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科学生活与多项选择题--1998年高考史多选试题评介_中国历史论文

强调科学生活与多项选择题--1998年高考史多选试题评介_中国历史论文

强调科学性 命好选择题——199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评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科学性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中,选择题共有44个,占81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4个,占51分;多项选择题10个,占30分。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选择题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地位之重要。

1998年的选择题复盖面广,分布合理,形式多样,难易交错,其中不乏质量很高的好题。这些都值得充分肯定。

客观地说,由于选择题数量多,命题工作量很大。既要考虑分布、类型和表述,又要考虑难度、信度、区分度,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因此,在一套试卷上的几十个选择题中,偶尔出一点差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一套试卷中,有若干选择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差错率过大,这就需要认真对待了。遗憾的是,笔者对199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一个突出印象便是差错率较大,或者说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少。下试列举几例:

第1题题干中,使用了“半坡人”与“河姆渡人”两个概念,与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提法相同。行文至此,笔者想介绍一段学术经历。1989年,笔者执笔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内地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时,从便于学生掌握的考虑出发,在参考了《中原远古文化》等书的提法后,在《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一节中,使用了“半坡人”、“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三个概念,并用作小标题。教材送审时,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的专家学者指出,按考古学界对“人”的理解,不应使用“半坡人”、“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三个概念,而应使用“半坡氏族的居民”、“河姆渡氏族的居民”、“大汶口氏族的居民”。我们接受了这一意见。基于同样的考虑,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中,使用的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广东编写的沿海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使用的是“半坡氏族的先民们”、“半坡氏族的人们”、“河姆渡氏族的人们”等概念,均未用“半坡人”、“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三个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是对新中国考古成就的一个全面总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该书在“旧石器时代”一章中,反复使用了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山顶洞人、资阳人等概念,而在“新石器时代”一章中,再未使用“××人”的概念,而是使用“××文化居民”、“居民”等概念。以上事实表明,试题中最好不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两个概念。

第2题问及“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规定“要求革新图强”(B)为正确答案,视“主张抵抗秦军”(C)为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选项。这就产生两个问题:第一,B、C两项实际为包容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图强”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秦军”。因此,B符合题意要求,C也符合题意要求。第二,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在是否抵抗秦军这个重大问题上,屈原与楚国权贵和楚王确实有根本分歧,主张抵抗秦军的确是屈原遭流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研究战国史的权威杨宽先生在《战国史》(1998年修订本)第613页写道:“他(此指屈原)主张通过制定新法令来改革楚国的政治,联合齐国抵抗秦国。……结果他遭到子兰(楚怀王幼子)、郑袖(楚怀王宠姬)和上官大夫等贵族的迫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免除了他的官职,并把他流放。”很明显,主张变法和主张抵抗秦军都是屈原遭迫害、被流放的主要原因,故此题将“主张抵抗秦军”作为错误选项而加以排除,就值得商榷了。

第9题问《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参考答案”认定正确答案为“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26页写道:“迫于当时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看来,此题是针对教材的这一提法而设计的。笔者推想命题者大概认为,把《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归结于“迫于当时形势”过于肤浅,而“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才是根本原因。命题者用心良苦。但此题问题不少。第一,“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应包括“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和“未能推翻清朝政权”在内,故B、C、D三项又是包容关系,而非对立排斥关系。第二,要研究《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既要从当时的社会条件中去找,又要从太平天国本身去找。“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是外因,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它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实行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这是内因。二者都应是根本原因。质言之,本题的A、D两项都符合题目要求,这实际是一个多项选择题,不应归入单项选择题中。

第11题,实质问题是命题者把“戊戌变法的突出历史功绩”归结到“促进思想启蒙”这一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评价偏低了,且不全面。虽然题干中在“历史功绩”之前加有“突出”二字,也不能掩盖这一局限。我们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来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67页指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83页写道:“变法诏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应该说这种评价是较为公允和全面的。如果照本题那样,讲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或“突出的历史功绩”,把“挽救民族危亡”、“推动政治改革”、“发展社会经济”都加以排除,显然会形成误导。

第12题认为,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正确的。看来,此题也是针对现行中学教材命制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68~69页写道:“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是‘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觉。‘灭洋’虽然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教材编者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1998年高考历史第12题的命制者认为,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正确的。真可谓针锋相对!那么,到底那种观点更正确一些呢?毛泽东早就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19世纪最后几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个矛盾显现得十分充分。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一口号中的“扶清”部分,的确未能反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而“灭洋”部分不仅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而且反映了最主要的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因此,说“扶清灭洋”口号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对的,而说它未反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却让人费解。笔者认为,选项D和选项A、B、C一样,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本题无正确答案。

