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吴语与江淮方言的界限_方言论文

溧水境内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分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溧水论文,分界论文,江淮论文,方言论文,境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溧水县北界江宁、句容,东邻溧阳,南接高淳,西南毗连安徽当涂,扼江苏西南边缘之要冲,为南京南部之屏藩。

溧水方言处于吴方言与江淮方言交会处,内部差异较大。县城(在城镇)老派方言为全县方言的代表,其声韵调系统为;声母(27)——声调(7)——阴平(55)、阳平(343)、上声(42)、阴去(423)、阳去(31)、阴入(5)、阳入(21)。①

正由于漂水方言处于吴方言与江淮方言交会处,自然就有一个“分界”问题。分界在哪里?笔者在撰写《溧水方言志》时,限于时间和精力未能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只是笼统地指出“分界线大致在乌山、城郊、群力、东屏等乡的交界处”②不够明确。而他人之说又未必可信,这就很值得调查研究。这不仅对溧水方言的调查研究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就整个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区划来说,也有一定价值。

二、历史的回顾

在讨论分界之前,先回顾一下方言学界对此的研究情况:五十年代江苏省方言调查组,对溧水方言进行了简略的调查,以县城为调查点,将溧水方言划入江淮方言区③这与溧水方言实际相悖,以偏概全,结论不可信。此后,许多方言著作皆引用此说,将溧水方言划入江淮方言区,如《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吴方言分布图”中把溧水方言排斥在图外。

1984年暑假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游汝杰先生来溧水调查,调查了在城及9个乡镇所在地(洪蓝、渔歌、东庐、白马、共和、晶桥、孔镇、云鹤、和凤),与许宝华、汤珍珠合写了《吴语在溧水境内的分布》④一文。该文认为:溧水南部9个方言点的方言为吴方言。这样就首次划出了吴方言与江淮方言在溧水境内的分界线,即:以县城南部为界,以北为江淮方言区,以南为吴方言区。作者虽未明确指出,而实际上却画出了这条线。作者来调查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但笔者以为此文划定的界线与溧水方言实际仍有一定的差距,值得商榷。另外漏掉了属于吴方言的三个方言点:石湫、明觉、城郊。

后来一些学者在论及此时,皆依上文之说。如在确立方言区时,郑张尚芳的《皖南方言的分区(稿)》⑤一文引用上说,认为溧水南部的方言为吴方言,属宣州片太高小片。只是在分片上稍有差别,游文认为“画归吴语区太湖片常州小片”;傅国通等的《吴语的分区(稿)》⑥一文也依据上说,在分区图上将溧水南部划吴方言宣语片。再如在统计吴语区人口时,颜逸明的《吴语区人口的再统计》⑦一文,依照游说,将“溧水东南乡镇”的人口计入吴语区人口;郑张尚芳的《关于吴语的人口》⑧也依照游说,将“溧水南部九公社”人口计入吴语区人口。

三、现状的调查

1、调查结果

那么,游说到底正确与否?分界到底在哪里呢?应作一番更深入更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带着这个课题,笔者于1990年9月深入乌山、城郊、群力、东屏四乡数十个方言点(以自然村为调查点),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调查。此次调查发现游说与溧水方言实际有出入,分界线并不在县城以南,而在县城以北,即西起乌山的曹吕,东至东屏的杨村,途经乌山、群力、城郊、东屏四乡,18个自然村(见附图)。这条同言线以南为吴方言区(其中县城在城镇属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错区,其形成之因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该线及该线以北为江淮方言区。相互间夹杂着一些河南话,以东屏乡为最多。

2、区分标准

此次调查按照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本质特征,结合溧水方言的具体特点,主要采用声母标准和声调标准来制定调查表格和项目,进行调查。因为溧水境内吴方言与江淮方言主要差别是在语音上,几乎没有语汇、语法差异,如游文中提到的许多具有北部吴语特征的方言词汇“今朝、台则、囥、拎、睏、吃烟、红佬”等,分界线以南、以北都说。

其一,声母标准:中古“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母字今音是二分还是三分?若三分则为吴方言,若二分则为江淮方言。结合溧水方言特点,即看其中的“並、定、群”母字,若读不送气清音则为江淮方言;若读浊音(当然已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而且处于清化的过程中)则为吴方言。如“肚、条、塘、田、皮、瓢、平、茄、球、拳、琴”等中古“並、定、群”母字,调查发现该线以南读浊音,该线以北(包括该线)读不送气清音,界线分明。

