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_建筑论文

中外专家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_建筑论文

机遇与挑战 中外专家谈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遗产论文,机遇论文,中外论文,专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7月5日——7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会议发言摘要

中国古建筑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三个发展阶段

罗哲文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特别是在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古城镇)保护方面,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单项古建筑的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建筑往往被视为工匠粗鲁之事,不入者流,不能进入文物的行列,因此也就不将其作为文物保护了。

到了十九世纪和本世纪初期,随着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入侵,一些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来到中国,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摄影出版、举办展览等等,对中国古建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毕竟不能深入理解,难以得其真谛。这时候,由朱启钤等人发起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29年成立,并相继由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等学者主持,以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法式”和“文献”方面的调查研究和考证。与此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中,已把许多古建筑类型列入了保护之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古建筑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在历次由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都占了很大比重。保护维修工程任务也特别繁重。

第二阶段——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大发展,它不仅扩大了古建筑单项的保护范畴,而且包涵了中国传统的丰富文化内容。从哲学的观点来说,正是挑战与机遇的碰撞与结合。1977年,在全国政协委员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呼吁努力之下,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高度的重视。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处的名单。以后又相继公布了二批三批,共有99处国家级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受到国家的保护。此外,有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公布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村镇)。现已有平遥、丽江两处历史文化名城列入了世界遗产的名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策,对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它不仅把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有形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诗歌、戏曲、民间文艺、工艺美术、民俗风情、民间歌舞以及土特名产、风味饮食等等(无形文化遗产)也都纳入在保护之中。

第三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1986年,在社会科学界、经济学界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文物保护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倡议下,举办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与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否则历史文化名城和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都难以保护。如果两者结合得好,就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两者结合得好的,不仅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丽江、平遥、承德等在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是在这一问题上,仍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只顾了发前的经济利益,使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关键问题在于城市领导人和建设者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法律、规章的完善与执行。这也正是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

新旧城市风格之间美满结合的六大秘诀

邓尼斯·弗伦赫 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教授

1987年以来的每个年头,我都要同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城市设计院的学生在北京共度夏日,我们在所经历的这些岁月里共同研究和规划北京的许多不同风格的景观,这使我认识并爱上了这个伟大的城市。我经常故地重游那些我们昔日设计的景致。但我不得不承认,当看到许多历史建筑和世界知名的街道因更宽敞的大道和更雄伟的高层建筑而黯然失色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的悲伤。但同时,作为一个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发展组的主任,房地产研究的教师和一个建筑师,我也理解这是城市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国,急需使落后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吐故纳新,并建立新社会的城市象征。蓬勃向上的城市形象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既保持悠久的文化遗产,又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呢?下面是我从城市研究中所领悟总结出的能成功地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秘诀。

1、不要扩建老路

街道和周围的建筑是城市的公众形象,表达了它的个性。而一旦扩建老路,城市的个性就随着街道两旁的大树和建筑一并消失。我知道我们必须为汽车开路,但是这一要求永远不能用扩建街道来满足,在美国,政府每年斥资数亿万美元来弥补1950年以来因兴修高速公路所造成的破坏。例如在波士顿就填埋了中央干道。巴塞罗那则是这一例证的典型……由于该城市颁布了慎重缩窄街道的政策,削弱了汽车的影响,从而使城市获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2、你不可能保留一切

的确有时候,除旧迎新是很值得的。如果有人提出要建一座象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雄伟的建筑,那马上就动手吧。这一由弗兰克·吉里所设计的建筑改变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这一秘诀在于,当你决定铲除老式建筑时,必须确定要代之以能给城市带来更大价值的建筑。

3、你不必有求必应

有很多次我听说,房地产开发商要求必须准许他们清除停车场,允许他们的建筑可以不合美化的标准,准许他们兴修遮阳闭户的房屋,否则他们就另择它地。对此,我感到非常惊讶。秘诀在于,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也是进退两难。如果他们仍坚持己见,或许你可以另请高明。一个城市的不良形象所造成的长远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一旦城市的独特的风格丧失了,就几乎不可能再恢复了。还有一个更高明的策略,那就是直言不讳地说明你的要求,大多数信誉好的开发商是愿意与设计风格明确的城市合作的。我注意到,那些善于委婉拒绝开发商的城市恰好是房地产开发商最感兴趣的地方。

4、以旧衬新

当你看到周围传统的街道和建筑的时候,不要将它们想象成土砖灰泥,而应当将它们视为塑造了城市特性和传奇的故事。在信息经济时代,悠久的传奇故事是具有很大的价值的。因此,在你试图破坏这一传奇口碑之前,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在你修建新的建筑时,也应仔细思量这一建筑怎样才能为自己城市的故事增色。

例如北京的传奇故事就在于它的庭院——从陋室小屋到皇宫禁院。十年前,菊儿胡同以其精湛密集的庭院格局而名满天下。但这种庭院的格局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如今其它新颖珍奇的设计也寥寥无几。实际上,北京现在和世界上的其它城市一样只存在两种建筑:高楼大厦和钢筋混凝土,这和上海的建筑如出一辙,这也预示着这座城市的未来。难道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模式吗?

