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3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与调控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3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与调控

李黎[1]2000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3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与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3在人正常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表达特点及IL-1β、TNF-α对离体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分泌MMP-9和TIMP-3蛋白的影响,初步探讨MMP-9/TIMP-3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调控机制。 方法: 1.人的子宫内膜组织增殖中晚期13例、分泌早期10例、分泌中期17例及月经前期15例均取自正常生育的妇女,年龄22~35岁。 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在蛋白水平检测MMP-9和TIMP-3在人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定位。 3.原代培养人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细胞,利用粘附式细胞仪,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L-1β及TNF-α对内膜细胞分泌MMP-9和TIMP-3的影响。 结果: 1.在人整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细胞均有MMP-9和TIMP-3蛋白表达,MMP-9和TIMP-3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腺上皮细胞及腔上皮细胞。 2.与增殖中晚期、分泌早期相比,分泌中期子宫内膜表达MMP-9和 T侧习蛋白特异性增高。 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几-lfi(50~1000u/tnl)的作用下原代培养的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细胞MMP习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O<0刀5**IMP习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0.05)。 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 TNF-a(50~1000u/ml)作用下,内膜细胞MMP习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0刀5Xn*卜3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显著(P>0刀5)。 结论: 1.MMP习和 TIMPS蛋白主要由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腺上皮细胞及腔上皮细胞分泌,提示MNl,-9/TIMP.3,参与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分化及月经来潮的发生的调节。 2.MMP习和TIMP习蛋白在整个月经周期内膜细胞中均有表达,与增殖中晚期及分泌早期子宫内膜相比,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细胞特异性高表达MMP习和 TM3蛋白,提示MMP习/’I’M3相互作用可能是参与胚胎着床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3.IL刁 p可以促进 MNl>习蛋白的分泌,而抑制 TIMP刁蛋白的分泌,从而在MMP-9/TJMP-3相互作用中使MMP-9蛋白占主导地位,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有利于绒毛滋养层细胞的植入。” 4.TNF Q抑制MMP.9蛋白的分泌,但不影响TIMP-3蛋白的表达,攸TIMP3蛋白在MMP-9/TIMP-3相互作川中I‘f忧势,抑制MMP-9蛋白对细胞外基质的过分降解,避免了绒毛滋养层细胞的过度侵入。提示在胚胎着床过程中,MMP-9/TINrp.3蛋白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可能受到细胞因子h.lp及TNF-口的调节。

