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

马俊燕[1]2007年在《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明末清初时事小说为研究对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史籍相对比,尊重作品的原貌,从背景、版本、史实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整个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进行整体概括,介绍时事小说名称的由来、兴起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界定其研究范围,最后做一简单的综述。第二章以李自成系列时事小说为中心,探讨几部作品的作者、版本及其成书经过,为进一步探讨时事小说的史实性,又将这几部作品与一些史书做了内容上的比对。第三章论述了时事小说的研究价值及其影响。时事小说有着它存在和发展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出版迅速和保存史料的优点,但文史夹杂、结构松散,也大大降低了其文学性。

胡海义[2]2006年在《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湖小说”蕴含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在地域文学中富有典型意义。本文将“西湖小说”界定为:以西湖或杭州为主要的故事发生地,而且必须出现西湖场景的小说,包括白话短篇小说、文言小说和章回小说。本文选取明末清初111篇“西湖小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文化、区域地理和区域经济等视角探讨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原因;从“天堂之梦”、“失落之魂”和“文化象征”等方面阐释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中的“西湖”意象,分析小说文本中所蕴含的西湖文化精神;从风景、习俗、市井生活和爱情婚姻等方面总结明末清初西湖小说题材内容的地域特色;对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在诗词的羼入,梦境的营造,语言的本土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的艺术特色作了分析;并探讨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局限性。本文运用统计、比较、文史结合与社会历史批评等方法对明末清初西湖小说进行研究,从小说角度认识杭州深厚的地域文化,分析明末清初小说与城市、小说与文人、小说与书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对地域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观照。

张平仁[3]2002年在《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术研究的活跃,明末清初的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流派日益受到重视,研究逐渐深入,不少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综论

成敏[4]2006年在《小说史视野中的时事小说》文中指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近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纳入到整个小说史视野中,梳理唐人小说、宋人话本、明代小说(包括白话和文言)及晚清小说是如何以小说方式讲述时事的,借此管窥小说史视野中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其萌芽、发展、变化的规迹。

梅碧波[5]2008年在《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中的魏忠贤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宦官,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一方面,因其身体缺陷及出身卑微,被人们鄙视;而另一方面,他们却能接近权力顶峰,在古代社会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让历史编写者们想忽视却又不得不予以重视的一类人物。明末大宦官魏忠贤就是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不仅受到史学的必然关注,也进入了文学的视野。本文讨论的这批创作于明末清初的白话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塑造了魏忠贤的宦官形象,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本文分为四章,在绪论中交待了宦官及宦官文学形象的历史沿革,第一章以史书为范本介绍了魏忠贤乱国殃民的史实,指出了封建帝王的昏庸无能及高度集中的皇权制度是宦官专权乱国的根本原因;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明末清初魏忠贤题材作品兴起的文学背景,再对不同小说中的魏忠贤形象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则对上述文本中的魏忠贤形象作了分析与比较,认为未遇时的魏忠贤形象塑造得更为成功;第四章对魏忠贤小说形象进行了文化解读,剖析了明末求富贵社会风气对人们的深刻影响。

