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金融危机及对策研究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与欧洲央行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央行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短期效益以及监管缺位下的无节制金融创新,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三个主要原因。综观西方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救市措施,主要有两个手段:降低基准利率,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廉价货币政策,对于摆脱经济体现阶段的经济衰退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饮鸠止渴地做法意味着未来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欧洲央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一度被批评为过于保守:在美国、日本和英国相继采取“零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欧洲央行的利率决策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欧洲央行最终不得不效法美联储的廉价货币政策,在八个月内七次下调基准利率。①在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长期准备之后,欧元区各国在2007年实现了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的艰难转型,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巴塞尔协定Ⅱ。但是作为协定的最初倡议方,美国拒绝将这一协定纳入自己的金融法律体系。在多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并存的情况下,巴塞尔协定Ⅱ防范经济危机的功能大打折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协定Ⅱ成为欧元区企业再融资和政府救市行动的严重障碍,欧洲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本文从欧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入手,探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金融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欧洲央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与应对策略

作为负责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和欧元发行的超国家机构,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主要建构于两个支柱:②其一,控制货币供应量,保持欧元区的物价稳定;其二,根据欧元区工资、汇率、利率结构曲线、实体经济参数、金融政策指标、物价和成本指数,以及行业调查和消费者调查等指标,对欧元区未来的物价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当区内外经济出现波动时,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早在危机爆发之前,欧洲央行在2005年的一份分析报告中就已经指出,信贷和流动性的急遽扩张以及风险低估,可能危及全球金融体系。③2007年8月美国第一波次贷危机冲击欧洲时,欧洲央行立即采取微调措施,投入950亿欧元④作为附加流动性,用以支持欧元区银行业内市场的稳定。虽然美联储在此期间不断下调基准利率,⑤欧洲央行始终能够坚持独立自主:从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基准利率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一直维持在4.0%的水平。在此期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从2007年秋的3.1%上升至2008年6月的4.0%。为了稳定物价,欧洲央行在2008年7月把基准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上调至4.25%。⑥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大批银行信用流失或破产。欧洲经济也遭受严重冲击,欧元区的货币量和信贷增长速度出现下滑,主要成员国都面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急剧增长的危险。为了满足银行再融资的需要,欧洲央行提高了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也从原来的三个月延长到一年。2007年上半年欧洲央行提供的贷款总额为3000亿欧元,下半年增加到5330亿欧元,2008年上半年为5450亿欧元,下半年为9990亿欧元,2009年上半年跃升至14670亿欧元。⑦欧洲央行一度反对运用宽松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试图制定一份与众不同的战略——B计划。但是对比美国和英国的救市计划,欧洲央行最终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与之相左的货币政策。2008年10月8日欧洲央行宣布把基准利率调低25个基点,基准利率宣告失守:11月6日降至3.25%,12月4日降至2.5%,2009年1月15日降至2.0%,3月5日降至1.5%,4月2日降至1.25%,5月7日降至1.00%。⑧欧洲央行虽然没有像美联储、英国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那样,把利率降低到0-0.5%,但已达至历史最低水平。2009年7月欧洲央行宣布购买总额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这一举措被解读为正式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一度试图摆脱美国的廉价货币政策,但是力所不及,最终不得不跟在美国的金融政策后面亦步亦趋。

欧盟经济和金融专员阿尔穆尼亚(Joaquin Almunia)指出,欧盟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应集中在三个方面:清理“有毒证券”、重新融资和对信贷机构进行改革。他认为,欧洲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稳定银行的资金,因此欧盟各国必须为银行提供相应的资金,即使这些资金来自纳税人的口袋。⑨为了推动欧元区信贷市场的复苏,刺激经济发展,欧洲央行为欧元区商业银行的再融资投入了大量货币,但是这些廉价贷款并没有按照预期流入实体企业和私人客户的手中。许多借贷企业由于在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无法按照巴塞尔协定Ⅱ的相关条款,提供足够的信用担保,因此商业银行拒绝将廉价货币发放给这些企业,使欧洲央行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欧元区各国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的金融决策和协调机制。2008年8月初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四国峰会上,法国向德英意三国提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制定一个泛欧的解决方案。作为当时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建议组建一个欧洲共同的救助基金,但是遭到德英两国的拒绝。德英两国表示不愿向一个他们无法控制的基金机构注入本国纳税人的钱。之后德国突然宣布向本国的商业金融机构提供担保,欧洲金融市场一时间陷入混乱。欧盟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利益,纷纷采取自保的金融政策,出资担保本国金融机构的业务。但是单一国家可能提供的资金有限,导致资金分散,无益于全球性的救市行动。

