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雷弟

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雷弟

 (广安市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638000)

【摘要】目的:对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3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术前MRI测量肩袖撕裂大小的结果将其分为中小型组与大型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治疗后使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UCLA评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三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中小型患者治疗后得分均明显高于大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确有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对中小型肩袖撕裂疗效更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肩袖损伤;关节镜;单排缝合;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20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前MRI测量肩袖撕裂大小的结果将其分为中小型组与大型组,各18例。中小型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1.2±6.7)岁;右侧损伤14例,左侧损伤4例。大型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2.4±6.4)岁;右侧损伤15例,左侧损伤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后使其呈半坐卧位,将躯干抬高约60°,术前于患者体表标记肩峰、喙突以及肩胛冈等重要的体表标识,术中应给与控制性降压,进行探查前向肩关节腔内注射40~60ml的等渗生理盐水,然后通过后入路将关节镜置入并进行探查,按照手术需要分别作前外侧、正中外侧以及后外侧入路。对肱二头肌长头腱、关节软骨以及盂唇止点处的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对于肩关节囊粘连挛缩的患者给予关节囊松解,随后转至肩胛下入路对异常增生以及影响操作视野的滑膜组织进行彻底地清除,使用关节镜对肩袖止点进行探查,并将破裂口处处理干净,使肩袖止点处骨面完全暴露,对其进行新鲜化处理直到有血性液体渗出。对于合并有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磨钻进行肩峰成形术,使肩峰下间隙增加,以避免术后肩峰再次撞击。中小型撕裂患者可以使用1~3根缝合锚进行缝合修复,而大型撕裂由于其通常累及两个以上的肌腱撕裂,可以首先于撕裂肩袖的中间使用缝合锚将其固定,使较大的肩袖撕裂转变成较小的,再使用单排锚定的固定方式对其进行固定。使术中缝合锚固定方向与肩袖平面构成一45°角,这能够起到防止术后早期锚定脱落的作用[2]。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治疗后使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UCLA评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3]。分数越高,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两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SES评分较手术前有显著提高,术后中小型组平均得分(96.8±12.4)分,较手术前平均得分(73.2±16.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大型组患者平均得分(90.2±10.8)分,较手术前得分(69.7±13.6)分显著提高(P<0.05);并且中小型组患者治疗后得分明显高于大型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中小型组患者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1.2±10.8)分,显著高于手术前得分(72.9±9.8)分(P<0.05),大型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得分(85.1±10.7)分,显著高于手术前得分(64.8±9.2)(P<0.05);并且中小型组治疗后得分较大型组明显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UCL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中小型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得分(33.1±8.9)分,显著高于手术前得分(17.96.4)分(P<0.05);大型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得分(29.4±5.7)分,显著高于手术前(12.2±4.1)分(P<0.05),中小型组患者治疗后得分明显高于大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肩袖损伤在体力劳动者以及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且大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或是近期存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夜痛及肩关节运动痛。随着医疗技术以及器械的不断发展改进,使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越发成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对于确由肩袖损伤引起的疼痛且经长时间保守治疗依旧无效的患者,可以使用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3]。相关研究表明关节镜技术对于此类疾病有确切疗效,且患者创伤小、恢复快[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小型肩袖撕裂患者可以采取单排固定,不但可以使手术时间及费用降低,还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UCLA评分均显著提高。对于大型肩袖撕裂患者使用单排固定效果并不尽人意,可以选择双排固定的方式或是缝线桥技术。

【参考文献】

[1] Adrian M.Oughty M,Gerard O’Connor.Bilateral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J].N Engl J Med,2012,367(8):e12.

[2]朱雪坤,徐斌,徐洪港,等.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不同程度肩袖损伤的效果评估[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7):1309-1313.

[3]王磊.关节镜下单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损伤的对比[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1):24-27.

论文作者:王雷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7

标签:;  ;  ;  ;  ;  ;  ;  ;  

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雷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