鲁旭[6]2014年在《《樵史通俗演义》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樵史通俗演义》这部明末清初的时事小说进行了研究探讨,从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入手,分块地探讨了作者在创作时的实录与曲笔书写。文章共包括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引言部分介绍了时事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相关的整体研究情况,重点总结梳理了《樵史通俗演义》的研究现状,从《樵史通俗演义》的版本和作者考证、内容和思想特征、史料价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分析作者价值取向,重点探讨文章的实录、曲笔的书写。第一章主要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第一节对比历史记载、时人的小说和万历朝的真实状况,看出作者对万历朝评价的偏颇以及对明君贤臣盛世的思慕。作者认为,明君贤臣主导着时代兴废。第二节对比鼎革之际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得出作者“苟且偷生”的人生抉择和持有的悲观绝望的感伤情绪。在这种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作用之下,实录和曲笔成为了作者书写《樵史》的主要叙事方法。第二章分析解读了《樵史》当中的党争叙写。第一节叙述作者以实录的笔触真实记载并热烈褒扬东林诸君的英勇行为,同时对误国之奸佞(客魏马阮)的罪恶进行暴露,得出作者斥奸扬忠的价值观。第二节对作者于党争的片面、曲笔书写进行了分析,重点集中在对阮大铖的罪行“抹黑”和对东林党人的极端夸张之上第三章分析解读了《樵史》当中的李白成造反内容。第一节主要探讨作品中李自成形象的塑造,在实录李自成起义的史实之下,作者对李个人进行了贬抑的曲笔书写:荒淫、好女色否定其个人品质,以梦境、谶语暗示其起义事业的失败,采取“果报”的情节设置来结束其生命。第二节则从与李自成相关的剿贼将领入手,分析江左樵子对杨嗣昌、熊文灿等人的曲笔书写。第四章分析解读了《樵史》当中的清版块。第一节主要是对比书本和其他相关史料的明清交战的书写,解读作者对于清侵略的书写。对于清侵略的书写,作者一般是将这些民族矛盾置于明朝党争之下,采取简略书写,隐晦地表达自己内心对清政权的不满。第二节主要探讨江左樵子对投清之士(冯铨、吴三桂)的书写。作者掩盖二人的变节行为,甚至多有褒扬溢美之词,几乎是摒弃了实录精神。

张平仁[7]2002年在《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有十章和一篇附录。前三章从总的方面对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基本情况作了辨析和论述,第四至第六章分三大系列作了具体论述,第七至第八章对其演化特征及艺术特点作了论述,第九至第十章探讨了其史料价值和新闻史价值。 第一章提出了时事小说区别于其他历史演义的三个特点,对现有作品作了确认,对作品的成书时间、事件结束时间等基本情况作了辨析和说明,并回顾了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四个方面论述明末清初时事小说产生的背景:时局动荡及宽松的创作环境;求实思潮及文学观念的变迁;历史演义发展的新向;时事剧的影响。第三章从斥奸扬忠、辨别是非、反思时政、保存史料、传播新闻五个方面总结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四章对描写魏忠贤的系列小说的素材渊源作了考辨,评述了小说对魏忠贤专权祸国行为所作实录及反思的价值,对描写魏忠贤出身笔法的传奇性作了分析。第五章对描写李自成的系列小说的素材及作者心态的演变作了梳理,分析了小说塑造李自成的过程中实录与虚构叠合的特点及意义,对作者关于“流贼”及明亡的反思作了述评。第六章指出小说中毛文龙的形象与史实相反,并对以毛文龙为主人公的小说的真实性问题作了分析,评述了描写江南民众抗清的小说的实录特点及对艺术性的影响,对作品所反映的鼎革之变于士人心态的影响作了分析。 第七章从时事与世情的融合、时事与英雄传奇的融合及俗化两个方向论述了时事小说的演化情况。第八章对时事小说的新闻性、史实性之于文学性的负面影响作了分析,指出其艺术上倒退与革新并存,并对此时时事小说对晚清时事小说的影响作了说明。 第九章通过勾稽时事小说对史籍的影响、时事小说保存的独家史料来分析其史料价值。第十章通过辑录时事小说所涉及的新闻史资料、评述时事小说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来显示时事小说的新闻史价值。 附录对《祷杌闲评》作者非李清说作了考辨。

成敏[8]2002年在《《铁冠图全传》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考》文中研究表明《铁冠图全传》是叙述李自成起义和明代灭亡的一部小说,长期以来,学界对此书研究不多,对其内容和艺术特色之评价也比较偏颇。而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本书放到清初独特的时代氛围中去考察。对其成书年代的确认,不仅关系到对这部书的总体评价,也关系到对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群的一系列小说的考察。该文从明末清初的小说和戏曲中考察《铁冠图全传》产生的背景,又据文本提供的内容,以书中提及吴三桂的情况作为线索,根据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指出《铁冠图全传》成书于顺治十六年到康熙十二年之间,是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一种,与当时的其他同系列的小说如《剿闯通俗小说》、《定鼎奇闻》、《樵史通俗演义》等书结合起来考察构成一个小说的链条,具有独特的价值。

