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设计市场性向度研究

现代工业设计市场性向度研究

李翔[1]2003年在《现代工业设计市场性向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边缘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可以将图面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使人与产品、与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中国的工业设计研究与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几代设计人的努力,业已取得了相当的进步。 国内工业设计的教育大多以设计思维与方法的传授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设计与表达的能力。但在如何将优秀的设计构思最终转化为可由企业投入生产的实际方案的理性操作上还显得认识不够与能力不足,在如何通过工业设计的介入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还缺乏认识。“为竞争优势而设计(Design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这是美国国家研究院曾向政府提交的政策建议中的一句话。用工业设计辅助企业的产品创造,将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与市场价值,被顾客所接受,这正是工业设计的意义所在。 传统的创新模式是单向直线性的,即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是各自独立、分段进行的环节。而本书所介绍的现代知识经济中的创新模式是相互作用型,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市场预测,新技术研究,发明、设计构思、试验改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之间都有纵横交错的相互作用关系。各环节不断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整个设计实现过程成螺旋上升态势。 本书分为五章:绪论、现代设计方法、实用化设计、商品化设计、设计案例。详细介绍了工业设计从创想——构思——定案——投产——市场推广的系统过程,而如何进行转化设计(实用化设计、商品化设计)是当前设计现状极需突破的瓶劲,也是本书内容的重点所在。 在第二章中重点介绍了现代最前沿的设计方法: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变异设计、变型设计,这些科学的设计方法已在其他领域得以使用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将其引入工业设计领域也将对产品创新有相当的指导作用。第叁章则介绍了工业设计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样机制作、模具开发、CAD$CAM是设计实现的关键环节,更是每个设计师必须掌握的知识。 第四章的内容针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形势,结合优势设计的实现,从制造环节降低成本、生命周期设计及产品的后期市场推广几个方面展开了阐述。而最后一章则是介绍了东风CK534数控单轴立式车床的真实设计案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如何运用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的过程。

侯立平[2]2013年在《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形态与中国文化形态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世界文化转型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依据。文化转型对课程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课程既是文化的因变量,又是文化的自变量。作为文化的因变量,课程必然地对文化转型作出相应的反应;作为文化的自变量,课程自身的创造性又促进着文化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范式由“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的变革,既反映了文化转型对课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中国设计教育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历程中,教育价值观与课程设计因应着中国文化转型和世界文化转型历经变革,现代设计教育思想逐渐形成,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中国教育的骤然转型而引起了教育价值的殒失和办学方向的迷茫,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由于历史的根源和现实的诱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反之,这些问题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内在动力。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当今的时代精神,探讨中国当今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以及相应的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实施的变革方案。

陈霞[3]2015年在《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时尚舞台的开放,全球文明被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重新评估。西方学者继全球一体化设计理念后,又提出民族设计全球化的观念。中国风格服饰文化与世界各国服饰文化互文,在后现代状态下,中西方服装设计师们根据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诠释,首肯了中国风格服饰扮演民族设计全球化的重要角色,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展开。中国风格创造的本初是西方的欲望和幻想的“中国风”,西方幻想下的意象“中国风”事物和艺术,在狭隘的想象中必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和真实的缺失。“中国风”存在本体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搬挪与演绎,这与当代后现代主义设计要旨不谋而合,当代的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是对历史上“中国风”的超越。本文基于社会学、时尚学、符号学、数学、艺术生态学、艺术类型学和后现代学说,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数理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剖析的方式,试图廓清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对中国风格服饰的未来延展方向和对中国意象的重构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习主要集中于视觉与感性的表象中,未对设计应用的量化方法做针对性研究,不能挣脱依靠经验和感知范畴判断的局限,实证层面的研究也表现出全方位剖析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谋求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旨在保持传统文化在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意象的连续性。全文的论述由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切入,对不同时空中风格迥异的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深入进行剖析,尤其是对个案分析阐释,指出其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通过对百例样本进行数理分析,将不同质的文化因子加以综合,获得整合的多元化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本文认为,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应该基于中国文化内蕴含的“中国意象”重构。在后现代消费社会时尚观念中,以建设性的乐观视角剔除“中国风”生成和发展中存在的流弊,用生态设计的启示和对自然和他者的观照,以及对传统文化复归的守望,善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服饰的深层审美构成建构中国风格服饰全新的文化范式和设计模式。

张明山[4]2007年在《基于认知心理因素的产品语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语意学是将研究语言符号的构想应用到工业产品设计上的一门学科,它与语用学、语构学相互作用,在工业设计领域构成了设计的和谐关系。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论文通过对产品语意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从产品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让产品更加便于消费者认知和使用。在产品的认识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费者的知识经验结构、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都会对产品的认知起重大影响。本课题意在跨越传统的产品语意学概念,结合认知心理以更广阔的视野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潜力的可行方法,以帮助他们利用产品语意,更有效地为消费者开发产品。

