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海洋文化发展蓝色文明&第四届(东莞)海洋文化研讨会综述_海洋强国论文

繁荣海洋文化发展蓝色文明&第四届(东莞)海洋文化研讨会综述_海洋强国论文

勃兴海洋文化 发展蓝色文明——第四次(东莞)海洋文化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洋论文,文化论文,东莞论文,第四次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与东莞市政协联合主办的第四次(东莞)海洋文化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8-30日,在东莞市隆重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50余人,除本省和东莞市的代表外,还有来自京、川、甘、桂、琼等省市区的专家学者;提交论文30余篇。研讨会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理论的指导下,在前三次研讨会的基础上,集中对21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展望,中国海洋文化史,海洋文化与海洋科技事业,以及东莞市的海洋文化与港址建设等四个课题,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跟历届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拓宽,展现了海洋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下面择要予以综述。

一、对21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展望

对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前景的研究,许多学者在充分肯定近20年来我国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上已取得的成就后指出,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而兴起的中华海洋文化,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对域外异质文化开放与兼容,以充实自我;努力体现时代脉博,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精神;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勃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动力。

学者们指出,从整体而言,尽管在历史上,中国海洋文化亦有过辉煌业绩,但跟内陆型农耕文化相比较,始终处于附属地位。以往,每当海洋文化趋于活跃,对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构成威胁时,统治阶级就采取抑制海洋文化发展的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洋文化发展不断受挫。这是两千年来内陆型文化与海洋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海洋文化作为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文化,日渐活跃,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东南沿海各省区,采取了一系列勃兴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举措,如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滨城市,兴办海洋博物馆,开办海洋大学等。最近,两岸三地的青岛海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实行联合办学。联合项目主要包括交换学生、教师,科研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台湾海洋大学希望在海运、渔业、水产等方面,能跟大陆同行展开交流和合作。这些都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对新世纪的中国海洋文化作出如下展望:中国海洋文化将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而全面勃兴,逐渐摆脱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上处于附属地位的状态,进而居于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学者对中国海洋文化先进性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领域上,中国海洋文化在决定人们行为,价值取向,精神境界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海洋文化具有视野广阔和开拓创新的特质,中国海洋文化将在国家的体制创新上发挥重要作用,将促进我国的制度文明水平的提高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三)中国海洋文化将在文化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些学者并认为,当今时代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最活跃、最有生气、斑烂多彩的时代。

在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洋文化研究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一)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入WTO、与国际接轨,实质上都是对海洋文化的认同与交往。(二)加强海洋文化研究,也是国家统一的需要。目前海峡两岸的统一,除政治、经济上的障碍外,应该看到还有深层次的文化上的障碍。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台湾文化之根,本来就是炎黄文化,但台湾历史上曾经接受过荷兰、日本海洋文化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台独”尘嚣甚上的一个温床;只有发展中国海洋文化,才能积极抵制留存在台湾的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铲除“台独”思想腐蚀。(三)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将起促进作用。

以上论点,对深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研究事业发展很有意义,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二、关于中国海洋文化史的认识

关于中国海洋文化史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古代一直以农业立国,海洋意识逊于西方,主要表现在国人的海洋观念薄弱,海权意识淡泊,缺乏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思想和措施,特别是明清政府,或是采取海上消极防御的政策,或是实行禁海绝市的封闭政策。海洋意识薄弱导致失去大片海域、陆地,丧权辱国。而欧美诸国,从古至今都有较强甚至很强的海洋意识,视海洋为立国之本。近20年来,我国海洋开发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欧美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海洋强国。所以,我们必须急起直追,经略海洋。

一些学者对我国海洋事业与海洋意识作了纵向考察,并与西方海洋文明发展进行了对比,指出尽管中国靠海,在古代还有发达的航海事业,但是海洋没有影响到我们的主体文化精神。自秦汉以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意识是以农为本,把人们束缚在土地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我国要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增强海洋意识,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有学者呼吁,对海洋文化的历史考察,在宏观上要进一步提升,要认识其基本特征,发扬精华,剔除糟粕;在微观上,对各历史时期各个地方的海洋活动,要开展足够的个案研究和综合分析。

学者们讨论了我国经略海洋的重要策略,包括强化国民海权观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开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健全海洋法规,依法治海,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大力培养海洋人才等。唯此,我们才能面向海洋,向海洋进军,实现复兴富强的民族愿望。

三、关于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事业

21世纪是作为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和海洋利用,正在形成为一门海洋工程的新学科。海岸开发与港口建设,是当今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科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代表们提交的论文中,有不少属于海洋科技开发的课题,为海洋文化研究了拓展了新领域、新范畴,如海底考古、海洋打捞、港口建设,有的学者还对中国主要海洋灾害——风暴潮进行了文化审视。香港学者从考古人类学和植物学的视角,对珠江口一带的树皮布文化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有的学者并论述了在中国创建沉船打捞企业的客观需要及其规划设想。

在这次会议上,还有学者分别对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热带海洋经济的发展策略;海外华侨的作用;以及海洋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取得了如下学术收获:

(一)进一步提高了海洋意识,尤其对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前景的探讨,充分肯定了中国海洋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

(二)海洋文化研究的领域得到了拓宽和深化。本次研讨会上,出现了一系列跟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关于海洋文化与海洋科学技术事业的研究,增强了海洋文化研究的应用价值,同时又联系实际,探讨了发展东莞海洋文化的一些问题。

(三)本次会议在研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学者们不仅认真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成果,还能积极深入地互相切磋,开辟了良好的研讨风气。

在研讨会上,省内外学者还就今后的海洋文化研究形成了共识,认为海洋文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学问,其研究范围涉及许多学术领域;近年来,海洋文化的研究在全国蔚然成风,海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但与海洋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任重道远,需要广大专家学者长期的锲而不舍、不懈进取,以推动海洋文化研究深入发展,产生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效益。

标签:;  

繁荣海洋文化发展蓝色文明&第四届(东莞)海洋文化研讨会综述_海洋强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