2009年6月18日欧盟布鲁塞尔峰会,27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新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欧盟现有的三个监管委员会——银行、保险和金融证券监管委员会将合并为一,并提升相应权限,但是新的监管委员会无权干涉各国政府财政措施的制定。英国坚持监管协调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在于咨询和协调,无权发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金融指令。德国主张在拯救破产银行时,应继续由本国政府提供资金。欧盟同时责成欧洲央行建立一个欧洲体制风险顾问委员会,对各种金融风险作出预警,就具体的预防措施提出建议。由于各国利益不一致,欧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应对危机的策略。

二、欧美金融监管制度的异同

基于欧洲央行的超国家结构和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背景,欧洲央行和欧元区各国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与其他主要西方经济体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在法律机制与主要任务上的差异

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在组织结构上非常近似,但是在法律地位和主要任务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⑩

(1)欧洲央行是建立在国际法(欧洲共同体盟约)基础之上的独立的货币发行机构,受到各成员国政府、各国监管机构和各国中央银行的监督。美联储的独立程度取决于美国国会,这就意味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必然与美国国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保持一致。关于欧洲央行的独立性问题,《阿姆斯特丹条约》第108条有明确的规定。美联储的独立性在立法上,没有任何明确的界定。

(2)欧洲央行把保持物价稳定(11)作为首要任务,即将欧元区的调和消费物价指数(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HICP)的年平均增长率中期控制在2%以内。这一指标主要根据欧元区各国消费指数的加权平均值计算。美联储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稳定物价和调整长期利率。任务的多样性,导致目标不明确。

(3)欧洲央行理事会在1998年确立了明确的货币政策战略,具体包括三个要素:对于价格水平稳定的量化界定,确定货币量M3(12)的参考值,以及对物价前景的综合判断。(13)一个自成一体的、可信的货币政策战略,对于提高货币银行运作的可预测性、降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欧洲央行,美联储缺乏明确的货币政策战略,所谓的货币政策战略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化色彩。

(4)欧洲央行的运作以国际法为依据,有关基准利率的决策,各成员国政府无权干预或修正。美国国会可以随时通过立法改变美联储的法律基础,并依据相关法律条款,干预美联储的利息决策。

(5)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欧洲央行和美联储虽然都采用最低储备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差异。边际贷款利率(marginal lending rate)是欧洲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调整工具。边际贷款(marginal lending facility)使欧元区的商业银行得以在短期(隔夜)内,以抵押证券和缴纳边际贷款利率的方式从欧洲央行获取必要的资金。这种固定的便利,保证了欧元区商业银行相对稳定的借贷渠道,有助于形成货币市场的利息上限和下限,避免商业隔夜拆借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过大。由于最低储备政策难以得到有效遵守,同时缺少相应的融资便利,美联储对货币市场的调节效率相对较低。

欧洲央行成立只有短短11年,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最新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对自身进行建构与调整;在货币政策手段和货币市场调节方面,可以借鉴美联储的经验和教训。相对于美联储,欧洲央行拥有更多的独立性,任务更为明确,货币政策战略更为清晰,货币政策措施更为灵活,对货币市场的调节也更为有效。

2.欧美在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差异

银行内部监管机制和市场投资监管机制的缺位,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实施廉价货币政策,虽然有助于信贷市场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增长,但是无法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在廉价货币政策的主导下,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中存在着超量货币,而缺乏实质性的资本储备。只有建立严格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才能有效地避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2009年1月在巴黎参加“新世界与新资本主义”专题研讨会时强调,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的缺陷,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被普遍低估,特别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体。他呼吁金融机构建立更加平衡的管理层薪酬制度以及更为有效的内部监管和评估机制,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14)

2007年欧元区各国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巴塞尔协定Ⅱ(Basel Ⅱ)。美国作为最初的倡议发起国,拒绝将这一协定作为约束性机制纳入本国的金融法律框架。事实上,次贷金融产品就是一种严重违反巴塞尔协定Ⅱ评估规范的贷款措施。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成立于1974年,主要致力于提高全球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88年通过的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 Ⅰ)规定国际银行至少拥有8%的“自有资本储备额”(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这个要求最初是为国际间运作的银行设定的,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标准。(15)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金融风险的深入思考。人们认识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的问题,而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彼此交叉、相互作用的结果。鉴于国际金融借贷业务不断变化,巴塞尔委员会着手对巴塞尔协定进行修改。2004年6月G10中央银行行长和有关监管机构通过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草拟的修改方案,2006年年底新的巴塞尔协定——巴塞尔协定Ⅱ正式生效。

