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

王海燕[1]2001年在《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选用10个具有特异性状的小麦品种及完全双列杂交所得45个杂种F1以及对照品种陕229,从杂种优势分析,产量性状间的通径分析、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配合力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所调查的15个性状除穗粒数表现负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外,其余各性状均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并且穗长、总小穗数存在明显的超亲、超标优势,株高的优势超亲不超标。在陕西关中地区,多穗型与早熟穗重型品种组配是较好的强优势组合的组配模式。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的优势为最大,其次为穗数,穗粒数表现负优势。统计平均杂种优势大于10%的组合,从中可以看出,穗数优势在产量优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千粒重的优势作用也不容忽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性状中,以穗数与产量的直接作用,总影响力为最大。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0.776733,但由于穗部性状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它对产量的总效应为负值(-0.04049)除千粒重、穗粒数和穗数对产量起着重要作用外,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也对产量起着一定作用。F1产量及其穗部因素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千粒重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但与成穗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穗下颈长与穗粒数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总小穗数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旗叶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经济系数亲子之间相关与回归不显着,而其它性状总小穗数、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单茎冠层叶面积、穗下颈长、旗叶叶面积、旗叶宽、旗叶长、旗叶叶鞘长、抽穗期亲子之间相关与回归极显着,说明这些性状F1与双亲平均值关系密切,利用双亲平均值预测F1表现是可能的。杂种一代优势的高(低)是随着双亲的高(低)而变化。但双亲对F1优势高(低)的作用并非一致。总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数、穗粒数、旗叶宽高亲值比低亲值作用大,千粒重、穗长、株高、单茎冠层叶面积、穗下颈长、有效小穗数、旗叶叶面积、旗叶叶鞘长低亲值比高亲值作用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亲本的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一般配合力有较大的差异,同一性状特殊配合力大小因组合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亲本产量的一般配合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与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有关,杂种优势与一般配合力效应有关,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杂交小麦优势利用中,在高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选择高特殊配合力的组合,更易获得强优势组合。亲本本身性状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的相关系数因性状而异。

朱展望[2]2007年在《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遗传改良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选育粘型小麦雄性不育的优良恢复系,特别是提高现有恢复系的恢复力和利用效果,推动粘型不育系走向生产实践,本文对粘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微效恢复基因的累加效应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首次创建了与粘型不育系细胞质相同、遗传背景基本一致的育性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同时以其为试材对恢复基因进行了SSR标记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果:(1)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k)-5-1和5253的F_1、B_1、B_2 3个世代的育性资料进行分析,根据AIC值最小原则,选择模型A-3为最优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系5253具有1对主效恢复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其在B2群体的遗传率为73.27%,检测到微效恢复基因的存在,其在B2群体的遗传率为21.03%,以上分析结果给粘型不育系微效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主效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几个优良恢复系的恢复基因进行累加效应的研究表明,不同组合与世代的基因聚合所产生的恢复力大不相同。5906、WN9888具有大穗、多花多粒的特点,聚合了二者或其中之一,再累加其它恢复系对于提高基础材料恢复力效果较明显;WN9888和5451的育性恢复基因有较好的互补性,二者累加极易选育出高恢复力的恢复系。小穗中间小花结实性与国际法恢复力累加效应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选配多小花、小穗中间小花孕性好的恢复系和杂种,提高杂交种国际法恢复度,增加其穗粒数,是改良当前粘型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力及提高其恢复效能,促进不育系走向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3)通过严格试验设计首次筛选出了适宜小麦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和方法体系,在最适条件下,小麦西农1376的花粉离体萌发率达70%以上。采用花粉离体萌发率为育性指标,应用小麦温室加代技术,以连续回交并结合系谱选择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粘型不育系细胞质相同、遗传背景基本一致的育性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BC4F1,为标记育性基因、揭示雄性不育机理储备了有力的材料。(4)选用位于小麦染色体1BS上的18个SSR的特异引物,利用选育的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近等基因系与不育系(k)-5-1的遗传背景已趋于一致,3个SSR(barc8、gwm18、gwm11)在BC4F1可育株与不育系之间存在多态性,推测可能与恢复基因连锁,亦为育性恢复基因定向转育提供了有力的鉴定手段。