5、城市花园

苏州市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构筑他的花园,每一次都给予无微不至地呵护,以至于每一建筑都与其它建筑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而且每一建筑都同等重要。这座园林城市对中国城市建筑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此,我个人并不赞成划分保护区的作法。因为保护区给人的印象是保护区内是特殊的,需要特别保护,而保护区外则无关紧要,可以肆意践踏。从而造成了历史资源的孤立——因宽敞大道和无名建筑而相互隔绝,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我赞同一个更为合理的新旧建筑的融合,城市建设以建筑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而这种原则旨在维系城市的特性。要最好地达到该目标,城市的规划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持续的,递增的过程……就象管理花园一样……而不是凭一时之勇去达成瞬间的转变。事实上,我们并不能预示巨变对城市风格所造成的长期的影响。而这种城市的风格,经过几代的演变,成为各城市所拥有的最大的财富,尤其是在一个崇尚个性的世界里尤为珍贵。

6、没有秘诀的秘诀

有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有能将新旧风格融合的秘方。当你听到有人兜售城市规划的万能方法时,请留意那种并不适合任何城市的所谓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你的城市是独特的,城市里生活,学习,建设的人们是这里的专家,我期待你与他们协手共进。将城市的方方面面融合成人所共建的一种城市风格,然后持之以衡。因为城市就如同一场真正的婚姻,一个花园或任何有生命的物质,它需要不断更新——但更新只能来源于历史。

文态环境与建筑特色——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

郑孝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规划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建筑是科学的艺术或艺术的科学,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的环境是多元多层次的空间组合系统。这种环境空间组合,在宏观上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两大形态,生态环境以自然为依托,文态环境以文化为背景。

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要有两条腿的支撑,依仗两条腿走路,就是说,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又要保护好文态环境(文化),而不要变成不幸的独脚残废者。

什么是名城文态环境?名城文态环境就是在名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建筑规划布局为主导,以风貌分区(段)内的某种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而综合体现“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的城市四大功能外,还表现为一代的文明缩影及历史的记录,名城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文明历史物证的价值,之所以等于“无字史书”,就在于它能够托物寄史,托物寄情,通过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筑与环境及风景园林的保护,把古代或近代经历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等真实地铭记下来,例如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城及内城,东交民巷以外国使馆和外国兵营为特区的“国中之国”,上海以外滩为“中国华尔街”的十里洋场,畸形发展的租界城区;又如西藏拉萨以布达拉宫为当年“政教合一”的地区中心和以“大昭寺、八廓街”为城市中心区等,无一不是浸透着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建筑文化特色的演出大舞台。

毫无疑问,文态环境并非仅仅指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环境,而是同时把那些不属于历史保护区和新区等的环境统统包括在内。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古城边上的新工业园区等等,都是以现代为特色的文态环境。与历史文态环境相比,一目了然,这些新区美在“现代化”建筑的风格面貌上,美在“现代化”的空间环境组合秩序上,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是任何艺术文化的大敌,同样是现代文态环境所最厌恶的。有口皆碑,巴黎非常重视并成功地保护了历史文物。同时着力在郊外开辟瑞芳斯新区,新区以现代建筑高层为主的环境风貌特色,美的整体效果也是成功的一例。

环境很像舞台上的戏。第一,有传统的古戏,及历史保护区、重点文物或风景保护单位,第二,有现代戏,即各种新区,第三,还有新编历史戏,即新古结合风格的某些扩建、改建的地区或地段,虽然演戏和保护名城文态环境并非同行,但是隔行不隔理,戏曲艺术讲求“无理不理人,无技不惊人”。我想名城的文态环境问题是不是也离不开这三条,符合“美的秩序”的基本原则。

历史悠久,多民族统一的中国的建筑“百花园”中,建筑风格特色是多姿多彩的。的确,高科技、信息时代的现代世界变小了,人际的沟通迅速而广泛,因而文化的趋同化在扩大。那么,建筑特色难道终将化为世界清一色的国际风格吗?我认为这是非常遥远的事,或者是不可能的事。就像世界语不能取代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不能希望不同种族、不同肤色趋同化为一个种族、一种肤色。万变不离其宗,多元的人类文化发展,具有共性的一面,同时还有特色存在与发展的一面。

