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矛盾分析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用中的几个误区_矛盾分析法论文

浅析矛盾分析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用中的几个误区_矛盾分析法论文

论矛盾分析法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的若干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分析法论文,矛盾论文,思想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规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对于反对形而上学和主观片面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在认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时,却存在着简单化、绝对化、静止化的倾向,影响了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

矛盾分析法在宣传思想工作运用中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忽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宣传思想工作呈现简单化倾向。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包含着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又相互一致、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的方法,侧重于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的、基本的东西(特别是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来把握事物。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或事物之间的根本矛盾及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内在的简单化趋势却易使人们忽视事物或事物之间多层次、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宣传思想工作如单纯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分析一切,就会造成许多简单化的错误。例如,“文革”中流行的:不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就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就是很典型的表现。

道德的宣传也有类似的问题。道德有善恶之分。注重对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高尚道德情操进行褒扬,对违背社会公德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介于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思想和行为即中间状态的道德。这就是,既不想损人利己,也不克己为人,既不占别人便宜,也不肯自己吃亏,其本身包含有大量的道德与非道德的成份。这种思想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各人顾各人的行为,反映到社会上就会影响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甚至出现“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处于中间状态的道德虽然本意并不想危害社会,损害他人,但为人处事的客观效果,却等于纵容犯罪分子,削弱党的号召力和社会凝聚力。如果我们只注意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看不到这一现象,就会造成人的社会责任感淡漠,良好社会风气就不会出现。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对中间状态道德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就必须克服绝对化倾向,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问题。

二、忽视对矛盾双方的辩证分析,使宣传思想工作呈现绝对化倾向。

与前述单纯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相反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宣传思想过程中的“一分法”、“一点论”。这种观点和方法表现为:只见矛盾的一方,不见矛盾另一方,绝对化,走极端,固执一面,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等等。

例如在处理正面宣传与批评性报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的同志提出“以正面宣传为主”还要不要舆论监督?其实,这二者并不构成同一矛盾的两个完全对立的方面。贯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仅不排斥批评性报道,而且鼓励人们开展批评,正确地实行舆论监督。

“一点论”、绝对化的倾向还影响了我们对客观事物和真理的全面完整的宣传。如在承诺制的宣传上,虽然在社会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但是,我们的宣传部门也应保持冷静和清醒,宣传不要绝对化。既要宣传服务承诺有利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又要说明承诺仅是为人民服务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式,关键的是应在实践中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既要宣传服务承诺能给企事业单位带来良好效益,又要提醒承诺一旦实施就将转化为成本;既要鼓励人们维护自身利益,又要教育人们不应利用承诺谋取不合理利益;既要提倡推广服务承诺制,又要呼吁实现承诺的法规化、规范化,等等。

三、忽视矛盾双方的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关系,影响宣传思想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功能的实现。

矛盾律认为,矛盾双方不仅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积极性互动。

比如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这一对矛盾的关系问题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并不反对个人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之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它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叫着大河有水小河满;个人事再大也是小,集体事再小也是大。这样一些观点是片面的。大河有水小河满,这固然没错,但是,我们试想想大河之水从何而来?它毕竟是由小河涓涓细流汇成的,没有小河之水哪有大河水。正确理解应该是大河离不开小河;小河也离不开大河,但基础是小河的涓涓细流。集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一个集体如果不能满足个体正当需要,它便没有凝聚力。

那么,是不是就只讲个人利益,不讲奉献了呢?我觉得问题不是这样。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这个问题,即在不同时代奉献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战争环境讲奉献,那时候就是要求无条件作出牺牲;计划经济下讲奉献,要求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国家需要;市场经济下讲奉献,这个奉献就包含在获取个人正当利益之中。因为在公平合理的竞争条件下,一个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愈多,他就必须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商品或服务,对社会作出更多的奉献。在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的前提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互利互动的。

四、忽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条件,常使宣传思想工作的效果“事与愿违”。

宣传思想工作不仅要认识和宣传各对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条件,而且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体系中各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

在宣传动机和宣传效果这一对范畴中,效果的优劣是良好动机前提下的矛盾双方。良好动机一般会收到好的效果,但并不排斥“好心办坏事”的可能性。好效果与坏效果受到除良好动机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是完全有可能相互转化的。有人以为,只要出于良好动机,宣传好思想、好行为、好精神、好经验、好形势,就会出现好效果,因而对正面宣传中可能出现的负效应不加思考,结果出了问题,还不知道原因何在。

这一类例子不少。比如,我们宣传一批青年志愿者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感人事迹时,常常把受到青年志愿者热心帮助的一些残疾人、孤寡老人的生活写得十分凄惨,什么多年来这老人的家门尘封,无人进来;老人重病在身,无钱治疗,生产补贴只能维持半个月,后半个月只好拣烂菜叶,等等。这样的宣传,虽然也体现了青年志愿者的高尚情操,但是它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宣传思想工作要克服对矛盾分析方法简单化、绝对化、静止僵化的运用模式,最根本的就是要时时记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规律及矛盾分析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事物内部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决定解决矛盾的形式的多样性,也就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选集》第4卷,第290页,1972年版)就是要审时度势,因人制宜,对宣传内容和形式做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思想状况的分析和处理,扬弃和创新。具体地说:在宣传内容上,要善于做历史的具体的解释。比如,当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宣传的时候,就会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中的私有制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宣传就必须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考察。黑格尔在讲到真理是具体时,曾举过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他说,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对最简单的问题都难以作出判断,如下雨是好是坏,如果城市A长期干旱,土地龟裂了,庄稼枯黄了,树木萎缩了, 市民的饮水也出现短缺,此时此景,下雨是再好不过的了,可谓“及时雨”、“老天开恩”;但如果城市A已经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冲毁了房屋, 冲毁了道路桥梁,甚至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此时此景,再降一阵暴雨,这无异于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此时下雨可谓最坏的事情了。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对事情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对私有制问题的宣传也要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现阶段允许私有制存在并让它有所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条件的客观需要,因为在初级阶段没有它的存在,便难以解决资金、引进科学技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也无法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宣传对象上,要善于做疏导和教育。如,面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的人怕失去生活保障,有的人感到主人翁地位失落,有的人则担心国家变“色”,各种思想可谓纷繁复杂。宣传思想工作要调查人们的各种思想顾虑,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分别其存在于哪种特征的人群中,进而把解释、疏导工作渗透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宣传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改革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积极的支持。

标签:;  

浅析矛盾分析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用中的几个误区_矛盾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