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人才培养战略方案的理性思考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跨世纪人才培养战略方案的理性思考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跨世纪人才培养战略工程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跨世纪论文,理性论文,战略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巨大的跨世纪工程。为建设跨世纪工程,需要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能担当历史重任的跨世纪新型干部队伍和成千上万的专门人才队伍。我们要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人才工作途径,提高解决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问题的本领,无疑有必要研究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

1、关键在人,深刻领会人才的重要性

事业需要人才去开创,人才更需要事业来磨炼。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肯定人才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作出了“关键在人”的科学论断,并反复阐明事业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他站在关心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观察和思考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特别要求全党“考虑人的角度要深化”,要大胆解放思想,真正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识人用人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这是总设计师深谋远虑之最大的事。

邓小平同志高度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从多方面来阐明人才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的。(1)人才开发与四化建设的关系。建设四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心。早在1977年,他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他又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人才。”(《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第193页)他反复强调: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建设“四化”需要干部“四化”,干部“四化”是建设“四化”的保证。(2)人才与改革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才问题。人才是关系改革全局,保证改革实施,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他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认为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教育改革就是为了创造“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而人才的涌出又必将加快改革的步伐和进程。(3)人才与科技的关系。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发展科技的主力军。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强调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准确地指出了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4)人才与政治路线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把人才问题提到组织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能否解决好人才问题。”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更深刻地阐述了“关键在人”的思想,强调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的论断。并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培养人才,选好班子”,“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组织路线主要是人才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选拔接班人。如果组织路线、人才问题、接班人问题不解决,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拓人才涌出之路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中国知识人才,在培养、使用人才方面,处处表现出“求贤若渴,惜才如宝”的显著特点。

为了让人才脱颖而出,合理使用宝贵的人才资源,邓小平同志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力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在全面改革与尊重人才的关系上,把后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精髓。他强调要尊重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知识价值,破除障碍人才脱颖而出的陈腐观念,并要求在使用人才中,把能否充分信任,适才适用,支持工作,改善条件,提高待遇,排忧解难,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作为贯穿于各项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力主大幅度地改善和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实行破格晋级,予以重奖。“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些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其言其情,感人至深。(2)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明确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技术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它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又说:“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长”。“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他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就要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他反复强调,要在“干”中识人,在“用”中选人。在这里,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了“人无完人”、“用人不疑”、“唯才是举”等科学的人才思想。(3)选贤任能,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用人机制。“广开进贤之路”,做到人尽其才。邓小平同志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用人问题上明显存在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片面求稳等错误倾向时指出:“要开出一条路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他严肃地批评道:“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弯,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6页)切实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用人机制。(4)要特别注意选拔使用中青年人才。在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最主要是选拔人才,选好接班人。邓小平同志提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他精辟地论述了“台阶”与“破格”的关系。他反复强调,要把优秀青年选拔到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上,这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经常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选更年轻的同志,帮助培养。”主张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在实践中切实负起责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在指出人才浪费现象时,主要是指“中青年知识分子很难起作用”,因而他大力倡导选拔使用中青年知识人才。“这些年轻人选拔上来以后,可以干得久一些。他们现在经验不够,过两年经验就够了;现在不称职,过两年就可能称职了。他们脑筋比较活。”并认为选拔青年人才是老同志“一个重要责任”。而且还要求从制度上来予以保证,“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5)要在动态中选拔,使用人才。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管理的弊端,使人才造成了“很大的窝工浪费”。人才紧缺与浪费并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邓小平同志不断呼吁全党要纠正和解决这些现象和问题。并早就指出:“人才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制度。”要研究“怎样打破军区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使用起来,并且使用得当”的问题。他认为只有打破计划体制下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才能使这盘水活起来,同时明确肯定:“招聘也是个办法。”实际上是提出了人才双向选择的思路。