巴塞尔协定Ⅰ的主要缺陷在于:信用风险的权数级距区分过于粗略,没有涵盖信用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16)这两个缺陷,在新的巴塞尔协定中都作了调整。巴塞尔协定Ⅱ共有3个支柱:信用风险的最低自有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银行内部的监督审核机制(supervisory review)和市场管理机制(market discipline)。巴塞尔协定Ⅱ把贷款者的信用度划分为四类七级:第一类是国家和中央银行;第二类是商业银行;第三类是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类是资产在安全系数以下的贷款者。每一类又按资产评估标准划分为七个信用等级,分别为:AAA到AA-,A+到A-,BBB+到BBB-,BB+到BB-,B+到B-,B-以下和没有评估等级。贷款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必须根据具体的评估风险等级,分别按照8%自有资本储备额的0%、20%、50%、100%、150%,提供足够的自有资本作为担保。(17)这一监管机制主要是通过国际监管机构,督促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银行内部监管机制(对银行的监督),同时配合市场的监督(即投资者的监督),保证自有资本储备与信贷风险相互匹配,由此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巴塞尔协定Ⅱ作为一种建议,本身并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明确表示,希望协定参与国能够把新的巴塞尔协定纳入本国的法律框架,作为本国银行监管法规制定的最低标准。欧盟采纳了这一建议,要求各成员国对本国的银行监管法规作相应的修正。美国拒绝把巴塞尔协定Ⅱ纳入本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美国八家最大的国际型银行采纳了新巴塞尔协定的相关规则,另外十家银行表示自愿适用某些条款,其他银行继续执行巴塞尔协定Ⅰ和本国的相应条款。(18)巴塞尔协定Ⅱ的制定,主要针对拥有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希望新协定能够作为一种催化剂,推动整个信贷经济监管机制的发展。大多数德国银行都已经完成了从巴塞尔协定Ⅰ到巴塞尔协定Ⅱ的转轨。

解决危机的根本措施,不是继续大量发放无息或低息的中央银行货币,而是如何把美国的金融机构纳入更为严格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欧盟在立法上承认巴塞尔协定Ⅱ,有利于欧元区实行统一的银行借贷规范,执行有效的监管措施。美联储在立法上缺乏独立性,难免成为美国国会和利益集团,特别是金融利益集团的工具。如果无法将美国金融体系纳入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新的经济繁荣之后必然是新的经济危机。

三、欧元区金融机构在救市行动中的表现

新巴塞尔协定的制定,是为了避免不良信贷,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金融监管体系却成为欧洲企业再融资的障碍。次贷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欧洲统计局(Eurostat)2009年8月公布的数据表明,与2008年第二季度相比,2009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BIP)下降了4.6%,2009年6月欧元区的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17.0%;去除季节性因素,2009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9.4%,其中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18.1%,整个欧元区的失业人数共计为1500万。(19)经济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的支付能力受到影响,无法如期偿还债务。虽然欧洲央行和各国政府采取救市行动,向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低息贷款,但是欧洲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定Ⅱ的规定,以贷款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信用担保为由,拒绝发放贷款。美国金融业发放贷款不受巴塞尔协定Ⅱ的制约,实行廉价货币政策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复苏,但是这一做法不利于其他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欧洲各大银行的核心资产大幅下降。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注入大量资金,帮助本国的金融机构再融资。国家援助往往附带苛刻的条件,因此许多商业银行不愿接受国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的特殊基金,而是倾向于接受中央银行发放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商业银行不愿接受国家资本的直接介入,主要是为了保障银行和企业经营的自主权。银行国有化后,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高薪和巨额红利制度必然受到冲击。在美国和英国,银行有义务接受国家提供给银行的再融资资金。欧洲各国政府提供的援助基金,通常不带有强制性。2008年10月,德国政府宣布提供4800亿欧元,作为本国银行的再融资基金;2009年1月,德国政府宣布追加1000亿欧元作为企业的融资贷款。(20)但是德国政府的救市资金迟迟没有落实到实体企业,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这些廉价贷款用于购买国债,由此可以毫无风险地获得2.5%的利润。(21)