巨向红[2]2006年在《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其通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阐明:(1)牦牛胚胎的附植模式、相关细胞的变化规律及滋养巨细胞(TGC)的迁移规律,(2)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子宫内膜细胞(EC)和滋养层细胞(TC)的凋亡规律,(3)增殖因子Ki-67在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4)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TNFα/TRADD(TNFα相关的死亡受体)、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在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细胞发生凋亡的可能通路,本研究选用青海省大通牦牛育种场成年健康母牦牛15头,分别在配种后的第16、18、20、22和24天屠宰后取子宫样品进行实验(每组3头)。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EC、胎儿TC和黏附结构的变化规律;用光镜、电镜、原位凋亡细胞荧光检测法(DAPI法)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了胚胎附植过程中牦牛EC和TC凋亡的变化规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了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EC和TC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TNFα/TRADD、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特征。结果发现:(1)牦牛胚胎附植开始于妊娠的17-18天,此时胎儿TC与子宫内膜上皮(EEC)发生了轻微的并置与黏附,滋养层单核或双核细胞(BNC)侵入子宫上皮是附植开始的标志。整个胚胎附植过程一直伴随TC侵入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融合的现象。双核细胞最早出现在妊娠18天。大量的糖原颗粒分布于上皮细胞游离端,并向滋养层扩散。TC与EEC间以微绒毛镶嵌为主要连接方式,有时出现桥粒或简单连接。牦牛妊娠期子宫上皮多核细胞,至少部分是由滋养层细胞的迁移或与子宫内膜融合而产生;(2)在胚胎附植过程中,各种细胞均可发生凋亡。HE染色时凋亡细胞表现为核浓缩或形成凋亡小体而深染,胞质有空泡化现在。DAPI标记时凋亡细胞核发强烈的蓝色荧光。DNA末端原位标记(TUNEL)下凋亡细胞核散发强烈绿色荧光,有时可见凋亡小体。在牦牛胚胎附植早期,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为核浓缩,而到附植的后期,凋亡细胞的特征则主要为大量凋亡小体的形成及胞浆空泡化,并以单核巨细胞的凋亡为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特征为核质浓缩。电镜下凋亡细胞的特征主要为核浓缩、细胞体积变小及大量的凋亡小体形成。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在妊娠16天最低,仅为6.83%。在妊娠的18-22天,凋亡率升高,分别为16.17%,16.0%和13.81%。而到妊娠的第24天最高,达22.82%,与妊娠16天的凋亡率差异显著(P<0.05)。牦牛胎儿TC的凋亡率在附植过程中的变化不大,最高为18.3%(第16天),而最低为13.38%(第18天)。从总体趋势来看,在胚胎附植的过程中,牦牛EEC的凋亡率有增高趋势。而滋养层细胞在附植过程中的凋亡率变化不大。在牦牛胚胎附植的不同阶段,子宫内膜和滋养层上均可见Ki-67阳性细胞。有时阳性细胞在子宫内膜上皮或滋养层中成团分布。在子宫腺上皮细胞中,Ki-67阳性细胞较少。在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EC中的增殖因子Ki-67阳性细胞率一直较高。在妊娠16天为42.25%,到妊娠18天最高,达57.75%,随后缓慢下降,到妊娠24天时,仅为26.88%。而在滋养层上中的变化规律