其二,声调标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五种声调为江淮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七种或八种声调为吴方言,这是吴方言与江淮方言在声调上的本质区分。再结合溧水方言的特点,以四组例字:“八—拔”、“发—罚”、“到—稻”、“救—舅”来区分,使之简化,而且增加了可操作性。若每组同调则为江淮方言,若不同调则为吴方言。调查发现,该线以南有七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四组字内前后均不同调;该线以北(包括该线)有五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四组字内前后均同调,只是各点调值稍有差异罢了。可见界线仍很分明。

3、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本地的小学教师,他们既有一定的文化,又是土生土长的,所讲方言比较纯,受外地话影响较少。

4、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旨在找出分界线,因此只着重于声母、声调(限于调类)的调查。调查时采用步步推进的方法,即由南向北逐步推移,按自然村逐一加以调查,直至找到与讲吴方言的自然村最临近的讲江淮方言的自然村,这两个村就是分界线。附图中只画了江淮方言的同言线,其实吴方言的同言线也是分界线,由于本文侧重点放在江淮方言,故只画了一条江淮方言的同言线。

5、情况说明

此次调查发现,许多地方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体现出两种方言交界地带的方言特点。有的地方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两种方言差异明显,而整齐划一,泾渭分明。如群力乡长征行政村,共有甘家、山口、五房、芮家、牌楼、田家边、涧西吴7个自然村。牌楼村讲河南话除外,南北方言差异,泾渭分明,北部的芮家、甘家、山口、五房四村操江淮方言,南部的田家边、涧西吴二村操吴方言。有的地方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方言相当复杂,缺乏统一性,就是自然村内部方言也错综复杂,充分体现出交界地带方言的复杂性。如东屏乡梁山行政村,共有15个自然村,绝大部分讲河南话(并非都是河南人及其后裔),只有梁山岗一村操吴方言,姜西巷一村操江淮方言。但徐塘巷村,却非常特别,一个村却有好几种口音,有操河南话的,有操吴方言的,有操江淮方言的。此村的人在进行着一种语言的综合交流,属于多语制,但奇怪的是能自由通用。有的地方虽属江淮方言区,但免不了要受吴方言的影响,或者说是吴方言向江淮方言过渡演变中还保留了一些或几个浊声母,是浊音清化后的“遗老遗少”。如群力长征行政村甘家,在调查中发现“蛇”读为

6、语音特点

该分界线上各方言点的主要语音特点有:

(1)中古“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母字今音二分,但分法较为特别。“並、定、群”母字一般读不送气清音,与江淮方言的其它点不同,后文将专门论述。例子见前文。

(2)中古“从”母字今音四分,“邪”母字今音二分。

从母果摄合口一等、止摄开口三等、效咸二摄开口一等字母读[ts],如“坐、瓷、曹、杂”;从母蟹宕二摄开口一等,邪母通遇止三摄合口三等字声母读[s],如“才、昨、松、徐、随”;从母臻梗二摄开口三等字声母读,如“秦、尽、晴、静”;从母蟹摄开口四等字声母读,如“齐、脐”;从母山宕摄开口三等、山摄开口四等、合口三等,邪母假流深宕梗五摄开口三等、臻摄合口三等字声母读,如“钱、墙、习、邪、象、席、旬”。

(3)中古“澄”母字今音三分,“崇”母字今音二分。

澄母遇止二摄合口三等、流宕二摄开口三等、江摄开口二等,崇母遇摄合口三等、蟹咸三摄开口二等、止宕二摄开口三等字声母读[s],如“厨、锤、筹、长、撞、锄、柴、事、馋、床”;澄母假摄开口二等、效深臻梗四摄开三等、通摄合口三等,崇母假摄开口三等字声母读[ts],如“茶、潮、沉、陈、呈、虫、查”;澄母山摄合口三等字声母读,如“传、椽”。

(4)中古“船”母字今音二分,“禅”母字今音三分。

船母假摄开口三等、山摄合口三等,禅母假山二摄开口三等字声母读,如“蛇、船、社、善”;船母臻曾二摄开口三等、臻摄合口三等;禅母蟹止效臻曾梗六曾梗六摄开口三等、遇止臻通四摄合口三等字声母读[s],如“神、绳、树、是、睡、仇、晨、常、承、盛、熟”;禅母蟹摄开口一二等字声母读[h],如“害、鞋”。