巴塞尔协定Ⅱ严格限制银行贷款给偿还能力低的客户,这一规定对于避免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帮助困难企业解决融资问题。2009年7月,德国政界呼吁暂时放宽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以便让更多受到危机影响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22)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Peer Steinbrück)建议由德国联邦银行直接贷款给企业。(23)新上任的德国经济部长古登堡(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威胁要强迫银行尽快给实体企业发放信贷。面对信贷困境,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Hans-Peter Keitel)提出由政府购买企业贷款的债券,以满足新巴塞尔资金协议的相关规定。(24)采纳这一做法,银行不必违反贷款规章,企业可以获得充足的贷款,政治家两面讨好,只是由此产生的风险必须由纳税人来承担。

欧洲各国商业银行从欧洲央行获得低息贷款后,之所以不愿意借贷给实体企业,一方面是出于风险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在实体企业的再融资过程中,银行希望实体企业通过吸纳更多新的私人资本,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以满足贷款条件,降低银行的放贷风险。商业银行不给实体经济贷款,也是一些新贵乐于见到的。通过金融投机致富的新贵们,通常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基础。面临破产的传统实体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必须吸纳新的资金。利用实体企业再融资的机会,金融新贵可以把看不见的手伸进实体企业中,进一步拓展财富,提升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金融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显示出欧元体系和金融一体化建设对于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也暴露出欧洲货币联盟固有的矛盾与问题:

1.欧洲央行的自主性问题

相对于美联储,欧洲央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欧元区的金融监管机制也更为严格。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民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制约,很难有所作为。当美联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时,欧洲央行很难逆向而动,否则将会导致汇率的重大损失。经济政策学家诺依曼(Manfred J.M.Neumann)指出,欧洲央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没有走出美联储和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货币政策的阴影,长期实行扩张性的低利率政策。在过去几年中,欧元区的短期实际利率平均值为0%(美联储的短期实际利率平均值为-1%),由此导致欧元区的流动性过剩。(25)应该说,欧洲央行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问题

加入欧元体系,意味着成员国失去了单独调整汇率的权力。由于使用统一的欧洲货币,当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成员国无法通过汇率手段或是其它的货币政策措施实现国内经济调整的目标。欧洲货币联盟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根本性收支不平衡。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福利负担、收入和工资政策方面的差异,导致成员国在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也不同。成员国之间的收支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与经常项目顺差的不断攀升,欧元区国家间的债务不断累积。在实行统一货币之前,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的国家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但是在货币联盟内部,可以采取的办法只有两个:通过降低工资调整实体经济,或是由经常项目顺差国对经常项目逆差国进行补贴。由于工会的存在和强大的政治阻力,第一个办法难以实施;从长远来看,具有竞争力的经常项目顺差国不愿、也不可能向经常项目逆差国提供长期补贴。(26)这一问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事实上,导致东欧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欧金融机构为缓解自身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从东欧国家大量撤资。危机爆发后,西欧国家自顾不暇,难以向东欧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

3.欧洲货币联盟东扩的问题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东欧国家把欧元视为避风港,加入欧元区的意愿强烈。申请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候选国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包括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利率稳定以及公共财政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相继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在短期内很难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结构性趋同条款。欧元区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暴露出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此次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欧元区国家,都是经常项目逆差国,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速过快,缺乏必要的金融政策手段,无法进行及时的结构性改革,是削弱这些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欧洲央行理事会成员史塔克(Jürgen Stark)认为,过于仓促地引入欧元,既不符合欧洲货币宪法,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也不是应对危机的最优方案。(27)引入欧元需要成员国作结构性的调整和严格的趋同过程,这种做法的意义在经济危机中显露无遗。加入货币联盟意味着实行统一的短期利率,同时失去汇率这一调节手段。2008年以来的经济震荡表明,几个东欧国家现阶段加入欧洲货币联盟为时尚早。

降低基准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购买债券与担保资产是欧洲央行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2009年8月,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欧洲央行采取的金融政策措施已经发挥积极作用,欧元区的经济衰退明显放缓;一旦欧元区经济改善,欧洲央行将考虑减少流动资金的供应量。应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风暴中,欧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在危机时段,欧元区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在同等条件下获得短期再融资的机会,由此缓解了货币市场的紧张状态。(28)此外,欧元的存在避免了欧元区内强烈的汇率波动。如果没有欧元作为统一的欧洲货币,目前欧元区国家的国民经济很有可能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

注释:

①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从2008年7月的4.25%降至2009年5月1.00%的历史最低点。

②Heine,Michael und Hansjorg Herr.Die Europische Zentralbank[M].Marburg:Metropolis Verlag,2004:62-63.