姜广利[3]2009年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中MMP-9和TIMP-3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早期自然流产是妊娠早期各种病理因素导致早期胚胎死亡的一种常见疾病,也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如母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生殖器官异常及疾病、全身性疾病及感染等,其中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仍有相当部分流产的病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因素造成自然流产时常常伴有滋养细胞某些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尤其是滋养细胞浸润异常。已有研究证实,滋养层细胞的浸润能力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所介导,其中MMP-9起着关键作用。在四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中,TIMP-3是MMP-9的主要组织抑制剂,在调节细胞侵袭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检测MMP-9和TIMP-3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MP-9/TIMP-3mRNA比值的平衡在维持正常早期妊娠中的作用。方法1.选取2007年7月至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和20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自然流产组孕56-72天,正常早孕绒毛组孕48-68天。2.提取绒毛组织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MP-9和TIMP-3mRNA表达。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并对数据进行正态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MMP-9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组与正常绒毛组相对表达量的分析通过半定量分析,MMP-9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548±0.190,正常绒毛组为0.246±0.140,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TIMP-3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组与正常绒毛组相对表达量的分析通过半定量分析,TIMP-3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97±0.101,正常绒毛组为0.873±0.114,二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MMP-9/TIMP-3mRNA比值在早期自然流产组与正常绒毛组中的分析通过半定量分析,MMP-9/TIMP-3mRNA比值在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中为0.536±0.266,正常绒毛组为0.191±0.105,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MMP-9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绒毛组,提示MMP-9升高可能导致自然流产。2.MMP-9/TIMP-3比值在早期自然流产组显著高于正常绒毛组,说明MMP-9和TIMP-3的平衡对于正常早期妊娠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桂文武[4]2003年在《人子宫内膜和绒毛MMP-9/TIMP-1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在子宫内膜的表达特点,分析种植窗期MMP-9/TIMP-1与雌、孕激素的相关性;了解MMP-9/TIMP-1在早孕期蜕膜和绒毛中的表达。方法:1.选择60例排卵正常妇女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作MMP-9及 TIMP-1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病理图象半定量分析,比较分泌中期子宫内膜MMP-9及 TIMP-1表达与其它各期内膜的表达的差异。电镜检查分泌期宫内膜进一步确定种植窗,分析种植窗内膜MMP-9及 TIMP-1表达与血清激素E2和P的相关性。2.比较分泌中期宫内膜MMP-9及 TIMP-1的表达与早孕组表达的差异。结果:1.MMP-9/ TIMP-1在各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胞浆内均有表达。增生期表达较低,进入分泌期后明显增强,分泌中、晚期达高峰,其中以种植窗期表达最强,但分泌中、晚期表达无显著差异。2.种植窗期内膜MMP-9与同期血清孕激素(P)呈负相关性(P<0.05),TIMP-1与孕激素无相关性(P>0.05); MMP-9/TIMP-1与同期血清雌激素(E2)无相关性(P>0.05)。 3.早孕子宫蜕膜、绒毛MMP-9/ TIMP-1的表达明显强于分泌中期内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 排卵正常者MMP-9与TIMP-1的表达从增生到分泌期逐渐增强,种植窗表达最强,可能有助于胚泡着床。2. 早孕子宫蜕膜、绒毛强表达MMP-9/TIMP-1,二者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对早孕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洪丽华[5]2002年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MMP-9及其抑制物TIMP-1的表达》文中提出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据国外统计发病率为10~25%,多数病人经过标准检查程序能明确病因,但仍有许多夫妇虽然经过各项不孕检查未找到不孕原因,这类不孕被称为不明原因不孕症。这些患者的生育力处于一种亚临床不孕状态,这种亚临床的异常,如果已经排除排卵障碍,可能发生在受精、着床等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并导致不孕,然而,作为治疗不孕症最终手段的IVF-ET,每个促排卵周期受精成功率较高,而妊娠成功率却较低,另外,人群中有22%的妊娠在还未得到临床诊断前即发生流产,这些现象使得着床障碍在不明原因不孕症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着床成立的重要条件是胚胎和子宫内膜的同步发育与协调配合,其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关键因素。子宫内膜只有在接受期或种植窗(window for implantation)期,即在排卵后第6-10天,才能接受胚胎植入。胚胎植入(embryo implantation)是指从卵子受精到胚泡着床的一系列细胞或分子生物学事件,胚泡侵入母体组织至少需要3个因素:(1)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黏附;(2)着床部位ECM极性降解;(3)穿透ECM。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研究手段不断更新,了解到胚胎着床是一个及其复杂和精细的过程,胚泡接触、黏附,并植入子宫内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节,而调节子宫内膜和早期妊娠蜕膜的发育,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促进胚泡种植主要是通过性激素一免疫细胞一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一勤附分子网 络的调节来实现的。其中第一和第三个过程需要基质蛋白的细胞表面受体如整合素 (integrns)的参与,第二阶段则需要能够降解 ECM的相应酶类,其中就涉及到近 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肯定的MMPS及其自身抑制物hMPS等。 基质金属蛋白酶(Main Metallonroteinases,MMPs)是一类具有许多共同生化特性 的、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水解酶类,它广泛分布在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内,近 年来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也可分泌MMPs,这些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的重建、囊胚 种植及滋养层浸润。子宫内膜蜕膜化需要MMPS的参与。有研究发现MMP-9及其抑 制物TIMP-l在子宫内膜分泌期表达增加,尤其是在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呈现强阳性 表达,因此推测其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认为MM-9、TIMP-l在这一时期的强阳 性表达有助于加强蛋白水解酶活性,完成细胞外基质的转化,促进子宫内膜的分化 和蜕膜化,使子宫内膜更适合胚胎植入,改善于宫内膜容受性,为胚胎着床做准备。 目前,虽然MMPs在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等方面的研 究较多,但是MMPs在于宫内膜容受性及不明原因不孕症中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 不明原因不孕症中的作用,国内外均未见有文献报道。 本实验选取18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为实验组,其中原发不孕14例,继发不孕4 例。不孕年限2年一13年,平均3.33上2尸2年。15例有生育功能的妇女为对照组。 基础体温升高第6-9天,采血测血清雌二醇(EZ)、孕酮(P)浓度(批内差异<m%); 子宫内膜活检石蜡切片SP法免疫组化测定子宫内膜MMP.9、TIMPI、PR,石蜡切 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组织积分法(H-SCORE)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半定量 分析。了解MMPg、TIMP-l在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子宫内膜PR的关系, 探讨子宫内膜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类表达异常在不明原因不孕症发病中的意义,进 一步证实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在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意义及其与不明原因不孕症 的关系。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果: 1.于宫内膜MMP-9的表达 子宫内膜MMP-9在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 腺体和间质中呈阳性表达,表达定位于细胞浆,腺体表达较间质强,实验组子 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MMP-9免疫组化H-Score积分值较对照组低,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247.22士61.82 VS 306.00士38.69,242.39士56.78 VS 304.00士37.19, 233.33士49.26 VS 268石7士36石2,p<0刀5)。 2.子宫内膜TIMP-l的表达 子宫内膜TIMP-l在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 腺体和间质中呈阳性表达,表达定位于细胞浆,腺体表达较间质强,实验组子宫 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TIMP.l免疫组化H-Score积分值较对照组低,比较