(5)中古“匣”母字今音三分,效流咸山臻宕六摄开口一等、咸山江三摄开口二等字声母读[h],如“号、厚、咸、汗、恨、杭”;遇蟹山臻宕五摄合口一等、山梗二摄开口二等、蟹摄开口三四等声母为零,如“会、胡、还、话、魂、黄、划”;山梗二摄开口四等、效摄合口二等、山摄开口一等合口四等字声母读,如“现、贤、形、校、闲、县”。

(6)中古“疑”母字今音二分。

果摄开口一等、江梗止蟹咸五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二等、蟹摄开口四等、山遇止通四摄合口三等、山遇蟹三摄合口一等、假山二摄合口二等字声母为零,如“我、蚁、鱼、五、玩、岳、迎、玉”等;蟹效山三摄开口一二等、流宕二摄开口一等、假梗二摄开口二等、臻摄合口一等字声母为[η],如“牙、捱、咬、藕、眼、杌、硬”等。这一类字年轻人与老年人有所区别,如“牙”曹吕点中老年人说[cηa],而年轻人一般都说”[cia],有个年龄差异。

(7)n、l不分,“泥=犁”、“年=连”、“浓=龙”、“难=兰”,均读l声母。

(8)有五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阳上归去声,去声、入声均不分阴阳。

四、分界综述

1、分界线的划分与吴语区的人口统计

分界线的划出除在方言区划上有较高价值外,在方言区人口的统计上也有一定的价值。颜逸明先生在《吴语区人口的再统计》一文中指出“汉语方言区的人口还有重新统计的必要”。鉴于此,分界线的划分则可以较准确地统计出溧水境内吴方言区与江淮方言区的人口数。

从此分界线来看,该线以南的吴方言区包括渔歌、东庐、白马、共和、晶桥、孔镇、云鹤、和凤、明觉、石湫、洪蓝11个乡镇,城郊乡的绝大部分(除去一个行政村)、乌山乡两个行政村、群力、东屏两乡部分自然村,占全县总面积80%以上。据1991年《溧水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数为360383人,由此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统计出吴语区人口数约26万人,占全县总人数27.2%。这样比郑张尚芳先生在《关于吴语的人口》一文中统计的“溧水县36.5万人中南部18万人说宣州话”(291页)要多出8万人。

2、分界线以北方言的方言片归属

贺巍先生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⑨一文中指出了江淮方言内部划分的四项标准:(1)入声是否分阴阳;(2)古仄声全浊声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今是否送气;(3)“搬班、官关”两类字是否同音;(4)“书虚、篆倦”两类字是否同音。根据这些差别可以把江淮方言分成洪巢、泰如、黄孝三片。其中洪巢片的特点是:“声调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古仄声全浊声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气”。

对照贺巍先生的划分标准,分界线以北方言应归属江淮方言洪巢片。“搬班、官关”不同音,分别读为

3、分界线以北方言与在城镇新派方言异同点比较

溧水县城在城镇,其方言有新老派之分,老派操吴方言,新派讲江淮方言。依据贺巍先生的划分标准,在城新派方言也应归属江淮方言洪巢片。在城新派方言处于方言岛的地位,四面为吴方言所围,其形成原因可能与大量苏北人的迁入有关。(可参阅周振鹤、游汝杰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5页)就其实质而言,它是溧水土语向普通话发展的一种过渡话,为溧水地方“普通话”。其声韵调系统为:

分界线以北方言与在城新派方言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相同点

〔2〕in、ing不分。因=音=英,韵母为in。

〔3〕声调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古入声字读入声,不分阴阳,有喉塞音。

(2)相异点

〔1〕中古“並、定、群”母字,分界线以北一般读不送气清音,而在城新派则分读为送气清音与不送气清音两种,与洪巢片其它点方言相同。例子见前文。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2〕[η]声母,分界线以北许多点仍保留,而在城新派方言则没有。

〔3〕中古“从、邪、澄、崇、船、禅、匣”母字今音分化,两者之间存有较大差异(见下对比表)。

五、附图(见下图)

溧水境内吴方言与江淮方言分界示意图

注释:

①②《溧水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631-632页、第629页。

③《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④《方言》1985年第1期。

⑤⑥《方言》1986年第1期。

⑦⑧《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

⑨《方言》1985年第3期。

标签:;  ;  ;  ;  ;  ;  

丽水吴语与江淮方言的界限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