马明华[5]2012年在《消费社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正在逐步进入消费社会,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转型带来社会领域各方面的转变。消费社会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的社会,一方面,消费社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刺激消费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在建筑领域,城市开发、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时尚建筑等等成为当今中国建筑的关键词。消费社会的出现给中国建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为此,本文以消费社会为视角,试图认识消费时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中的现象、问题及其经济文化根源。把研究放在当代中国消费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国建筑创作与消费社会的内在联系。通过消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转变去考察中国建筑,一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把握建筑现象背后的成因机制和经济文化逻辑,形成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反思性认识;另一方面,在对消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基础上建构起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应对与调适的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理论引入。第1章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种种现象中引出问题与困境,进而确定以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消费社会为研究视角,并阐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及结构。第二,理论建构。第2章首先阐述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分析消费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消费社会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消费社会与建筑的研究框架。第叁,理论运用。分别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叁个层面上分析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对消费社会经济文化转变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建筑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剖析当代建筑创作转变的特征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第3章从经济层面,分析经济环境转变和资本增值逻辑对建筑领域的影响,从而对经济环境及资本增值逻辑与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4章从社会层面,研究消费异化及消费观念转变对建筑的影响,分析建筑个性化与差异化的特征,并指出其内在的符号消费及社会认同逻辑。第5章从文化层面,研究商品的美学化与消费审美化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分析消费者的内在审美需求及建筑的外在表现。总的来说,经济环境转型是中国建筑外部因素,资本增值逻辑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需求是根本的因素,建筑的符号消费与审美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需求。第四,应对研究。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给中国建筑创作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消费社会经济文化对中国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中可以寻找发展的契机。第6章分析消费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从中发掘中国建筑发展契机,并建立起应对与调适体系。第7章研究社会领域的应对策略,在观念上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均衡发展,在实践上建构健康的建筑创作环境。第8章研究建筑领域及建筑师的应对与调适策略,在观念层面通过多种建构和引导中国建筑创作和消费观念,在实践层面提倡批判的创作态度立场和精英意识、回归建筑基本原理、坚持理性的建筑创作原则和自主创新意识,提出兼顾市场、社会、设计的建筑创作理念。在社会领域与建筑领域,从经济、社会、文化叁个层面形成建筑创作观念与实践全面的、系统的、整合的应对与调适体系。

马骏[6]2008年在《消费者对手机产品感觉特性偏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个性化产品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及产品功能特征的普遍提高,使顾客在购买产品时,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感觉特性。由于设计人员与顾客对产品的心理感知存在差异,产品设计决策面临着如何识别顾客的感觉特性需求及如何将顾客的感觉特征需求整合到产品设计过程等关键问题。目前在市场上有上千款不同品牌手机,手机功能差异已经越来越不明显,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除了品牌价位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考察点就是手机造型。如何设计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是全世界制造厂商的共同话题。本文将建立消费者感觉特性偏好与感觉意象词对关系模型、感觉意象词对与造型要素之间关系模型。首先通过语意差异法、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消费者对手机产品感觉特性评价量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构建消费者感觉特性偏好模型。感觉特性偏好模型反应的是意象词对与整体偏好(喜好度和购买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模型能够帮助设计者把握消费者在判断产品外观时候的心理反应。随后在感觉特性偏好模型基础上通过选取的手机造型要素表建立意象词对与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本文在手机造型要素选取上突破传统定性分类方式,所采用的定量指标更加贴接手机设计过程。通过两个模型能够客观地将造型要素值反映到消费者整体偏好上,这对促进设计人员更好地把握消费者感觉特性偏好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丁文星[7]2019年在《设计驱动式创新:作为管理的设计创造》文中提出技术不再是驱动创新的主导元素,产品传递的信息及其设计语言的新颖程度超过技术新颖度和产品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工业时代以来在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与功能被迫退居幕后,让位于产品承载的观念和意义。设计对于现代人生活的规制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因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设计将人类从自然的匮乏中解脱出来,并馈赠人类以丰富的多样

参考文献:

[1]. 现代工业设计市场性向度研究[D]. 李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 侯立平. 中央美术学院. 2013

[3].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D]. 陈霞. 西安美术学院. 2015

[4]. 基于认知心理因素的产品语意研究[D]. 张明山. 天津工业大学. 2007

[5]. 消费社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D]. 马明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6]. 消费者对手机产品感觉特性偏好研究[D]. 马骏. 东北大学. 2008

[7]. 设计驱动式创新:作为管理的设计创造[J]. 丁文星. 清华管理评论. 2019

标签:;  ;  ;  ;  ;  ;  

现代工业设计市场性向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