王建升[6]2009年在《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中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其结构类似炔诺酮,是孕激素受体的拮抗剂。较早的研究认为,米非司酮使蜕膜发生变性、坏死,胚胎死亡而终止妊娠。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米非司酮可直接作用于绒毛滋养层细胞。近年研究表明,着床期的胚胎和子宫内膜除直接受到雌、孕激素的调节外,胚胎和子宫内膜自身还合成和分泌多种着床相关的蛋白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整合素、骨桥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它们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协调母胎的特殊生理状态。胚泡着床及妊娠成功的建立至少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1)胚泡和细胞外基质的粘附;(2)着床部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3)穿透细胞外基质。其中第一和第三个过程需要基质蛋白的细胞表面受体如整合素和骨桥蛋白等的参与,第二过程则需要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相应酶类,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参与。任何影响胚胎植入过程的因素,将导致植入的失败。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不仅影响孕酮的生物学效应及多种蛋白因子,对妊娠及其产物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其调节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另外,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中骨桥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研究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中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抗早孕机制。材料和方法:将20名要求人工流产的正常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0名妇女给予米非司酮150mg,服药后12~24h行负压吸宫术(研究组),另外10名妇女直接行负压吸宫术(对照组)。负压吸宫术后,即刻收集绒毛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早孕绒毛组织的骨桥蛋白、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正常早孕绒毛组织形态学;研究组为部分绒毛间质水肿,绒毛组织呈小灶性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少数细胞核固缩、破碎、细胞质不均匀及空泡变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骨桥蛋白、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产物为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膜和(或)细胞质内,也可见于细胞核上。对照组早孕绒毛组织中合体滋养层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都显现骨桥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在绒毛组织中相应部位,研究组骨桥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研究组绒毛孕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绒毛雌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正常早孕绒毛组织结构完整,米非司酮作用后结构发生改变,绒毛组织变性坏死。表明米非司酮可直接抑制绒毛滋养细胞增生,促进其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抗早孕的效果。2.服用米非司酮后,早孕绒毛中孕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而雌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这一结果提示米非司酮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竞争性拮抗孕激素活性,干扰了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可能是绒毛组织变性坏死的主要原因。3.研究组早孕绒毛骨桥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米非司酮抑制了早孕绒毛中骨桥蛋白的合成,可能使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的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影响了胚泡着床和胎盘的形成,导致流产。4.研究组早孕绒毛MMP-9和MMP-2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米非司酮抑制了早孕绒毛MMP-9和MMP-2的合成,使绒毛功能减退,难以维持妊娠,最终流产。

