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及教育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幼儿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幼儿早期的说谎问题。调查显示,50%的学前幼儿都有说谎的行为和习惯。3岁幼儿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4岁时比例高达75%。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开始就能策略性的说谎,但3~4岁幼儿的说谎大都是无意说谎,属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
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意说谎和欺骗方面,对有意说谎特别是处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幼儿有意说谎研究甚少。5岁的幼儿有意说谎开始萌芽,不注意教育和引导就会发展成严重的欺骗行为,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因此,对该年龄阶段幼儿有意说谎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有意说谎的内涵
(一)说谎的含义及分类
说谎指个体或群体有意或无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逃避不愉快、减少恐惧心理等而为之的言行。说谎是情境性行为,包括复杂、多情境的言语行为和肢体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说谎属于交际中的问题行为(或策略),反映幼儿在人际交往中互动与反馈的信息;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分析,说谎属于认知活动,反映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进程。因此,说谎是一个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正如Leekman所说,幼儿的说谎依赖于对他人信念的理解。但幼儿的说谎行为和说谎认知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在解决如何说谎时,幼儿既要在工作记忆里产生并保留改变他人信念或行为的有关行为、语言,还要抑制已知真实信息和以往被强化过的指出或说出真实信息的反应倾向,所以情境会使幼儿的说谎呈现不同的状态。
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说谎、隐蔽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从认知角度分析,说谎可分为无意说谎、有意说谎两种类型。无意说谎乃说谎的初级形态,属无意识行为;有意说谎是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行为。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但欺骗一定是有意行为,并伴有个性化特征,特别是刚刚萌芽时的有意说谎与欺骗有着本质区别。
(二)5岁幼儿有意说谎界说
5岁的幼儿正好处在思维和智力从无意性和不稳定性向有意性和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此时幼儿心理所发生的质变主要体现在认知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上。由此可知,5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开始带有有意性,但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目的是为满足某种欲望、避免责骂,并常伴有较强的紧张不安、恐惧内疚等情绪体验,在时间上具有过渡性、转折性,在心理上具有动机性和矛盾心理体验性的特点。
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表现有多种类型。从心理发展层面看,5岁幼儿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也未发育完善,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常出现“幻想性”说谎(或“补偿性”说谎)。此时幼儿想象十分丰富,常常混淆想象和真实,产生“幻想”,从而进行“幼稚性”说谎。从社会交往层面看,5岁幼儿已能进行适当“自卫”,为了维护自尊和人格而“保护性”说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不仅限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社会互动,也表现为幼儿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无论是哪种交往模式,幼儿都不可避免地模仿同伴或成人的言行,并因此而“模仿性”说谎。
有意说谎终归是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真正了解幼儿,不去仔细探究其有意说谎的动因,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二、影响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分析
特殊年龄存在特殊心理特点,有意说谎心理的形成和行为的发生是多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5岁幼儿的有意说谎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心理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主观因素
1.逃脱惩罚的恐惧心理作祟。罗素说过,幼儿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5岁幼儿已有了避苦趋乐和自我防御意识,当因做错事而将受到惩罚时,会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于是有意说谎。学校教师从道德角度干预幼儿说谎以及家长对幼儿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使幼儿害怕成人的批评与纠正,但又不得不迎合成人对他们的期盼,导致有意说谎。由于恐惧心理的作祟,幼儿有意说谎的外显表现相对较少,而更多的是隐蔽说谎,即幼儿内心深处潜藏着有意说谎的动机。尤其是当幼儿初尝有意说谎的好处后,势必形成一种习惯,相应地也会扩散到幼儿的社会行为中。