3、更新用人观念,坚持德才标准

邓小平同志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制高点上,从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时代本质出发,在人才质量标准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1)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贯坚持以育人为本,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指导方针和目标,并高屋建瓴地给予了科学的阐释。他认为,“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全新的事业必然产生全新的人才,而全新人才的合格标志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比之“又红又专”,“四有”在对人的素质在量的要求上更全面,更具体;在质的要求上,更加真实可信,易于把握,可以有效地避免形式主义。他指出:“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并强调“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5、110页)“四有”方针的确立,把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科学地落实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深刻地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2)在人才素质和群体结构方面,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四化”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方针,也是邓小平同志现代人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种种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有关干部“四化”方针这一指导思想。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再次指出,“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班子。”他坚持选贤任能的辩证统一,提出“选贤任能”的用人思想,指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并赋予了这一古代用人思想以全新含义:“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贤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践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这里,概括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相统一的用人标准。在贯彻干部“四化”方针的过程中,他要求正确处理“四化”之间的关系,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辩证统一。“四化”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革命化是前提,是对干部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要求。年轻化是中心。其目的是:选准接班人,实行正常的新老交替,使干部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保持生机和活力,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知识化、专业化是基础。要求干部有多方面知识,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成为内行和专家。(3)以绩选能,寓德才素质于实绩之中。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才标准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邓小平和党中央在用人问题上继续强调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选能人”,不是降格以求,而是突出政绩,以绩选能,寓德才素质于实绩之中。因此,考察和评价一个干部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不仅要看这个干部是否敢干,点子多,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干部所取得的实绩(不是虚绩或假绩),要把德、能、勤、绩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他还反复强调“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这些思想概括了新的人才标准的特色就是:紧紧围绕生产力标准,突出改革开放这一主要动力,并用群众、实践和效益的客观标准来检验人才。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博大精深,他高度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大计,视“后继有人”为民族存亡续绝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他告诫人们机遇难得,人才难得,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立足“三个面向”,决胜未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深信: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毕生躬行于青年人才工程建设,把实现伟业的宏愿寄托于跨世纪的中国青年;他以伟大政治家的眼光,把对人才工作的业绩作为现代领导者成熟的标志尖锐地提出来,告诫各级领导同志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真正学到立足全局,高屋建瓴,掌握现代人才领导方法;他强调“借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智力资源,谋求发展的新路子,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他把人才待遇作为科技人才社会价值的一个尺度,下大气力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对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上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途径,如采用招聘的办法选拔人才,建立经济特区引进人才,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等。这一切都突出了他现代人才观的出发点、核心内容、鲜明特征、集中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刻的启示。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抓紧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这是我党总结改革开放17年来经验教训,着眼21世纪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的用人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力求使这项工作在近期内有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从实施这一重大工程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性措施。

1、多管齐下,大胆选拔拔尖人才。

(1)不拘一格选拔,放手大胆启用。要敢于打破陈旧落后的人才观,不看职称、学历、资历,也不论工人、农民、干部,只要成果和贡献符合条件,一律予以选拔。对那些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本着多理解,少挑刺,多支持,不拆台的原则,放心大胆启用,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各大中型企业要普遍推行总工程师负责制,赋予他们科技开发立项权、科技经费支配权、技术协议商定权、科技人员调配权等多种权力,让他们能够放手干自己的事业。(2)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在政治上,通过会议、办培训班等经常性政治学习形式进行教育,引导拔尖人才自觉加强思想意识修养,牢固树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思想观念。对具备入党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在工作上,优先安排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和各种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对有某一方面业务专业的拔尖人才,凡是上级下达的课题,优先让他们选择、申报;对自拟的课题,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尽量予以安排。在生活上,从住房、农转非、子女上学就业、生活物资供应、医疗保健等方面均优先予以照顾。(3)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倡导竞争,鼓励拔尖人才多出快出成果。一是鼓励拔尖。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拔尖、树优”活动,实行层层树标,级级拔尖。各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评选办法,实行政策公开透明,符合条件的可随时申报,并建立《优秀人才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晋级晋职直接挂钩。对达到目标要求的,由单位按具体政策分别给予奖励,并在评定职称上破格晋升,从而激发他们“冒尖、升格、上档次、创一流”的工作热情。二是实行重奖。对取得不同等级成果的科技、科研人员,按效益大小分等级给予奖励。三是提高待遇。(4)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拔尖人才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群体优势。各部门各单位应具体负责地抓好知识人才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促进拔尖人才的联系与协作,发挥人才群体优势,成立“拔尖人才攻关协会”,组织协调拔尖人才开展信息交流、项目转让、咨询服务等开发性、技术性、服务性活动,为科技、科研成果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牵线搭桥。

