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价值观及思想路径之探讨论文

“佛系青年”价值观及思想路径之探讨论文

“佛系青年”价值观及思想路径之探讨

崔碧涵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

摘要 :“佛系青年”的定义是崇尚得过且过,生活不走心,一切随缘的年轻人。这是“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受教育水平较高,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效能感较低。有关“佛系青年”的思想发展,应辩证理性地看待,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上提供实际支持,培育良好心态与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佛系青年”;佛系人生;价值观;丧文化;“青年震荡”

1 “佛系青年”的本质与特征

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青年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强度工作与快节奏生活,迫使青年从学校与社会的接轨中承受高压,因而产生了无奈与逃避,形成了这种避世消极的“佛系青年”文化。“佛系”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饱含随波逐流,处处随缘的意味。日媒首先提出“佛系男子”概念,他们喜欢独处,不愿意恋爱,只专注于自身爱好,切实反映了日本当前低欲望社会的现状,这是由物质层次向精神层次的转变。而我国的国情不同,人口基数庞大,众多领域人才饱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青年大多带有颓废悲观的情绪,“佛系青年”与“丧文化”一脉相承。

“佛系青年”作为社会青年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具有青年普遍特征的前提下,有其独特性和特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是一种行为方式与行为选择。一些青年以“佛系青年”自封,以此聊以自慰,用一种悲观厌世的态度面对机遇和挑战,做事不关后果仅凭喜好,与当初的理想和报复背道而驰。表现出消极应对,消极对抗的现状,是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抵制与排斥。二是“佛系青年”是青年群体寻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方式与策略。此群体由于种种条件和外在因素,选择了佛系人生,随波逐流,消极避世。三是佛系是一种社会情绪,拥有这种情绪的人群普遍自我效能感较差,自我认同度较低。在社会学理论中,杜嘉班纳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对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能力的自我评估,其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和成败经验的影响。”佛系青年普遍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失败经验与观察到的社会是爱经验使得个体认为自身不具备完成目标的能力,从而态度消极,生活萎靡。佛系青年在其心理上具有波动性,思想上容易妥协,行为上具有随意性。

Study on public transit network from perspective of spatial layout---A case study of central Qingdao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支撑,关系着强国兴邦;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科技实力的竞争[1]。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阐明各因素的作用机理,对于科学地进行研究生培养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 “佛系青年”现实社会表现

随着“佛系青年”概念的日益推广,随之涌现出了一批“佛系”新词。这些新词代表着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同类人群,恋人、买家、乘客、球迷等群体中也有多人反映了佛系的人生态度,与佛系青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佛系青年”闲适自如,与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相对应的,是“佛系”的生活方式。热水常备,枸杞常煮,秋裤常穿,养生日常。作为养成类手游的先锋——《旅行青蛙》近两年在公众的视野中迅速走红。青蛙除了同青年一样吃饭看书以外,还会制作手工、撰写日记,外出旅行增长见闻,但目的地并不确定,一切随缘。青蛙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佛系青年的象征。 “佛系”到底好不好?人民日报这样评论:随遇而安、云淡风轻怎么样?很好,但必须坚守一条:生而在世,总得走心。处处放任,事事随流,只会丢失自我,淹没人潮,“泯然众人矣”。“佛系青年”需要思想引导,价值观引领与行为规范。

3 “佛系青年”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匹配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2013以后我国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服务型经济逐渐取代了商品经济。这一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大学生已屡见不鲜。很多人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选择消极佛系而不是继续深造或者增加实践经验,一味地活在象牙塔内,只能使青年日渐衰微。高校在基础教育上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心理教育的发展并未配套,部分学校更是片面追求就业率,未曾开心理健康课程,只关心专业课程与就业前景。部分调剂学生和冷门专业学生也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日渐消沉,佛系养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缺失是“佛系青年”日益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3.2 集体表征与个体认同

我国倡导青年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部分青年能够接受我国先进思想文化,跟随党和国家的领导,但也有部分青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形成“丧文化”等亚文化,逐渐发展为佛系文化。一切社会知识活动都是在社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个体意识及相关因素,“佛系青年”现象是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状况下的青年社会产物,虽然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但其实是“以心理模板作为框架,让某一群体中原本个体心理状态最终发生趋同,无论他们之前相似、相异或差距甚远”,这种模板就是涂尔干的集体表象。佛系青年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变革、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等息息相关。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教育要想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引导青年学生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真正掌握,理论才会内化外显,变成真正的物质武器,创造财富,引导青年做出正确选择。