第28题题干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参考答案”给出的正确选项为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排队了A、B、D三个选项。B、D可以不论,但“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是否应该排除就值得研究了。笔者认为,A是C的前提,C是A的延伸,正确选项应是AC的整合。因此,A、C两项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或者说只有既依据A,又依据C,才能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的结论。因此,第28题更宜作多选题。

第34题考查“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参考答案”规定的正确选项为“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而把“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视为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选项。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首先,从逻辑关系看,“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与“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相辅相成,是一个目的的两个方面。如果一定要问那一方面是“根本”的话,显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更根本一些。从某种意义来讲,“遏制共产主义”是手段,“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目的。其次,我们知道“欧洲复兴计划”又叫“马歇尔计划”,它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说中首先提出。在这次演说中,他毫不隐讳地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这里所说的“合理经济”和“自由制度”显然就是资本主义。“欧洲复兴计划”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昭然若揭。最后,高中旧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128~129页写道:“美国还采取多种办法,竭力‘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但不诉诸战争,这被称为‘冷战’政策。……实施‘遏制’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是推行‘马歇尔计划’。当时遭受过战争蹂躏的欧洲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社会动荡不稳。美国政府领导人感到实现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是美国的利益所在。为了帮助欧洲从战后的废墟中站立起来,阻止激进的社会变革,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准备帮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提出‘欧洲复兴计划’,这就是所谓‘马歇尔计划’”。教材清楚说明,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和“遏制共产主义”都是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如果说上引教材对“欧洲复兴计划”的剖析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对美国通过此计划控制欧洲的野心揭露不够(新教材对此作了补充),但教材对该计划的目的的分析并无不当。因此,笔者认为A、B两项都符命题目要求,第34题实际上也不是单项选择题。

第43题为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规定A、C、D三项符合题目要求。当我们将D项与题干连接起来,于是便形成这样一个判断: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看,热月政变和政变后的变化说明,激进派及其措施“从舞台上消失了”。因C项已认定“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推行的革命政策,表现了激进派采取的激进措施。”可知,D项中的“激进派”指雅各宾派,“措施”应指雅各宾派的措施。热月政变及其以后的变化说明,雅各宾派“从舞台上消失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雅各宾派的措施也“从舞台上消失了”吗?历史事实是,一些措施是“从舞台上消失了”,一些措施、甚至是主要措施并未“从舞台上消失”。我们知道,雅各宾派专政的核心措施是颁布上地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农民,以解决土地问题。这一核心措施在热月政变后,并未随雅各宾派从舞台上消失而消失。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在讲拿破仑帝国时还明确指出:“它为了取悦农民,保证他们在革命期间取得的小块土地。”此即证明,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后,其措施并未完全“从舞台上消失”。以上分析说明,D项的表述推敲不够,引用革命导师的话有些牵强。

以上是笔者对1998年高考历史部分选择题的不足的一些看法。成文之前,与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交换过意见,他们基本同意笔者的看法。其中有些看法,实际是采纳他们的意思整理而成。这些看法不一定都对。但至少有一些是言之有理,站得住脚的。

不可讳言,199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部分题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都可以归结到对试题的科学性注意不够这一点上。产生这个毛病的原因,除本文开头已说过的命题工作量大、时间有限这一客观原因外,从命题者的角度看,恐怕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注意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设计选项时,尽可能缩小正确选项与非正确选项之间的差距,以增大干挠系数和迷惑性,但推敲不充分,“是”与“非”的界限把握不准,于是便出现单项选择题答案不具有唯一性等缺陷。第二,针对现行中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命题,但对“问题”抓得不准,或对教材的合理性考虑得不够,“矫枉过正”,产生了新的片面性。上文所举,“扶清灭洋”是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根本原因,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等题,都属此种情况。第三,“试答”环节存在问题。我们当然不知道高考试题命制出来后,命题组是如何安排“试答”的。但从1998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诸多问题推测,今年历史试题“试答”这一环节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命题者自己去“试答”自己出的题目,不易发现问题。命题者与试答者应该分开,当试答者按自己的思路而不是按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试题,试题存在的毛病往往较易暴露。根据试答的情况修正试题,可以提高命题质量。

在高考历史命题过程中,追求变化,追求新意。这是时代的需要,但变化和新意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科学性是试题的生命线。笔者真诚希望,在今后的高考历史试题命制过程中,更加重视试题的科学性,命出质量更高的历史试题来。

标签:;  ;  ;  ;  ;  

强调科学生活与多项选择题--1998年高考史多选试题评介_中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