2、在深化改革中拓展选拔培养跨世纪干部的新机制。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用人观念。观念变革是用人体制变革的先驱,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就必须自觉做到“三破三立”,即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树立适时用人的观念;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用其所长的观念;破除平衡照顾的观念,树立“无功即是过,平庸就是错,能上也能下”的观念。与此同时,还应树立三种意识,即抓住机遇的意识、风险意识和超常规意识。现代领导者的正确人才观应具体体现在要唱好“人才八部曲”,一是要树立爱才之心,二是要有识才之眼,三是要有求才之诚,四是要精用才之道,五是要通育才之术,六是要有举才之德,七是要有容才之量,八是要有护才之魄。(2)在思维方式上,强化争夺意识,树立真抓实干的精神。选拔培养跨世纪干部是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关系到上述各种战略能否实现的基础和保证。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资本主义西化、分化中国之心不死,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同我们争夺青年,我们一定要树立起强烈的争夺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拔培养跨世纪的干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跨世纪干部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树立真抓实干的精神,养成实干的风气,形成实干的制度,制定思路清晰、目标具体、责任明确的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抓出实效来。(3)突破选拔标准掌握上的片面性,既重政治表现,又重工作实绩。现阶段讲德才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标准,必须以生产力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保证政治合格的前提下,着重看一个干部是否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是否有开拓创新精神,是否能开创所担负工作的新局面,是否在发展生产力上有明显卓著的实绩。只有确立凭实绩选人的新观念,才能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态势。(4)创造科学有序、公开竞争的选拔机制。当前,可以把竞争机制注入选拔青年干部的过程中去,通过公平、平等竞争,鉴别优劣,比较高低,优胜劣汰,紧紧依靠群众,尊重民意,在选拔中实行“四公开”,即公开选拔目标、公开选拔标准、公开选拔程序、公开选拔结果,形成完备、透明的选拔新机制。(5)坚持大胆选拔任用,切实做到知人善任。选拔使用培养跨世纪优秀青年干部,起点要高,目光要远,胆子要大,既要保证在任职年龄上能够跨世纪,更要保证在德才条件上符合党的事业的要求,为此,按照梯次年龄结构的要求,实行“梯次塔式”推进,优中选优,使年轻干部在领导班子中达到应有的比例。一是对选拔出的跨世纪干部大胆使用,委以重用,从实践中辨其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优劣,加强使用的实践性。二是将任职中2—3年后实绩卓著的青年干部进行变位培养,全面提高。三是赋予干部素质新内涵,突出培养的时代性。对于有潜力的跨世纪干部,再次经过公开考选合格后,送学校培养,更新和拓宽知识面,尽量使跨世纪干部成为又红又专、一专多能、总揽全局的“通才”。同时,要坚决反对和纠正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6)多方探索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突破。培养跨世纪领导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科学。全方位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必须制定:一是要在党内形成共识,营造培养中青年干部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以加强党性锻炼为突破口,确保青年干部政治素质合格,加强中青年干部队伍的补充与更新,逐步推行任职资格证制度;三是拓宽实践锻炼的舞台,减少常任职数,增设助理岗位;四是疏通选人渠道,造就大批复合型领导人才;五是建立干部适度淘汰机制,推行干部任期制;六是改进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充分发挥积蓄后秀的功能,实行动态管理;七是建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责任制,有计划地进行跟踪培养,保证各项措施得以落实;八是加强教育和监督,强化干部队伍的纪律性。同时,还应强化组织部门的职责,以及通过建立人才库和人才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发现,举荐优秀人才。

标签:;  ;  ;  ;  ;  ;  

跨世纪人才培养战略方案的理性思考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