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工业大文明建设_科技革命论文

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工业大文明建设_科技革命论文

浅议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大工业文明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工业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在它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世界大工业文明诞生了。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大工业文明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动力革命之后发生的。这次革命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在电磁理论的指导下,电力技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这种开发、应用包括工业动力、民用照明和通讯等几个方面。其主要表现有:①电机的发明和改进。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发电机,使直流发电机达到了实用水平。1889年,俄国的多里沃——多布罗勿斯基发明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使交流发电机达到使用水平。②发电厂的建立和高压输变电技术的发明。随着发电厂“住户式”发电站到中心电站、从直流发电站到交流发电站的发展,以及输变电技术由高压直流输电向高压交流输电的发展,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和高压输电网也发展了,远距离输电问题获得了解决,电被应用于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在继蒸汽时代之后,进入了电力时代。③电器用品的发明。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97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1895年无线电通讯又为马可尼和波波夫实现了。电力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为生产的自动化和通讯的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第二个重要的内容。1876年四冲程煤气内燃机制成,1883年汽油机制成,1897年柴油机制成,二者开始逐渐取代蒸汽机,被广泛地作为大功率的、高速运输工具的发动机,促使了汽车、飞机、轮船、石油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交通运输上的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

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第三个重要内容。19世纪中叶以后,制碱、化学肥料、有机化学药物、天然染料的人工合成以及人造纤维、塑料、炸药等新技术纷纷出现,电被应用于化学工业,为化工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炼钢技术的大发展,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第四个重要内容。从贝塞麦炼钢法到托马斯炼钢法的出现,使包括转炉法、平炉法的近代炼钢技术基本形成。钢铁工业飞速发展,钢铁材料在工业、交通、军事等领域大显身手,人类从纺织时代跨进了钢铁时代。

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①范围广、规模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技术革命不同,它不是局限于少数部门或学科,而是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探索。理论上建立了许多新学科,如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在部门上,除了原有的轻纺工业等部门外,还出现了重化工业部门和其它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在地域的分布上,工业化的浪潮越出了19世纪前半期所局限的各国的首都、交通中心,而更深入地向边陲地区发展,向全国各地辐射。与之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狂澜也从西欧、北美个别地区向更大的范围奔泻,工业化真正呈现出一幅世界图景。

②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类活动的领域大为拓宽

19世纪以前,由于大多数科学学科都还没有成熟到足以为技术过程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知识或指导的程度,同时由于大多数生产活动领域,都用积累有用技术资料的传统方式或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那时科学与技术间的联系是有限的,科学对技术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到19世纪后,情况就不同了。与发端于纺织机的发明,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基本动因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不是直接来源于工场或其它生产实践领域,而是以科学理论为先导,来源于科学实验室。例如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直接促进了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又如人们对物质运动原子、分子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对它们运动规律的掌握,促使了冶金业传统的试试碰碰的冶金经验技术向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转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人类能够巧妙地处理原料,改变它们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合乎需要的性质,甚至可以创造完全新的具有预期的综合性质的合成原料。开拓这些自然界中并没有对应物存在的人造有机聚合物(范围广泛的塑料、合成纤维、包装原料、合成橡胶、轻的绝热物质、防水涂料、高强度粘合剂)而突然成长起来的新工业,是这个高聚合物化学知识的直接的、合理的产物。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此期自然科学不但已经赶上了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而且还逐渐地走到生产的前面,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科学促进了整个工业技术体系的变化,大大拓宽了人类活动的领域,这是第一次技术革命所无法比拟的。

③第二次科技革命加速了各个国家和世界生产方式的迅速变革,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比第一次技术革命要深远得多,宏大得多。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一个国家来讲,可以是几十年,也可以是几百年,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仍然保持一种基本不变的社会生产方式。一般说来,生产方式变革的迅速与否,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与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果生产方式的变革缓慢,那么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特征往往就被淡化了或表现不出来。因此,生产方式的迅速变革或生产方式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中基本完成并巩固下来,是社会大变革、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的欧洲为什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摇蓝?现代美国又为什么会成为“工业革命新阶段”的主要标志?究其主要原因,可以说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它们生产方式的迅速变革,为它们奠定了大工业文明建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使他们走在了世界各国发展的前列。