谷向向[7]2016年在《补肾法、疏肝法对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机制及其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法、疏肝法对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以探讨两法对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的作用机制及异同比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IVF-ET胚胎着床失败患者117例设为实验组。根据中医辨证结果为肾虚证和肝郁证的不同分为补肾组和疏肝组,其中补肾组62例(增殖期35例、分泌期27例)、疏肝组55例(增殖期33例、分泌期22例)。另设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预备周期且生殖激素及子宫内膜活检均正常者58例为对照组(增殖期32例、分泌期26例)。补肾组、疏肝组患者分别于末次移植失败后月经第5天服用补肾助孕方、逍遥丸3个月经周期,中药治疗3个周期结束后行IVF-ET常规方案或胚胎移植。补肾组、疏肝组患者于中药治疗前后增殖期(月经干净第3-5天)及分泌期(超声检测排卵后6-8天)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备检。补肾组、疏肝组患者于中药治疗前,在其末次移植失败后行宫腔镜探查术或诊断性刮宫术(取内膜时间同取静脉血日),收集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药治疗3个周期结束后,收集相对应患者增殖期或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取静脉血、行宫腔镜或诊刮收集子宫内膜时间、方法同实验组。中药治疗结束后及对照组采集标本的下一周期行IVF-ET治疗或胚胎移植。所取各组新鲜内膜组织,先用生理盐水将其表面上附着的血液、粘液等清洗干净,然后将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的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将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的组织固定于2.5%戊二醛固定液中,以上内膜组织均保存于4℃冰箱,待用;余下全部组织放入液氮中冷冻,24小时之后再将其移至-80℃冰箱内保存,用于ELISA酶联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E2、P的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不同分期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enos的蛋白表达及定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胞饮突;采用elisa酶联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enos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enosmrna的表达。结果:1各组临床妊娠率及宫内妊娠率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组妊娠17例,妊娠率为48.6%,宫内妊娠率为42.9%;补肾分泌期治疗组妊娠15例,妊娠率为55.6%,宫内妊娠率为51.9%。疏肝增殖期治疗组妊娠15例,妊娠率为45.5%,宫内妊娠率为42.4%;疏肝分泌期治疗组妊娠11例,妊娠率为50.0%,宫内妊娠率为50.0%。增殖期对照组妊娠13例,妊娠率为40.6%,宫内妊娠率为37.5%;分泌期对照组妊娠10例,妊娠率为38.5%,宫内妊娠率为30.8%。与增殖期对照组和分泌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组、补肾分泌期治疗组、疏肝增殖期治疗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组临床妊娠率和宫内妊娠率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增殖期治疗组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组临床妊娠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分泌期治疗组高于补肾增殖期治疗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组临床妊娠率和宫内妊娠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分泌期治疗组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组临床妊娠率和宫内妊娠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增殖期治疗组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组宫内妊娠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血清中e2、p的含量比较与增殖期对照组、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血清中e2、p含量均升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血清中e2、p含量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殖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血清中e2、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血清中e2、p含量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血清中e2、p含量高于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血清中e2、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子宫内膜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3.1增殖期治疗前(补肾组增殖期治疗前、疏肝组增殖期治疗前)及增殖期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腺体组织较少,大多短小,且以椭圆形为主,偶见细长弯曲状,腺上皮低柱状,细胞核小,核分裂较少,几乎无分泌现象,间质细胞排列紧密。3.2分泌期治疗前(补肾组分泌期治疗前、疏肝组分泌期治疗前)及分泌期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腺体组织较多,且多成弯曲扩张状,腺上皮细胞核下空泡出现,有分泌现象,腺体内覆盖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核较大,色浅,间质较疏松。3.3增殖期治疗后(补肾组增殖期治疗后、疏肝组增殖期治疗后)he染色结果显示:腺体组织较多,大多数呈细长弯曲状,偶见短小者,腺上皮呈假复层,且上皮细胞有堆积倾向,细胞核分裂较多,有分泌现象,间质细胞排列较为疏松、水肿。3.4分泌期治疗后(补肾组分泌期治疗后、疏肝组分泌期治疗后)he染色结果显示:腺体组织多,且显著弯曲扩张,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核位于中央,核大,色浅,胞浆透明,分泌现象明显,间质疏松、水肿明显。4扫描电镜观察患者子宫内膜种植窗期胞饮突结果4.1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大量微绒毛出现水肿现象,且向宫腔内突出,可见少量短小的微绒毛融合,细胞顶端出现表面光滑而细长的质膜突起(发育中的胞饮突)。4.2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几乎看不到微绒毛,可见大量表面光滑的质膜突起,大小一致,呈“花样”肿胀(充分发育的胞饮突)。4.3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大量短小的微绒毛,相互融合,整个细胞的顶端出现光滑而细长的质膜突起(发育中的胞饮突);偶见呈鹅卵石外观的质膜突起,状似蘑菇(充分发育的胞饮突)。4.4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微绒毛数量减少,出现大量内膜表面质膜突起,突起表面光滑,形如蘑菇(充分发育的胞饮突)。4.5分泌期对照组:质膜突起数量少,且出现皱褶现象,有的质膜突起顶端覆盖微绒毛,细胞体积增大(衰退期的胞饮突);几乎看不到“花样”肿胀的质膜突起。5各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er、pr、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的蛋白表达结果5.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er、pr、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部位er、pr在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细胞核及间质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其中er主要在腺上皮细胞核中表达,且增殖期表达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而pr则主要在间质细胞核中表达,且分泌期表达显著高于增殖期(p<0.05);vegf、vegfr-2在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其中以腺上皮细胞浆表达最为明显,表达强度自增殖期至分泌期略下降;pcna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核内表达,且分泌期表达高于增殖期(p<0.05);mmp-9在子宫内膜的腔上皮及腺上皮细胞浆中均有表达,而在腺上皮表达高于腔上皮,间质细胞浆中也有少量表达,且分泌期表达高于增殖期(p<0.05);cyclind1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细胞核中,间质细胞核内弱表达,且分泌期高于增殖期表达(p<0.05);enos在子宫内膜腺上皮、腔上皮及血管内皮细胞浆中表达,间质细胞浆内微弱表达,且分泌期表达高于增殖期(p<0.05)。5.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er、pr、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结果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与增殖期对照组、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蛋白表达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蛋白表达均低于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高于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殖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和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分泌期对照组、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高于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蛋白表达均低于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高于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和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elisa酶联法检测人子宫内膜组织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的蛋白表达结果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与增殖期对照组、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高于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殖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和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均高于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高于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和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结果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与增殖期对照组、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均高于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疏肝增殖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mrna基因表达均高于补肾增殖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殖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增殖期治疗前组和疏肝增殖期治疗前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及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均高于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疏肝分泌期治疗后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mrna基因表达均高于补肾分泌期治疗后组,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泌期对照组比较,补肾分泌期治疗前组和疏肝分泌期治疗前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mrna基因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e2、p、er、pr、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之间的相关性分析e2与er、pr、vegf、enos均呈正相关(r=0.516,p=0.020;r=0.736,p=0.000;r=0.468,p=0.038;r=0.942,p=0.000);p与er、pr、vegf均呈负相关(r=-0.781,p=0.000;r=-0.837,p=0.000;r=-0.482,p=0.031);vegf与cyclind1、mmp-9、enos均呈正相关(r=0.663,p=0.001;r=0.626,p=0.003;r=0.533,p=0.016);cyclind1与pcna、mmp-9均呈正相关(r=0.931,p=0.000;r=0.878,p=0.000);mmp-9与enos呈正相关(r=0.448,p=0.04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肾法、疏肝法均能显著提高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宫内妊娠率,且补肾法高于疏肝法,分泌期优于增殖期。2补肾法、疏肝法通过提高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血清中的e2、p含量,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上调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pcna、mmp-9、cyclind1、enos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增加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提高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3补肾法、疏肝法能够改善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形态,促进胞饮突的发育及形成,促使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体同步,最终使子宫内膜于“种植窗”达到最佳容受状态。4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主要针对于分泌期,补肾法、疏肝法于子宫内膜分泌期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优于增殖期。5补肾法在提高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血清中的e2、p含量,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上调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MMP-9、CyclinD1、eNOS的表达,改善子宫内膜组织形态,促进胞饮突的发育及形成,促使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体的同步性方面均优于疏肝法。6疏肝法上调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的表达高于补肾法,故疏肝法增加子宫内膜血供优于补肾法。

