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幼儿心理论文

幼儿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幼儿心理论文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的适应性、个性、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幼儿社会性培养是幼儿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栏目将陆续刊登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上海市市立幼儿园3岁~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课题组陆黎萍副教授执笔。

儿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和个体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期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今后各阶段社会化的成效。

一、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我国学者199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性是由以下7 个因素组成的。

1.社会技能:包括遵守群体规则、侵犯性行为的自我控制、诚实、行为坚持性、竞争与合作等。

2.自我概念:包括独立性、自我归因、自我评价、自我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意志品质:包括自控能力、面临两难情境时的果断性、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服务能力等。

4.道德品质: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

5.社会认知:对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角色承担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和道德规则的理解能力等。

6.社会适应: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等。

7.社会情绪:特殊情况下的情绪状态、与同伴交往时的情绪状态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什么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对于这个问题众说不一。但是,有一点已成共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社会化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目标均是使每一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的情趣。这概括了我国幼儿教育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为确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指出了方向。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完整自我的形成,使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适应性,积极健康地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儿童社会性发展范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实际和儿童发展水平来制定并逐渐完善。实践中,我们从发展幼儿良好的自我认识、促进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使幼儿积累丰富的社会知觉表象、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幼儿形成初步的审美情趣五个部分着手,制定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的教育体系,每一部分再制定出详细的具体目标。教师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目标,组织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儿童社会性学习过程

儿童的社会性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性因素都影响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呢?行为主义学派或研究条件作用的理论家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学习过程是条件作用的过程,儿童被动的或攻击的倾向、冲动的或有控制的行为、依赖的或独立的反应、高度的或很低的自信——这一切,应追溯到父母的养育方法和惩罚技术。社会学研究者则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学习过程是角色榜样作用的过程。儿童的上述特点,则归于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等榜样在表现这些反应时,儿童对他们的模仿。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学家则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学习过程是自居(或称认同)作用的过程,儿童的上述特点是由于儿童以表现这些行为并且鼓励儿童形成这样的行为的父母自居。这些不同学说都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理论观点,有助于我们找到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课程的设计依据。

标签:;  

幼儿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