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与世界大工业文明的建立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前,真正实现了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转变的,可以说世界上只有英国一个国家。英国是当时的“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了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一半。以后,英国所占的比重虽然由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50年仍然占到39%。1870年,英国的煤、铁、棉纺织品的产量都占全世界一半左右。19世纪60年代以前,法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其工业生产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在法国,尽管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制度也最终确立,但在法国的工业生产中,轻工业、特别是那些生产精美服饰品和高级奢侈品的轻工业部门,在工业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例如:在60年代末期,服饰和奢侈品的年生产总值为15亿法郎,而全部采矿和金属加工业却只有5.65亿法郎。且在法国的工业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手工工场还占相当大的数量。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期,法国每一手工工场平均只有1.7个工人。[①a]德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还属尚未实现统一的国家。因此,尽管它在19世纪30年代曾开始过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其先进地区的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但它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虽然德国在某些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了法国,但它与当时的工业强国英国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前的1860年,生铁生产只有84万吨,钢的生产刚刚开始,仅有12,000吨。1860年,美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业产品,工业制品在输出总额中只占15.3%,而在输入的总额中,工业品则占一半以上。在全国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16.1%。即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前,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它在同欧洲的关系上“仍然应当看作是欧洲的殖民地。”[②a]俄国和日本的情况更加糟糕。19世纪60年代,俄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几乎没有铁路、银行或大公司。日本自幕府末期开港以来,已陷入严重的半殖民地危机之中。只是明治维新以后,新政府才着手于一个“近代国家”的建设。

以上情况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尽管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手工工场制向近代工厂制的转变,但大工业并未确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除英国以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仍然是农业占优势的国家。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居主导地位,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各国、世界物质资料的这种生产方式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和内燃机取代了蒸汽动力和蒸汽机,钢铁的大批量生产已成为现实和各种新兴工业的出现,使得一系列新的世界大工业中心崛起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本国的工业化。

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自然科学的进展十分迅速。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的重工业就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工业生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到90年代,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电气等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也都超过其它国家占居世界首位。到1913年时就更突出了,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已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以上(38%),相当于当时英、法、德、日四国工业生产量的总和。此外,20世纪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和石油业,且发展非常迅猛:1900年,美国有汽车4,000辆,1914年猛增为568,781辆,石油则从1900年的6,362万桶(每桶42加仓),增加到1910年的20,960万桶。在重工业的比重逐步增加的同时,轻工业的比重不断缩减。从1899到1919年,美国人口增长约40%,而制造业的数目增长32%;投资增加250%以上,拿工资的人平均增加近100%,生产价值则增加222%。[①b]对此,列宁曾这样说过:“美国在发展人类联合劳动的生产力方面,在应用机器和一切最新技术奇迹方面,都在自由和文明的国家中间占第一位。”这就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美国工业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已成为美国国民财富的最主要来源,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和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是一个科技发展迅速、科技成果累累的国家。例如平炉炼钢(1861年)、交流发电机(1873年)、四冲程发动机(1877年)、电车(1879年)、汽油机(1883年)、汽油发动机汽车(1886年)、柴油机(1897年)……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德国也比较迅速。因此,20世纪初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也实现了。德国全境普遍发展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并且是跳跃性的发展,大大超过了英、法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材、煤矿、铁路及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在1870—1900年间都急剧增长。尤其是1890—1900年间,德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6.1%,达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国的工人及其家属已达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1895—1913年,在全国工人总数中重工业部门工人的比重由35.1%提高到54.5%。到一次大战前夕,德国已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强国。

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在法国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工业生产中重工业生产部门发展较快,钢铁生产增长最为显著。此外,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制铝工业、机器和电机制造业、人造丝生产,也都取得很大成就。尽管整个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但纺织业在法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已逐渐被冶金业所代替。