我国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理论课而轻实践教育的问题,一味的追求卷面分数的飙高而忽视社会实践。以理论课为主的学科对此可以放宽要求,但大部分课程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锻炼好各项技能,提升自我,才不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在心理建设上也会更加完善。

3.3 理论与现实教育的脱节

影响力腐败与权力腐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权力腐败损害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是一种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而影响力腐败损害的是公共利益,其本质是利用少数人的影响力,获取不正当利益。过去人们之所以对影响力腐败缺乏高度重视,是因为权力腐败比较严重,影响力腐败处于暗处。随着国家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权力腐败现象逐渐减少,而影响力腐败问题浮出水面。

主流价值观缺失和社会转型中一系列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构成的集体表征,成为当前社会的心理模板。这种模板的形成不是仅仅只有社会因素即可,还需要个体的心理认同。个体认同在解释个体是如何加入佛系青年这一群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泰菲尔认为,社会分类、社会范畴化和社会比较是社会认同产生的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在号召更多个体加入佛系青年群体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群体在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受教育层次等各方面的高度一致,初入社会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如买车、买房、育儿等以及共同面临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使他们很容易将自己划入上述佛系青年的范畴,感受到情感上的高度一致。

4 “佛系青年”走出“佛系人生”的可行性路径

4.1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加强社会实践

引导“佛系青年”把握“佛系”“断舍离”的本质,把握好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集中精力学习工作,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拼搏。

社会心态无疑是社会现实在精神上的反应,佛系青年之所以不争不抢、厌世颓丧,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社会分配不公、自身利益受到剥夺、社会转型导致的阶级固化的消极应对。佛系青年不愿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偏安一隅,不愿意工作考研考博,尤其现实原因:住房难、就业难、升职难、养老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代青年。社会分层明显,社会阶层固化,社会流动困难,都是禁锢青年群体奋斗上进的现实问题。应从青年们最关心的学习、就业、情感等社会问题入手,逐步解决相关问题,各部分联合给青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感受到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怀,从现实切断其丧文化的源头,治本而非饮鸩止渴。

4.2 加强心理教育,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层面对于丧文化进行控制预防,是应对佛系心态蔓延的有效措施。首先,在主体上,学校、家庭、社会都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校应开设并增加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并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定期辅导。家庭是青年的第一受教育地,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父母榜样,都是青年能够更好发现的摇篮。有关部门也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相关专家编写科学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方法上采用直接梳理与间接引导两种方式。

如图5所示,目前Delta机器人控制系统时间为t,同时系统可以周期性更新时间,机器人完成抓取目标E的抓取任务,下一个抓取目标D到达可抓取区域的时间为td,此时t和td的数值大小存在两种情况:

4.3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价值走向

在中国的青年群体标榜为“佛系青年”的2017年,《牛津字典》将该年年度最热词定义为“青年震荡”,意指由青年人的行为或影响力引起的重大文化、政治或社会变化。当他国的青年在各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时,我国青年中部分人迷失于丧文化,以“佛系青年”自居后就不再努力上进,这警醒我们应该加强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主流核心价值观,加强政治参与与社会实践,对于高校教育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高校生的全方位素质。同时,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而非“娱乐至死”。引领青年话语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佛系青年”现象是目前社会现实在青年群体上的反应,不应一味从问题视角出发,抨击青年是“垮掉的一代”,也不应该一味放任自流。应辩证地看待,理解和包容年轻人,给予足够的引导与政策支持,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念.也说“佛系青年”(民生观)[N].人民日报,2017- 12-13.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王宏周,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王鹏.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枢纽型组织构建——以共青团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6]民.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 大学.

[7]胡献忠.4.0版共青团:群团改革语境下的“互联网+共 青团”[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4).

[8][10]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社会学研究,2014(4).

[9]张秀琴.表征、情景与视角——古典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知识、社会与意识形态[J].社会学研究,2014(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9(C)-0026-02

项目信息:陕西师范大学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KY2018 YB009

作者简介: 崔碧涵(1999.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标签:;  ;  ;  ;  ;  ;  

“佛系青年”价值观及思想路径之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