积极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汪光焘 北京市副市长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化内涵。在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城市进程中,如何把握和妥善处理好古都传统风貌的保护,“既要保持古都风貌,又要富有现代气息”,是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机遇。

北京古都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涵,是城市水系、皇城和旧城格局以及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抓好系统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妥善保护旧城整体格局与风貌,大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及城市环境面貌,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进一步推进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进一步深化细化总体规划控制要求。“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划定了旧城南北长街、什刹海等25片历史街区的四至范围,将保护、整治与控制的内容与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街区和地块。规划进一步突出并落实了对重点文物、历史街区及整体格局三个层次保护要素的保护要求,扩大了对历史精华地段的保护范围。旧城内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合计约为23平方公里,占旧城面积的37%,基本体现出北京旧城保护的整体格局。目前,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北京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特殊历史风貌的地区。如何搞好这些地区的改造,需要做重点研究和积极探索。近年来,北京市重点抓了一些地区的改造,积极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进展。

如重要历史街道平安大街的改造,四合院集中分布区金宝街的改造和危旧房连片地区龙潭西里、金鱼池、天桥地区和右外的改造。

北京市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逐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在切实保护好文物古建及其周围环境的同时,通过合理利用,使文物资源在首都文化与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北京目前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名单的各类文物古迹共有1000多项。其中,有长城、故宫、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5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北京市逐步加大了文物保护规划实施也管理工作的力度。1998年至1999年,共对130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总投资近1.9亿元。

全面搞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还需要不断加强规划工作和立法,充分运用行政、经济与技术手段,解决好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开展文物保护、历史街区整治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管理及城市发展

金·路易·卢克森 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秘书长

人们经常觉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公共开支”,不计入经济结算,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无疑是一项真正的投资,其回报经常非常可观。

一项丰富的,被良好管理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强大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这样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其收入有时是当地收入的支柱。旅游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是一项较快发展并稳定的收入项目。

不过还需要在司法上对这一远景做一些准备措施,以使其有利于“人类发展”,不管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其旅游者,避免一些有害的骚乱。通过有条不紊的设备及服务的规划,通过经济活动源泉——手工业质量的不断提高,及当地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对文化遗产特征的保护,对历史城市的完整保护,对旅游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尊重来使其旅游业尽善尽美。

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城市恢复,是社会一体化的两大因素

保护工作需要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毕竟这是在现代的地方进行遗产的修复工作。它必须得满足城市居民的口味,给各社会阶层,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留下同样的好印象。

近几十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及城市恢复已经转变为一项专门的活动领域,它有总体的原则,它需要一些可靠的方法及技术。

1.支持修复工作所需的大环境

对每一项工程来说,财产清册及预先的研究均是其基础。首先,最好鉴定一下所考察地的文化遗产因素,不仅仅是它们的年资或其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社会群体眼中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在保护方面具有司法措施才能使保护政策真正得以落到实处。在建筑保护这方面是最首要的,而中国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司法规定,其附近地区的保护,更大地说,整个城市化保护,是更复杂的需要用法令规定的一步。这就需要根据当地现实及其所经历的发展做一些调整。

2.指导方针

一张地图能帮助人们执行土地政策,而一条经济及社会的规划则能指导城市发展,这些管理方案使人们重视和保护考古学及建筑学方面的遗产,而在社会方面,人们则面对着计划如何迁移的问题。一些居民所在区及其住所刚好在重建的地点之上。一般的评估要求核实修复规划及经济花费是否一致。与此同时,市民们各种形式的参与也是重要的评估手段。

3.城市的形象,交通一座历史性的古老的城市,她首先必须要保持最初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整体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日积月累构成的。同时这座城市还必须由城市的风景和城市美化建设计划这两大部分构成。总而言之,是取决于对整体的安排布局。

4.城市的形成

为了使城市旧貌保持和城市的修复兴建工作符合苛刻的要求,这便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不同层次的有特长的专职人员联合起来,让他们合作以准备城市的修复以及将修复获得实施。

在很多国家里,一些专门从事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保管的技术研究所,向他们的研究人员提出更好地掌握、控制并解决那些复杂和有疑问的课题的解决办法。

城市地位的恢复工作以及保持城市面貌和修复兴建文化遗产,最适当不过的是地方政府一级的作用的积极发挥,同时激发鼓励私人和集体的积极能动性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中外专家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