2.取悦他人的虚荣心理驱使。虚荣心是一种爱慕表面光彩的虚浮心理,是为获得他人的注意、赞赏、羡慕等而产生的动机和情感。这既是一种情感需要,也是希望得到别人注意的心理归属的需要。但受虚荣心支配的幼儿不能独立估计自己的行动实质,仅对他人注意的外在效度感兴趣,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以及取悦他人,在实力难以达到的情况下,便出现有意说谎。这主要是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事实加以粉饰、扭曲或夸大,或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混淆是非,有意说谎,把他人的成功之事、好行为归咎于自己的功劳,而把自己的失败之事、坏行为推诿给他人。通常,幼儿在道德两难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的抉择,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趋向于选择说真话。但是,5岁幼儿则更倾向于折中。如,贝贝刚满5岁,对于妈妈提出的两难问题“想妈妈还是想爸爸”,他回答:“都想。”妈妈高兴万分,夸奖儿子是乖孩子。可是,这样的信息反馈在幼儿内心形成了一种说话要讨好别人的谎言定势,讨好别人所带来的愉快体验强化了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3.“意义障碍”期的反抗心理。意义障碍是幼儿表现出的品德心理阻抗现象,它阻碍了幼儿对品德要求的完全接受和正确理解,从而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要求产生消极反抗心理。从品德发展的角度讲,5岁幼儿还处在这样一个“意义障碍”时期,有意说谎成为反抗心理的表现之一,严重者还伴有报复行为发生。如: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为了争抢玩具会发生矛盾,并会产生诸如嫉妒、不满甚至仇恨心理。特别是那些在争抢过程中处境不利的幼儿容易为了报复他人,进行报复性说谎。在家中,幼儿有意说谎所体现的品德阻抗主要是针对母亲角色进行信息隐瞒、不接受品德教育以及说谎。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成人女性是其主要的陪伴者和教育者,独特的女性人格容易使幼儿实现自己的意愿、获得自己的“行为自由”,从而有意说谎。而成人男性不是幼儿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常扮演“严父”的角色,通常将社会文化里的期待、规范、行为禁忌等传播给幼儿,因此可能使幼儿觉得“严父”角色更陌生、更威严,出于胆怯而不敢说谎。
4.惰性心理。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自己过多的欲望,但又“吝啬”付出劳动和努力,因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躲避责任或获取利益。这种懒惰的个性使幼儿在遇到挫折时无所适从,有时会为了用简单、不费或少费力气的方式达到目的,这对那些想“不劳而获”的幼儿来说,似乎是一种最轻松、最便捷的“手段”,有意说谎由此而生。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惰性滋生了幼儿的有意说谎。5岁幼儿有强烈的自尊,希望别人重视和赏识,当这些需要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实现时就可能转用有意说谎这种非常方式寻求关注,以便在惰性与自尊之间寻找一种融合——既要面子,又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
(二)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客观因素
1.“模仿”的强化。模仿是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及相似性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行为。首先是“效前”模仿。幼儿的行为受先前者的刺激而发生,称为社会行为的“效前律”,也叫“社会环境无意识影响”。5岁幼儿具有明显的“镜子行为”,成人不经意的谎言,随口的承诺被幼儿误认为说谎是有趣之事,会照着做。其次是“社会性参照”模仿。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社会性参照”,当他们犹豫不决时,会向成人寻找答案。如果来自成人的参照是“无所谓的”,幼儿可能会自以为是,以后面临同样情境做出相同做法。最后是“模仿产生了模仿”,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说谎和相互反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2.“异化”的教育方法。5岁幼儿的言行处于向有意性和稳定性转折的时期,成人“异化”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消极“榜样作用”是造成幼儿有意说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孩子的好、坏之分。5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思维直观,很难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成人认为好孩子就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不再是好孩子,无疑会导致幼儿有意说谎。第二,“承认”的惩罚。幼儿做了错事,成人在经过温和“引诱”让其诚实交待后出尔反尔,幼儿就会认为说谎比诚实好。第三,成人的“错爱”。教师的“偏爱”和家长的“溺爱”常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良好社会行为,但评价指标却模糊并缺乏客观标准,使幼儿即便有意说谎亦能获得奖励。第四,对有意说谎的“庇护”。成人发现幼儿有意说谎后,没及时进行制止,而是隐瞒或庇护。
3.群体压力的“从众”。群体压力的社会性因素会导致从众心理,迫于从众心理压力,幼儿可能有意说谎。社会互动中的情境因素为幼儿有意说谎提供了便利环境。有意说谎是一种情境化行为,幼儿有意说谎行为随情境尤其是情境压力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当幼儿感受到群体的情境压力很小或没有时,其有意说谎的频率可能增高,反之,有意说谎的行为可能会减少。另外,互动的对象不同,幼儿进行有意说谎的从众心理也不一样。比如,在一般情况下,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群体从众性说谎比幼儿与成人之间互动时的从众性说谎要多,这主要是由于来自同伴之间更多的相互参照,加之没有成人的干涉和评判,因此幼儿的心理压力较小,就出现更多的有意说谎行为。
