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_教育论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_教育论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二谈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向世界论文,理论论文,未来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初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教育刚刚走上正轨。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分析了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强烈地意识到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状况,在1983年国庆节为景山学校题词时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确定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长期思索的正确判断。邓小平同志在青年时代,受“工业救国”影响赴法勤工俭学,很快转向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走上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邓小平同志作为10亿人口大国的领袖到欧美和日本考察工业企业和科技水平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了解现代化了。他真实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多次讲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他认为,不止是二十几年的差距,有些方面是50年的差距。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论述非常丰富,但是,他从来没有就教育论教育,总是先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着手,谈经济和科技,然后重点谈人才和教育。显然,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频繁出访后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并不只是对景山学校教学工作的鼓励和指示,而是把教育看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紧密相联的要素,使教育事业成为整个现代化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核心是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对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态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多次强调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借鉴国外教育成功经验和引进国外智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前进。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全党全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我国在开放环境中进行现代化建设,决不能在封闭环境中培养和使用人才,教育系统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同时,培养出数以千万计能够立足本国实际、参与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作用。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周期比经济运行周期和科技进步周期都要长,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是很容易纠正过来的,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邓小平同志高度地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充分地估计了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为我国80年代以来的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个面向”已经发表15年了,它的理论之树常青,不仅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历次重大决定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成为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三个面向”必将指引着我们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入21世纪。

标签:;  ;  ;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