王芳[8]2002年在《子宫内膜MMP-9/TIMP-3的表达与胚泡着床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3(TIMP-3)的表达与胚泡着床的关系。方法:1、筛选正常妇女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及不孕妇女、反复IVF-ET治疗失败妇女、习惯性早期流产妇女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收集早孕人工流产妇女及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妇女子宫蜕膜标本,行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病理图像半定量分析以了解MMP-9及TIMP-3在各类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2、使用小鼠控制性超排卵(COH)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黄体酮(P)黄体支持模型,获取着床前小鼠子宫内膜,同样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病理图象半定量分析以了解MMP-9及TIMP-3在各类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MMP-9/TIMP-3在妇女月经周期的各期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内均有表达,在增生期MMP-9/TIMP-3的表达较低,进入分泌期后则明显增强;2、MMP-9在某些不明原因不孕及反复IVF-ET治疗失败妇女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降低,而TIMP-3的表达正常;3、在习惯性早期流产妇女的分泌期子宫内膜中<WP=5>MMP-9的表达增高,而TIMP-3的表达正常;4、早孕期妇女子宫蜕膜中MMP-9/TIMP-3均为极强表达,尤以基质细胞(蜕膜细胞)明显;5、使用米非司酮进行药物流产后的子宫蜕膜中,MMP-9的表达增高而TIMP-3的表达降低;6、动物实验中,使用COH方案、hCG黄体支持方案及P黄体支持方案的小鼠着床前子宫内膜MMP-9表达明显降低而TIMP-3表达明显增高,同时伴有子宫大体及内膜组织学形态的异常。结论:1、MMP-9/TIMP-3在人分泌期子宫内膜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胚泡着床;2、MMP-9在人分泌期子宫内膜表达降低或缺陷可能是某些不明原因不孕症及反复IVF-ET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3、习惯性早期流产妇女子宫内膜分泌期MMP-9表达增高而TIMP-3表达正常所导致的二者平衡失调可能是导致胚泡着床失败及流产的原因之一;4、使MMP-9活性增强而TIMP-3活性降低导致二者严重失衡可能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COH方案及hCG与P黄体支持方案引起的子宫大体及内膜组织学形态改变和MMP-9/TIMP-3表达的异常可能不利于胚泡着床。