4.社会媒体和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随着各种传媒的普及,幼儿摄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幼儿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但社会媒体有些信息完全不实或言过其实,具有不真实性或带有欺骗性,甚至有些媒体暴露一些欺骗行为却不予批判,在一定程度上给儿童以误导。那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幼儿便以此为据,接纳并效仿。更有甚者,一些家长怂恿幼儿欺骗某人或针对某事说谎,这无形中强化了幼儿的有意说谎行为。特别是对于转折阶段的5岁幼儿来说,由于想象力有较快的发展,具有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因而可把各种不同的经验编织、整合在一起,使有意说谎得以发展。
三、教育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一)重视“第一次效应”,防微杜渐
第一,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幼儿说谎的实质是恐惧心理支持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幼儿初次说谎内心很矛盾,想认错但又害怕失去信任,缺乏认错的勇气。此时,成人应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抓住初次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善于察言观色。与其它认知任务一样,有意说谎会占据个人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对问题反映的潜在时间更长,幼儿有意说谎时所出现的认知与情绪表现会泄露说谎的线索,会出现更多的停顿和言语错误或表现出“说谎的高兴”。如果任其说谎,日后会予以强化和提高说谎水平。因此,成人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并加以教育引导。
第三,不轻易定位“说谎”。5岁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武断的言语和行为等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创伤,不能轻易将幼儿的某些不诚实行为或不真实的陈述定位为“说谎”,不要贸然做出判断,否则孩子会有道德压力。
第四,给其爱的抚慰,缓解心理压力。幼儿有过失时最怕失去爱,所以矫正幼儿有意说谎行为时,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其犯错,并通过微不足道的动作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以缓解幼儿的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榜样引导,潜移默化
幼儿的许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在观察他人做出行为选择时获得的关于榜样的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会使幼儿获得替代性强化,影响其自身的行为选择。而且现实中有些家长会有意无意指示孩子说谎,如:来电话时说我不在;邻居来借东西说没有等,这无异于在训练孩子有意说谎。成人所表现出的不诚实行为对幼儿进行了负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幼儿容易形成类似成人的说谎模式。“诫子莫为。己先不为。”家长、教师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分析其说谎动机,用其能理解的语言耐心解释说谎的危害性。
(三)信任幼儿,防止说谎
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幼儿对成人尤其是父母不信任。如果父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便可从最初避免其有意说谎。但要让幼儿相信父母,首先要信任幼儿,并向其说明并以行动表示: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并且我很愿意帮助你。让其感到改正了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信任。另一方面,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大胆说真话的气氛和环境。幼儿由于说谎而担心受到斥责,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不顾一切地“逼”其坦白。结果只能是自圆其说,编造谎言。那种对待说谎幼儿的简单粗暴方式,只能加重有意说谎的动机,强化其有意说谎行为。因此,要给幼儿一个宽松的气氛和环境,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四)引导良好社交,强化诚实行为
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伴。“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出现更多的分享,友好的说话,促进儿童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方向发展”,因此,应培养良好的幼儿交往圈,引导其积极社交,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外,还要引导幼儿与品行优秀的成人交往,使其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明白“对与错”“好与坏”等道德判断标准。比如,当遇到少数经常说谎的幼儿时,成人要给他讲道理,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约束其行为,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有意说谎是令人不喜欢的行为,并使其他幼儿也受到教育。对于诚实守信的幼儿,成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其他幼儿以正向影响。
标签:幼儿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