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及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框架论文,特征论文,社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设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本文分析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和逻辑顺序,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揭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1.发展指导原则与方针
这里所讲的发展原则与方针,是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方针,这是一个战略布局问题。指导原则和方针是什么呢?简言之,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说:“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我们的指导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战略的高度上指出基本路线要管100年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他解释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这样,邓小平在社会发展战略的布局上,就定好了基本调子,这是其社会发展战略的根本。
2.发展道路与格局
所谓的发展道路,是指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选之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正是沿着这条路向前迈进,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今后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总体方向是明确的,但是,道路的选择还仅仅是开始,并不等于道路已铺平,更不是到达了终点。如果我们把发展道路比作新的长征,那么,这长征仅仅是开始,还有许多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去克服,还有雪山、草地等待我们去翻爬、穿越。这样,具体的道路如何走,就有很大的学问。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村包围城市”。又例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过程: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发展的格局,从经济发展来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标志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是先沿海、后内地,推动边疆,使得全国一盘棋活起来。现在我们致力于西部大开发,也是发展格局的一部分。
发展道路与格局的选择与确立,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走势,确定了中国社会发展蓝图的基本框架。在战略上,它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发展目标与步骤
发展目标与步骤,是指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社会发展战略中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一般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导、经济领导、文化领导等所有方面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经济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和设想。在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上。我们把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步骤放在首位。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有空间和时间量度的。同样,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实施,也要区分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阶段。这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特征。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步骤,邓小平在不同场合有许多阐述,他说:“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1981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中国现在的情况总的是好的。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页。)邓小平的阐述把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说得非常清楚。现在,三步走战略已经走完了前两步,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我们正向下一个战略目标前进。
这里应该指出,以上我们谈的是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步骤,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步骤来说,还应包括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对经济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对邓小平社会战略的基本框架考察时,要全面考虑发展目标和步骤问题。
4.发展动力与速度
发展动力和速度,是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除了具有相应的战略措施之外,还要依靠社会发展的动力,并要有相应的发展速度。
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什么?靠什么来解放生产力?在邓小平看来,这就是改革。他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理论阐述,是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去解放生产力,由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和新发展。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如果我们不搞改革,不坚持开放政策,我们制定的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改革与开放一定要坚持下去。
发展速度问题也是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速度问题。1989年6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1990年3月,他又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强调,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问题,对经济滑坡表示担扰。他说:“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还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
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速度?邓小平提出适度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里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适度的要求就是要保证本世纪末真正实现翻两番,就是不能使经济滑坡,就是要有前进中的飞跃,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邓小平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6页。),这样,就把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并直接纳入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系之中。应该强调指出,我们所强调的发展速度,不仅仅指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包括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所坚持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5.发展条件与保障
发展条件与保障也是社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它与前述的发展指导方针和原则、发展道路与格局、发展动力与速度是紧密联系的。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这两个条件是就总体而言的。有了条件还不够,还要有保障,保障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通常把发展条件与保障连在一起讲,它们在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发展条件与保障问题,除了邓小平所指出的国际国内条件以外,它还应包括政治的条件与保障、物质的条件与保障、法律的条件与保障、教育的条件与保障、人才的条件与保障等等。总而言之,法律、教育、人才的条件与保障,是社会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经济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时法制完备起来,司法工作完善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社会有秩序地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4-255页。)
6.发展机遇与挑战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予人们的谆谆告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丧失了发展机遇,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几次错过和丧失机遇,当欧美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纷纷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经济腾飞、发展时,我们却在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与这些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不要丧失良机”,“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他在视察南方时,再一次疾呼:“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就是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发出的肺腑之言。
二、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顺序
1.社会发展战略奠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理论基石之上。这四块理论基石是最基本的东西,整个社会发展战略的构架就是由这四块理论基石支撑着。
2.指导方针和原则。社会发展战略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理论基石,顺理成章地提出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这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3.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决定中国社会发展必然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样,发展道路与格局的提出,是逻辑的必然。
4.社会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说,分为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三部分。战略的重点首先是在经济上,一是农业,二是能源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教育和科学从总体上属于文化战略的内涵;政治战略的重点主要是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社会发展战略要从时间空间上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完成目标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步骤,这就是所制定的中长期目标(20世纪末和21世纪中叶)和三步走战略,这是社会发展战略关键的问题。因此,发展目标和步骤是社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6.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前进的动力问题。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动力的问题解决了,还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发展速度问题。因此,发展动力和速度是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7.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要有一定的条件与保障。它不但要有政治的条件与保障、物质的条件与保障,还要有法律的条件与保障、教育和人才的条件和保障,以保障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序实施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8.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要求一定要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决不能再丧失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要牢牢地抓住机会。能不能把握机会,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周边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把握机遇和挑战,这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以上八个方面略述了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顺序,这只是总体的逻辑轮廓,其顺序大体如此。当然,每一部分前后顺序不能绝对以时间先后来划分,它们之间彼此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特征
1.整体性。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是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这些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均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为社会发展战略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功。
2.联系性。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机联系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从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顺序中看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联系是一种有机的、普遍性的联系,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既独立存在又密切相关,共同处在社会发展战略的统一体中。
3.开放性。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真理性不断被实践所证明。真理是过程,而且是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4.世界性。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虽然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把握,但是,它的世界性特征也是很明显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社会发展战略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制定的,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发展战略是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的。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上世界经济社会的大舞台。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体现了世界性的特征。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密切关注,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