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桶理论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分析_审计软件论文

基于水桶理论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桶论文,信息系统论文,绩效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系统绩效审计中应用“水桶理论”的两个层次

“水桶理论”即“短板效应”,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其核心内容为,将几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扎成一个水桶,最大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其内涵是:在组成事物的诸因素中,最为薄弱的因素就是瓶颈因素,而事物的发展最终受到该因素的限制,因此,要十分注意这个最为薄弱的瓶颈因素。“水桶理论”往往用于研究某一经济肌体的管理效益和效应。将“水桶理论”运用于审计实务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对于审计主体(审计团队)来说,应善于发现自身团队的短板,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使得审计团队自身能够“容纳”更多的审计发现,实现自身的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审计客体(审计对象)来说,审计主体应能够发现审计对象的“水桶”短板,寻找审计对象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最薄弱环节,并就该环节提出恰当的审计建议,使得审计对象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企业运营。一个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应该善于在审计实践中运用“水桶理论”,不仅要发现自己水桶上的短木板、朽木板或各种漏洞,改变短木板、撤换朽木板,堵住水桶上大大小小的漏洞,杜绝跑冒滴漏,还应找出审计对象的短木板、朽木板和漏洞,及时改造,在挖掘企业潜力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系统绩效审计途径分析

1、信息系统绩效与“水桶”特性的关联性分析。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关注组织信息化目标的建立,通过分析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信息系统绩效指标来评价组织的信息系统运行是否有效。进行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就是要解决企业可能存在的如下问题:是否使用适当的IT资源作为业务活动的投入,是否以合适的价格获取盯资源,是否在效率低下的业务活动中浪费IT资源,是否通过有效使用适当的IT资源来达到最适宜的效果?信息系统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运行,是否服务于正当的事?从“水桶理论”的角度分析信息系统绩效问题,主要考察信息系统在为企业运营服务时是否发挥了最充分的作用,要求用适当的思路和指标对信息系统的绩效进行审计。企业审计人员可以将信息系统看做是一个“水桶”进行审计,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手段以及审计程序考察“水桶”承载的水量——水桶能容纳的水越多,说明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越大;反之,就越小。那么,审计人员如何考察“水桶”的容量呢?对于一个传统的木制水桶来说,它由一些长短侧板和底板攥箍而成。它的盛水能力,除了要看最短侧板的长度外,还要看侧板和底板的完整性和结实度以及板板之间的紧密度。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传统的木制水桶。企业最高领导层对信息系统的态度可以看做是“水桶的底板”,它是水桶产生作用的效力来源。最高领导层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期望和关注程度可以说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终极支撑:如果没有一个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则罔谈其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果企业领导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文化,那么,信息系统对于企业运营的支撑作用也就比较扎实。在有了良好的企业信息化文化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当把精力放在“水桶的侧板”上。这些侧板代表着一系列有关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在信息系统绩效与“水桶”的特性之间建立这样的关联性,能够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时拥有更清晰的思路。

2、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分析。寻找合适的评价指标可能要花费一番工夫。在这之前,可以衡量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如果花少量价钱购买性能较次的软件,假设是80万元,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一方面,可能在它的运行过程中,多多少少会使得企业的员工产生逆反心理,觉得这个软件落后,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该软件性能稍次但是容易操作,使用起来没有明显的知识壁垒,这会使员工满足于现状,不去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软件,从而影响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然而,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可能不需要更好的软件来运行,这样一种性能稍次的软件刚好满足企业日常运作的需要,购买更好的软件有可能是一种浪费,因为员工未必有这样的能力去使用它。其二是如果花大量价钱购买性能很好的软件,假设是150万元,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好的软件带来高效运作的同时,对企业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好的软件,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具有相应的操作能力,也许可以促进员工去学习,以越过知识壁垒,但或许学习的速度赶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同样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机器用起来很不方便”的结果。而且,有的企业也许根本用不上这样一个高尖端的“武器”,花了大价钱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说,信息系统绩效评价高,未必得出“企业信息系统质量好”的结论,企业信息系统质量非常高,也未必得出“信息系统绩效高”的结论。但是,也未必就是相反的结论。80万元的支出可能和150万元的支出带来的直接财务收益差不多,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也并不能确定哪一种具有远期收益,因为都有可能影响员工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运作等。所以审计人员在使用各种指标体系来审计信息系统绩效时,应从更综合的层面去考量。

3、水桶结构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指标分析。根据用户满意度观点、IT收益观点、系统质量观点、IT应用观点,国内外学者提出如下信息系统评价指标:用户满意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用户满意度、个人影响、组织影响等),IT收益(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支持收益),系统质量(信息系统设计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整合程度、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管理质量、系统输出信息的质量、信息服务质量和最终的决策支持质量),IT应用(集成性、服务质量、交付、效率、经济性、扩展性、影响、用途、适应性)。其中用户满意度、IT收益和IT应用方面的指标侧重于对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而系统质量指标则侧重于对信息化的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评价,都可以将其归结到IT平衡计分卡当中(许皓等,2006):财务绩效指标(IT基础建设、IT生存发展)、客户绩效指标(IT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内部业务流程绩效(IT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学习与创新绩效(IT员工学习、IT人力资源、IT业务创新)。然而IT平衡计分卡只是提供了构建企业微观层面指标的思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还应该考虑其社会影响、社会责任等外部效应。现代内部审计职能已经从监督层面发展到管理控制甚至治理层面,这种职能的变迁使得内部审计有资格甚至是有责任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所产生的外部社会效应进行审计,这是改善企业信息系统效益的必要途径,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价值的有力依据。因此,笔者在结合IT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外部社会效应指标。形成了如下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1)信息系统财务价值贡献:企业战略目标、投资分析与管理、财务与投资绩效、信息资源使用的比例。(2)信息系统学习与发展:IT队伍的能力与开发、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论的同步性、员工对技术的满意度。(3)信息系统内部流程: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项目绩效、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以及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程度。(4)信息系统外部用户的满意度:客户参与度、客户满意度、业务支持过程。(5)企业外部社会效应:社会责任效应和竞争对手战略效应。以上指标,可以构成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对象的“水桶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高领导者的信息系统期望是水桶的底板,而一级指标是水桶的侧板,该侧板也是对二级指标的整合,通过衡量二级指标的大小来对一级指标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共同作用构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绩效。审计人员在采用适当的评价技术(比如AHP或Fuzzy AHP)之后,对于评价值低的侧板给予重视,有针对性地改进短板指标,查漏补缺,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绩效。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系统这个水桶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所产生的企业价值也就是水桶的容量并非审计人员的最终考察对象,也许采用“净价值”更合适,因为“水桶”本身的成本也应当考虑在内。水桶侧板的构成材料越好,它就越结实,越不容易有漏洞,而侧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桶的成本,意味着企业建立更健全的信息系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审计人员应考察企业在进行这项投资时,是否在其投入与效果之间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另外,水桶的盛水能力还取决于板板之间的无缝对接,各项信息系统指标之间应当相互促进与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图 信息系统绩效指标的水桶结构

标签:;  ;  ;  ;  ;  ;  ;  

基于桶理论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分析_审计软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