俄国:尽管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大,但工业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19世纪90年代,俄国的工业企业数目增加18.3%,工人人数增加66.6%,工业生产总值差了1倍。其中,重工业的增长尤其迅速。煤产量几乎增加了2倍,铁矿产量增长2.4倍,生铁生产增长约2倍,钢产量几乎增长了5倍,石油产量增长了1倍多,并形成了煤炭、冶金、石油等巨大的生产中心。

日本: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日本重工业部门实现了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机器制造业方面,开始了自己国产母机的研制和生产。在能源及动力工业方面,除蒸汽动力普遍使用外,电力工业也开始建立和发展了。尤其钢铁工业,尽管是初兴,但已开始扭转局面。在造船工业方面,它已能生产万吨级的轮船和军舰,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然,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达到高度成熟的地步,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在一次大战前夕,日本已经成为轻重工业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获得相当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了。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了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个变化在工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钢、生铁和煤的生产数字上反映得很清楚。例如:1870—1913年,世界钢铁产量增加了146倍,世界的工业产量在1870—1900年中增长了2.2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部门。

此外,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充分表现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格局和内容的变化中。恩格斯在谈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市场的不发达情况时曾指出:“这个世界市场当时还是由一些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①c]这种局面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改变。从19世纪70年代起,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英国的技术成就和经验,加快了本国工业化的步伐。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又超过英国,居世界工业生产第二位,美、德在世界市场上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在欧洲市场上,德国的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方面的产品,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迫使英国步步退却。美国市场,过去一向为英国机器和纺织品的重要市场,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实现,90年代以后,美国成为机器输出国。英国不仅失去了美国这个广大的市场,而且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市场上还遇到了美国这个日益强劲的竞争。从1870—1913年,美国对外贸易增加了1.6倍,德国和日本分别增加了1.8倍,而英国只增加了89%。这一方面反映了英国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弱,另方面又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一个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变化了,代之而起的是欧美一系列工业化国家。此外,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内容出现了更新,以工业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形成。例如20世纪初德国输出的商品就以制成品为主。1912年,德国的机器输出量已和老牌机器出口国英国不相上下。到一次大战前夕,德国全部工业产品的1/5到1/4都是在国外市场销售的。美国也是一样。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原料奇缺。1870年,美国的铜、铅、锌分别缺少1.4万吨、1.7吨和1万吨左右。到1890年则分别上升为12.9万吨、15.7万吨和6.3万吨,到1910年更增为54万吨、39.3万吨和26.9万吨。[②c]工业原料在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了。

从上述各国经济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大工业已经奠定了自己在各国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结构中的坚实基础,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至此,各国经济结构、世界经济结构从农业到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重大转变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世界大工业文明建立了。

三、世界大工业文明的建立奠定了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社会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⒈大工业文明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大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以后,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才得以建立的。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新型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式。在这种文明形式中,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以代替体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迅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发展。从1870——1990年,世界工业产量成倍地增长,农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世界铁路网的长度从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多万公里。在此基础上,商业和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1850年欧洲的商船净吨位只有186,000吨,1910年增加到了19,045,000吨。世界贸易——欧洲在其中占有主要数量——的价值从1840年的28亿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200亿美元,到1910年,这个数字已倍增为400亿美元。[①d]在世界财富增加的同时,世界人口也增多了,各国的城市急剧膨胀,人民的收入不断的提高。

世界人口估计(以百万计)[②d]

1650年 1750年 1850年1900年

欧洲 100 140 266 401

美国和加拿大 11 26 81

拉丁美洲12

11 33 63

大洋洲

22

2

6

非洲

100

95 95 120

亚洲

330 479 749 937

共计

545 728 1,117 1,608

城市的大发展:1850年,欧洲有10万多人口的大城市仅45个,1900年发展为143个。其中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伦敦450万、巴黎270万、柏林189万、维也纳167.5万、莫斯科98.9万。[①e]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很快,从1850—1900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将近增长了一倍。[②e]

