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分析论文_王伏明,黄细

浏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浏阳 410300

【摘 要】目的:分析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2例腹内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均行螺旋CT检查,分析腹内疝的临床特点以及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术前经CT检查,均显示为小肠梗阻,肠管绞窄3例,腹内疝7例;不同类型腹内疝的典型CT表现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局部肠梗阻、肠管异位、占位、漩涡/缆绳、鸟嘴、肠缺血等。结论:螺旋CT可作为腹内疝的诊断手段,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螺旋CT;腹内疝;诊断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选取了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12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腹内疝的临床特点以及螺旋CT表现,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诊治的12例腹内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有效,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经手术确诊。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8~76岁,平均(44.6±9.5)岁;其中5例既往有腹盆腔手术史,术后时间为2~9年,平均(4.8±1.3)年。入院体检时,患者均存在腹部压痛,部分患者出现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1.2 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禁食6h。选用Sensation 4层螺旋机与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机,从膈上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平扫,其中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1.5ml/kg,注射速率约为3.0ml/s。扫描参数为140Kv,300mA,层厚8mm,床速27.5,螺距1.375:1。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扫描后,插薄处理横断面CT图形的初始数据,层厚为1.25mm,间隔为1.0mm,数据传至EBW4.0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

2 结果

2.1 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对比

12例患者术前经CT检查,均显示为小肠梗阻,肠管绞窄3例,腹内疝7例(包括十二指肠旁疝3例,肠黏连束带内疝2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1例)。患者都进行剖腹手术探查,手术均证实为小肠梗阻,肠管绞窄5例,腹内疝12例(包括十二指肠旁疝4例,肠黏连束带内疝5例,大网膜裂孔疝2例,盲肠周围疝1例)。5例因小肠绞窄、坏死而行部分切除,另7例行单纯性疝松解与裂孔修补术。详见表1。

2.2 CT表现

4例十二指肠旁疝中,左侧3例,右侧1例。左侧十二指肠旁疝的CT表现为:左上腹胃胰之间可见囊状成簇扩张的小肠肠袢,且压迫胃后壁向内前方移位、十二指肠空肠向内移位、横结肠向下移位,疝入肠管在疝孔区域受压变窄,对应肠系膜血管向疝环区域移位并汇集,右中下腹小肠则较为空虚(见图1)。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的CT表现为:疝囊居于十二指肠降段后下方,部分抵达右侧结肠系膜深面,可见局限性肠梗阻、肠管移位、横结肠向下移位、疝入肠管在疝孔区域受压变窄、对应肠系膜血管向疝环区域移位并汇集(见图2)。

肠黏连束带内疝的CT表现为:腹腔局部腹膜变厚黏连,可见异常束带影,局部显示异位扩张小肠袢聚集成团伴,相应系膜结构紊乱,疝入肠管与系膜在束带区域受压变窄,系膜血管向束带处移位并聚集(见图3)。

大网膜裂孔疝的CT表现为:大网膜区域局部扩张的小肠肠管聚集成团,伴对应系膜结构紊乱,疝入肠管与系膜在疝孔区域受压变窄,系膜血管向疝环区域移位、聚集,疝入的肠袢与相邻腹壁紧挨(见图4)。

盲肠周围疝的CT表现为:盲肠区移位扩张的小肠异常聚集成团,对应系膜移位、拉长,盲肠和升结肠受压移位,疝环处肠管呈鸟嘴状狭窄,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见图5)。

2.3 不同类型腹内疝的典型CT表现,见表2。

3 结论

腹内疝是因腹中脏器通过腹腔中的孔道而形成,该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导致患者常出现误诊或漏诊。手术是当前治疗腹内疝的主要手段,术前的正确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多层螺旋CT检查,在腹内疝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我院的12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证实,螺旋CT可作为腹内疝的诊断手段,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园,孙多成,汪新良.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价值探讨[J].江西医药,2014,49(3):270-271.

[2] 陈立忠,陈晓黎,朱飞,等.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540-542.

[3] 阮志兵,焦俊,闵定玉.腹内疝的 CT 诊断(附28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5):754-758.

[4] 高伟明,孙东立.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7):1158-1160.

[5] 李海飞.CT诊断腹腔内疝2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9):226-226.

[6] 杨佳,曾建挺,王继亮,等.腹腔镜技术在腹内疝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30-33.

论文作者:王伏明,黄细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  ;  ;  ;  ;  ;  ;  ;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分析论文_王伏明,黄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