李万昌[3]2001年在《强优势杂交水麦结构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2001年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正交)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加上9个亲本材料共45个材料进行试验。利用Nair单性状分组法对亲本和杂交组合各性状进行了分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其杂种优势,产量与各性状间的关系、株型各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作了分析,并对产量>510公斤/亩的杂交组合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对产量优势>10%的杂交组合进行了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亲本各性状水平低时,杂种优势表现明显。 (2)不同产量水平下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在480公斤/亩以下时,单穗重优势>千粒重优势>穗粒数优势>亩穗数优势;在510~573公斤/亩水平下,亩穗数优势>单穗重优势>千粒重优势>穗粒数优势;在580~660公斤/亩水平下,单穗重优势>千粒重优势>亩穗数优势>穗粒数优势;在685~764公斤/亩水平下,穗粒数优势>单穗重优势>亩穗数优势>千粒重优势。 (3)随产量水平的升高,亩穗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弱化,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增强,亩穗数与穗粒数间的相互作用构成限制产量的主要成份,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稳定。千粒重与亩穗数的负相关性较弱、与穗粒数无明显的相关性。 (4)在产量优势>10%的强优势组合中,穗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千粒重优势的贡献最小。 (5)随产量水平的升高,应选择株高适当、旗叶面积小、倒二叶面积大,长穗下节长的杂交组合。 (6)综合考虑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千粒重(x_3)、单穗重(x_4),杂种优势的判别指数为I=x_1+0.743x_2+0.397x_3-0.505x_4。 (7)关中地区,产量在500~600kg/亩时,产量结构模式为:33.6~40.5万穗/亩,33.6~41.3粒/穗,35.7~42.3克/千粒重;产量在600~700kg/亩时,产量结构模式为:35~43万穗/亩,36~50粒/穗,37~45克/千粒重。

雷亚柯[4]2007年在《西农9814的生产利用及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产量的提高是品种潜力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增产潜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小麦产量高产模式有叁种表现形式:即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为主的多穗型模式,以增加穗粒数和或粒重为主的大穗型模式和以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协调增加的中间型模式。由于产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性状,各产量因子间会有一定的负相关,单独突出某一点优势不见得一定能提高产量,但就目前而言,一些多穗型或中间型品种实际高产的田间群体已达到或渐进饱和,极易造成大群体而引起倒伏使穗粒重下降,所以近年来很多学者注意到随着水肥投入的加大和单产水平的逐步提高,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由从多穗型向中穗型再到大穗型发展的趋势。然而大穗材料近年来在生产利用中表现出以下致命缺点:晚熟、籽粒不饱、成穗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选育出了半冬性早熟、农业性状优良、籽粒灌浆饱满、千粒重达50g左右、有生产利用价值的材料西农9814,该材料在改进其它大穗缺点的同时,仍表现出成穗率较低等缺陷,为了探讨西农9814的生产利用价值及在超高产育种中的利用途径,本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幼穗分化跟踪试验,初步认为主茎优势过强,主茎与分蘖分化的同步性较差是导致西农9814成穗率低的主要原因。西农9814分蘖的退化发生于起身期,此时,I蘖处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叶龄(0/4—1/5);II蘖处于颖片原基分化期,叶龄(1/3—0/4)。针对成穗率低这一问题,通过小行距密植的种植方式,西农9814的亩穗数可以达到34万左右,且对千粒重和穗粒数影响很小,产量达736.5kg/667m2,表明西农9814通过缩小行距加大播量可直接用于生产。2.不同品种类型的源库特性比较认为:叶片过大是导致西农9814群体源库协调性差的直接原因;分蘖成穗率低是导致群体源不足的根本原因;成穗率的改良提高对增源和扩库,以及提高源库协调性具有重要的作用。3.西农9814与8个亲本12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筛选出西农9718是西农9814的最佳改良亲本,用其改良西农9814,选育“小叶大穗多穗”超高产品种类型可能性很大。遗传力分析结果,西农9718与西农9814的杂种后代选择中,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单穗粒重、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可在早代选择,而披垂度、株型松散度、最大分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共5个性状早代选择标准宜宽,随着世代的推进再逐步提高选择标准。

参考文献:

[1]. 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D]. 王海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遗传改良的应用基础研究[D]. 朱展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强优势杂交水麦结构模式的研究[D]. 李万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4]. 西农9814的生产利用及遗传改良研究[D]. 雷亚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