莎日娜[9]1997年在《乱世悲歌与政治童话——试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创作心态》文中提出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是灵魂的历史。”尽管中西方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同样作为生活于社会中的人,对人生和社会却常常有着共同的体悟。勃兰兑斯的这段话亦可用于中国的文学史,其实,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民众的心态史。正基于此,近些年来,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亦力图突破内容与形

吴琼[10]2012年在《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这是一个综观的大课题。明末清初本身乃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这个历史转型,文学发生了明显的风格迁移与性格转变:政治经济的变化改变了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个性解放思潮的风起云涌颠覆了知识分子的陈旧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式微与复归之间摆荡;士人的命运与精神亦席卷在历史洪流中不能自已。这些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化影响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创作,也在其中遗留了许多深刻而真实的历史信息。截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考察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层次、丰富形式与辩证过程,梳理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综合把握。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中,文学思潮、时代变化、官方意志分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末时个性解放思想对传统文道观进行挑衅与突破,当时心学泛滥,士人思想开放,整个社会呈现出摆脱旧有轨道的兴奋狂乱与生机勃勃。文学创作也积极赶上时代的步伐,加大了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范围和对个体心灵的挖掘力度。明末文学这在这种精神的笼罩下一改前期颓气,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景象。易代之际的强大外力将文学引领到眼前实际,前期的思潮骤然搁浅,进入到积极反思与调整阶段,时代巨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深沉宏阔、震荡人心的题材,明末文学的自由与自我被大时代图景与心灵震荡替代。清初,传统文学观正式开始对明末个性解放进行打压与修正,命运巨变的一代士人,谱写着宫阙山河之感,衣冠人物之悲,新朝士人则开始顺应太平,大奏雍容和雅之调。各个阶段都充满了激烈的新旧对抗,社会因素的老朽与新变,思想观念的顽固与觉醒,文学表现的保守与激进,明末清初的文学正是在新旧对抗与兼容的文化环境中收获了丰富的成果,而它原本缓慢推进的风格转变每每因为突然的社会历史变化而加快步伐,出现种种新异状况。其种种宏观的风格转变,种种具体而微的原因和表现,正是本文所希望能展现的。本论文以概括阐述明末清初的文学创作变化为内容,从一个大的文化视角,透视明末清初之际文学嬗变的内在外在状貌,描述它背后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因素所勾连形成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各个阶段内社会道德风气、社会心理、作家生存精神状况的把握,揭示这个文化背景是怎样作用于文学转变的。即在把握明末清初历史社会变化的基础上,描绘出彼时文学嬗变的清晰轨迹,勾勒出一个文化学角度的明末清初文学简史。本文正文部分三章为一段,时段界定为:第一阶段万历后期至天启末,这是明末文风的完全展现期;第二阶段崇祯初至顺治前期,这是鼎革之际文学的转变期;第三阶段顺治后期至康熙中后期,这是清代文学性格的初步成型期。各部分从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切入,联系社会心理与作家本身,从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进而推进到文学表现层面,层层深入。文学表现部分,选取了各时间段内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流派或者具体作品,通过对作品与时代精神风貌联系的分析,展现文学整体风格转变的蛛丝马迹、社会历史变迁影响文学的途径,从而直观显现明末清初文学嬗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明末清初文学的嬗变,是明末清初时代巨变引起的。这种引发并非是单方面的直接外力强加,而是有一个影响力传递和选择接受及变形表现的复杂过程,这也正是明末清初文学嬗变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

[1].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 马俊燕. 苏州大学. 2007

[2].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D]. 胡海义. 暨南大学. 2006

[3].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张平仁. 古典文学知识. 2002

[4]. 小说史视野中的时事小说[J]. 成敏. 中国文化研究. 2006

[5]. 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中的魏忠贤形象[D]. 梅碧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樵史通俗演义》研究[D]. 鲁旭.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7].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 张平仁.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8]. 《铁冠图全传》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考[J]. 成敏. 明清小说研究. 2002

[9]. 乱世悲歌与政治童话——试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创作心态[J]. 莎日娜. 明清小说研究. 1997

[10]. 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D]. 吴琼.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