③Stark,Jürgen.Eine Bilanz von zehn Jahren Euro und der Geldpolitik der EZB[J].I fo Schnelldienst,2009,(5):14.

④⑥Selmayr,Martin.Europaische Zentralbank[A].Weidenfeld,Werner und Wolfgang Wessels(Hrsg).Jahrbuch der Europischen Integration 2008[C].Baden-Baden:Nomos,2008:104、104.

⑤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从2007年6月的5.25%下调至2008年4月的2.0%。

⑦Balzli,Beat,Armin Mahler und Wolfgang Reuter.Grosses Marktpotential[J].Spiegel,2009,(27):59.

⑧参阅欧洲央行网页:http://www.ecb.int/stats/monetary/rates/html/index.en.html,lastaccessed on 3rd July 2009。

⑨Almunia,Joaquin.Fehlende Koordinierung[J].Wirtscha ftswoche,2009,(30):28.

⑩(13)Ruckriegel,Karlheinz und Franz Seitz.Zwei Whrungsgebiete-Zwei Geldpolitiken? Ein Vergleich des Eurosystems mit dem Federal Reserve System[M].Frankfurt am Main:Bankakademie-Verlag,2002:51-53、19.

(11)关于欧洲央行的主要任务,在筹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时一度存在很大争议。绿党、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民主党人士主张,欧洲央行在促进价格稳定目标的同时,必须同等对待促进增长与促进就业两个目标。但是人民党和自由党成员坚持把稳定价格作为首要目标;只有在不危及价格稳定的前提下,中央银行才能追求上述其他目标(参阅:Hasse,Rolf H.Lexikon soziale Marktwirtschaft[M].Paderborn:Schningh,2002:359)。

(12)欧洲央行为中期目标和控制尺度选择的货币量包括:流动现金、传统的信贷机构存款、金融市场的部分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参阅:Hasse,Rolf H.Lexikon soziale Marktwirtschaft[M].Paderborn:Schningh,2002:216)。

(14)Trichet,Jean-Claude.A paradigm change for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Remarks at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Nouveau Monde,Nouveau Capitalisme".参阅欧洲央行网页:www.ecb.int/press/key/date/2009/html/sp090109.en.html,last accessed on 14[th] August 2009.

(15)(17)Ubelhr,Matthias and Christian Warns.Grundlagen der Finanzierung[M].Heidenau:PD Verlag,2004:186、191.

(16)Tram,Michael.Neue Entwicklungen der staatlichen Bankenaufsicht in Deutschland und den USA sowie der Einfluss von Basel Ⅱ[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Verlag,2006:102.

(18)Tram,Michael.Neue Entwicklungen der staatlichen Bankenaufsicht in Deutschland und den USA sowie derEinfluss von Basel Ⅱ[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Verlag,2006:103.

(19)参阅欧洲统计局网页:www.epp.eurostat.ec.europa.eu,last accessed on 14th August 2009.

(20)(24)Beste,Ralf und Markus Feldenkirchen.Der Geldstrom stockt[J].Spiegel,2009,(30):19、16.

(21)(22)Balzli,Beat,Armin Mahler und Wolfgang Reuter.Grosses Marktpotential[J].Spiegel,2009,(27):56、59.

(23)Almunia,Joaquin.Fehlende Koordinierung[J].Wirtschaftswoche,2009,(30):28.

(25)Neumann,Manfred J.M.Die Geldpolitik der Europaischen Zentralbank:Kritische Bemerkungen[J].I fo Schnelldienst,2009,(5):16-18.

(26)Starbatty,Joachim.Die Konsequenz fehlender realer Konvergenz:Die Whrungsunion vor der Zerreissprobe[J].I fo Schnelldienst,2009,(5):6.

(27)(28)Stark,Jürgen.Eine Bilanz von zehn Jahren Euro und der Geldpolitik der EZB[J].I fo Schnelldienst,2009,(5):15、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欧洲央行金融危机及对策研究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