以上情况表明,以科学技术作为其发展根本动因的大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财富,它使世界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③e]当然,大工业文明的建立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负作用,限于篇幅,本文暂且不论。

⒉大工业文明的建立消灭了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使科学技术和人类活动都突破了狭隘的地域范围而成为世界性的,这就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

在工业文明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并且使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从而把各国的社会生产吸引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使得各国的生产部门越来越依赖于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此外,大工业文明又有不断向外扩张的特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④e]于是,以农本经济为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商品的大炮摧毁了,它们被卷入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行列,并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英国的殖民地埃及,1904年230万公顷耕地中,就有60万公顷用来种植棉花。棉花成为埃及补偿进口价值和偿还国家债务的主要手段。在印度,印度农产品的输出始终占其总输出的绝大部分。1913——1914年,印度粮食出口竟占其全部出口总值的20%以上。在法国的殖民地突尼斯,橄榄油和葡萄酒(特别是前者)是其出口的大宗。在刚果,1900年,天然橡胶和象牙竟占了刚果出口总值的95%。除此外,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成为宗主国最好的投资场所。在英国大量的资本输出中,占第一位的是英国的殖民地领土。美国国外的投资除在欧洲的6.92亿美元和在远东的2.46亿美元以外,大部分都在拉丁美洲。如在加拿大投资8.672亿美元,在墨西哥投资8.54亿美元,在古巴投资2亿美元,在加勒比其它各岛投资1.36亿美元,在中美洲投资9300亿美元,在较为稳定的南美诸国投资3.6亿美元。[⑤e]即金融资本的密网布满了世界各国,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一个囊括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在内的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了。在这个体系中,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国,是世界的城市。亚、非、拉丁美洲广大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则是农业和原料的生产和出口国,是世界的农村,它们遭受着资本主义列强的盘剥和奴役。不容置疑,这种以金融资本为网络的世界体系是与大工业文明的建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它们的结合充满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和奴役,但在客观上,它消灭了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整个世界联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传播弘扬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场所。

⒊大工业文明的建立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过渡

大工业文明的建立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变革,而且还意味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①f]大工业文明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集中巨额资金,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垄断产生了。垄断作为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社会化。列宁指出:“拥有亿万巨资的大银行企业,也能用从前远不能相比的方法,来推动技术的进步”,“竞争变为垄断,结果,生产的社会化有了巨大的进行,特别是技术发明和改良的过程,也社会化了。”[②f]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同时,占有也愈来愈成为极少数人的垄断私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了,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对立,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化。对此,列宁曾这样说过:“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③f]这种过渡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④f]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注释:

①a樊亢等著:《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第129页。

②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95页注。

①b阿瑟·林克等著:《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②b《列宁选集》,第3卷,第586—587页。

①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3页。

②c奥斯卡等著:《美国人民的财富》(Dscar and Mary F·Handlin,The Wealth of the American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 Affluence),麦克劳—希尔书籍公司1975年版,第148页。

①dC·E·布莱克等著,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翻译组译:《二十世纪欧洲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②d斯塔夫里亚诺斯:《1500年以来的世界:全球史》(L.S.Stavrlanos,The World Since 1500-A Global History),普仑蒂斯—霍尔公司1971年版,第226页。

①e彼得·伯克:《新剑桥近代史》(Peter Burke,The New CambridgeModen History),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卷,第110页。

②e斯塔夫里亚诺斯:《1500年以来的世界:全球史》(L.S.StarrLanos,The World Since 1500-A Global History),普仑蒂斯—霍尔公司1971年版,第230页。

③e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④e《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

⑤e[美]阿瑟·林克等著:《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第43—44页。

①f《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487页。

②f《列宁选集》,第2卷,第766页。

③f《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808页。

④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8页。

标签:;  ;  ;  ;  ;  ;  ;  ;  ;  ;  

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工业大文明建设_科技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