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_吴艳

【摘要】目的:探析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俯卧位通气护理),各30例,均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0%(6/30),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DS患儿俯卧位通气中辅以积极有效护理,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次数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发生,临床可推广应用。【关键词】俯卧位通气;ARDS;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ARDS是一类由于肺内及肺外多种因素联合产生作用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且短期内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的病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窘迫综合征行之有效的手段[1-2]。俯卧位通气9(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其辅助手法之一,可避免肺过度通气,保证肺泡再扩张、肺内压力以及血流的均匀分布,避免发生严重性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本研究旨在探析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相关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俯卧位通气护理),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胎龄32~39(35.5±3.5)周;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胎龄33~39(36.4±2.6)周。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定时检查呼吸机各项参数,保证呼吸机正常运行,严格无菌操作,定时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如下:

1.2.1 俯卧位通气护理

保证足够镇静,避免患儿躁动;结合患儿动态选择适宜的翻身方向,需由1~2明护理人员作安全监护。注意气管插管固定情况,翻身之前暂时关闭导尿管;体位安全转换,患儿置于头偏向一侧俯卧位,使用头圈固定患儿头部,防止患儿移动幅度过大,双肩、双侧髂骨适当垫高,保证腹部与床体贴合。俯卧位通气时间较长,易引发患儿面部、肩部、胸部等皮肤发红,需及时适当实施局部按摩;头部适当抬高15°左右,间隔2~3 h头部偏向位置更换一次

1.2.2 通气过程密切监护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变动,机械通气30min后根据上述各指标水平变化对应调整通气频率、潮气量等基本通气参数,以防患儿发生通气过度、通气不足等问题。

1.2.3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安全性可直接影响机械通气效果,甚至是成功与否。密切监测呼吸道情况,保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管道温湿程度,湿度>70%、温度为32~35℃为宜。若患儿痰液黏稠,预先使用生理盐水2h冲洗一次气管,避免痰液结痂堵塞气管。拔管后常规补液、水,普米克令舒3次/d,雾化吸入,以避免并发喉头水肿、肺不张等症状。

1.3 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喉损伤、导管移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观察组0例,对照组1例;喉损伤: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导管移位:观察组1例,对照组3例。

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0%(6/3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χ2=2.308、P=0.01)。

3.讨论

俯卧位通气可纠正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且对正常分流不产生影响,同时可改善患者呼吸氧合,降低呼吸机参数,消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诱因,是临床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俯卧位通气中若护理不到位、操作不当等,可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如胃内容反流而致误吸、结膜水肿、皮肤黏膜受损等[3]。本研究患者为新生儿,其体位变动难以控制,不安全变动可引发血压波动、气管导管移位/脱落、外周静脉导管受压、扭曲等,直接影响通气效果及安全性。因此为保证通气安全性及其治疗效果,同步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0%(6/3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提示,患儿俯卧位通气中同步开展通气过程密切监护、呼吸道管理等措施的必要性所在:

通气监护,即及早发现异常及时解决,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因素;呼吸管道管理,核心导向是避免堵塞,降低肺炎发生率,同步给予患儿必要的营养支持,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湿化气道,通过稀释痰液,防止痰液堆积于呼吸道内,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综合开展一系列护理措施,切实保障患儿安全。

综合所述,ARDS患儿俯卧位通气中辅以积极有效护理,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次数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发生,临床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仁莲.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探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75:52+55.

[2]覃冬,汪勇俊.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肺复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6,24:32-33.

[3]熊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的风险管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7,24:3830-3831.

论文作者:吴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_吴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