邱晓红[9]2006年在《明胶酶及其抑制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谱分析和RT-PCR等方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腹水和病灶组织中分别对明胶酶(MMP-2、MMP-9)及其抑制剂TIMP-1、TIMP-2从基因到蛋白水平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检测,结果说明:EM异位组织中MMP-2,9过度表达,活性增强,TIMP1,2表达降低;MMP-2、9和TIMP-1、2之间的平衡失调在EM的侵袭和转移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比非内异症妇女的子宫内膜具有更强的种植侵袭能力;酶谱法能够检测EM患者血清中明胶酶含量及活性,是诊断EM的有效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应用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治疗自体移植法建立的大鼠EM动物模型,利用光镜、电镜观察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和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治疗前后EM大鼠模型病灶组织中的MMP-2,9及TIMP-1,2的表达水平变化,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MMP酶活性及表达,增强内源性TIMP的表达,具有降低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侵袭、转移、种植能力。初步证实对EM具有治疗作用,而并不影响内分泌功能。该研究为探讨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EM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抗侵袭治疗、抑制MMP活性是EM生物治疗的又一新靶点。

参考文献:

[1].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3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与调控[D]. 李黎.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牦牛胚胎附植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其通路的研究[D]. 巨向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06

[3].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中MMP-9和TIMP-3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D]. 姜广利. 郑州大学. 2009

[4]. 人子宫内膜和绒毛MMP-9/TIMP-1表达的研究[D]. 桂文武. 重庆医科大学. 2003

[5].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MMP-9及其抑制物TIMP-1的表达[D]. 洪丽华. 浙江大学. 2002

[6].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中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D]. 王建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7]. 补肾法、疏肝法对IVF-ET胚胎着床反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机制及其比较[D]. 谷向向.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8]. 子宫内膜MMP-9/TIMP-3的表达与胚泡着床关系的研究[D]. 王芳. 重庆医科大学. 2002

[9]. 明胶酶及其抑制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邱晓红. 吉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3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与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