面看,三个“多么”作为提挈语,一气呵成三个排比项,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按理,完完全全应该用叹号,但是,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作为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中年知识分子,用深沉的笔调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深切怀念,因而决不可能再有小时候那种热恋般的情感。如果用叹号,抒发的感情是火热的,也是儿童的。那样的话,虽真实的反映了儿时的情感却不能表达今天的心情。作者将激越的文字配上一个句号,非常别致地表达了今昔两种感情。例③是在该用冒号的地方用上了句号。提示语“先讲时间”“再看数字”后面一般说来应该用冒号,因为冒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以提起下文。这段话作为著名作家蒋子龙的力作的引子,作者必然经过这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之后才决定放弃冒号而用句号。通过句号表示一句终结的较长时间的停顿,在这种情况下,使读者产生严肃凝重的感觉,更充分地表现了乔光朴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如果采用冒号,则流于一般化了。

(三)引号用作积极标点

引号常用来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便是引号作为积极标点的功能。这种用法已为人民所接受,这种功能已为人民所熟悉,但由于未能明确标点的两大分野,所以对它的两种作用的认识是混淆不清的。请看下列例句:

①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鲁迅《友邦惊诧论》)

②(“)秋(”)是万物成熟的季节,秋宝,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呀!而且《书经》里没有么?“乃亦有秋”,我真乃亦有(“)秋(”)了。(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③船上人,把这件事也像其余地方一样,这叫做(“)生意(”)。(沈从文《丈夫》)

④……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友邦惊诧论》)

例①的“友邦人士”上的引号,使这四个字产生相反的意义,这些人不是什么友邦人士而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例②第一个秋字用上引号,虽未使它产生特定的意义,却取到了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不打引号与打引号比较,不打引号远不及打引号鲜明、突出,充分强调了“秋”这个字眼,非常醒目地使它的地位有别于其他词汇,第二个秋字用上引号,使它产生的特定意义有两个,一是晚年得子,人生之秋终于有了收获;二是孩子名叫秋宝。例③的引号赋予“生意”以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意义,作者笔下的这个“生意”不是商业上的生意,而是出卖灵与肉。例④国字上的引号修辞作用非常丰富而复杂,其一,它突出了名词的动化;其二,国不像国;其三,有“腐败地统治”的意思等。

(四)破折号用作积极标点

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和表示声音的延长,是人们熟知的两种用法。例如:

①喔对不起!(——)好,请先喝一杯茶吧,(丁西林《压迫》)

②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柯岩《周总理,您在哪里?》)

上述两例破折号的特殊作用是通过破折号本身的视觉形象实现的,(其原理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作了分析)所以人们用它来表示连结和延长。用作积极标点的破折号,其作用多种多样,不能一一尽说,下面单就蒋子龙的名作《拜年》开篇第一个破折号分析,便足以证明了。

③吃喝玩乐,日子过得快,酒喝足了,钱花光了,今儿个(——)到了工厂上班的日子啦!

例③中这个破折号有着丰富的情趣:一,破折号以一段较长的线出现在读者面前,它把放假和上班连起来,加之上文作者尽力描写过年的气氛,使读者想到工人这几天玩惯了,要上班还不大自然而不自觉地感到破折号表示了一个生活的转折。二、“今儿个”后面因为有了它,“个”字读音将延长,这一延长意味着过年几天玩惯了,喝醉了,上班的事儿差点忘记了,破折号表示此事是刚刚突然想起的。三、破折号使这一行文字显得不整齐,且使“个”字的读者延长后还须略加停顿,这样又使读音不太均匀,节奏也有点凌乱,使人产生松驰、缓慢、参差不齐的感觉。所以文章还未开始写上班的情况,就给读者预示了“今儿个”上班,一定三三两两,稀稀拉拉,随随便便,爱干不干。我们看,这一小小破折号对人们的暗示作用多大。

(五)省略号用作积极标点。

最常见的一种用法就是摹拟说话的断断续续,使读者通过它体验到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所以属积极标点,省略号的用作积极标点的机会很多,而且不光是摹拟语言,还能慕拟口吻神态,例如:

①穆:(持灯照杨白劳屋内一圈,喜儿躲在王大婶背后)老杨……(口气异乎寻常地和气)预备好过年的了吧?(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这是穆仁智假惺惺地关心杨白劳的话,其中省略号的主要作用不是通常所说的三种情况:它不代表什么省略成分,也不代表什么未说完全的部分,更不是断断续续的语言。这个省略号使“老杨”的“杨”字的声音温柔地拉长,从而惟妙惟肖地描摹出穆仁智那种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神态和口吻。没有这个省略号,读者怎么能体味出这种情态,产生如此深刻的修辞意义呢?

省略号用作积极标点,还可以摹拟令人难以琢磨的心态,例如:

②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头。然后伸过双手紧握林红雪白的手指,久久不动地凝视着那个似大理石雕成的美丽的面庞。……她的血液好像凝滞不流了。这时只有一个念头朦胧浮在她的脑际:“这样的人也会死吗……”(杨沫《青春之歌》)

这两处省略号,让读者体验到一种敬爱而悲痛的心理。第一个省略号还起到了连接作用,将“看”过渡到“想”;第二个省略号还有婉曲讳饰的作用,道静不忍心作客观的分析,因为一切事实表明林红活不到天明了。再如:

③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在他面前,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

这段文章在省略号之前的部分,是再一次回忆毛主席上飞机的情景的内容,属写实,作者为了更加突出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形象,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现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形象,为了更加鲜明的表现毛泽东同志的大智大勇和举世瞩目的壮举所产生的巨大鼓舞力量,采用了“示现”的修辞方法,让读者像真的看到“毛主席巨手一挥,万马千军奋勇前进”的壮阔场面一样,这是虚写。虚实之间怎么衔接呢?六个小点,仅用六个小点,就衔接得自然流畅,天衣无缝!

(六)标点的零形式:该用标点而不用标点,主要为了摹拟特殊的声音,例如: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括号中的文字不用标点,用以摹拟儿童读古文生吞活剥,读得拖泥带水,话不成话。

标签:;  ;  ;  ;  

论标点符号的两种划分_破折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