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内在效益_高等学校论文

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效益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进行,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从原有的由国家计划控制为主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由市场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决定加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普遍认为从1992到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将会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初。同时全国人均收入也将大幅度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会随之有较大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众所周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它需要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如果没有具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基础,受过高级专业训练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要实现这一切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国家教委教育规划办公室的研究,无论是用需求预测简单汇总,还是用联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法,都得出了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的结论;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谋取较好的工作职位、追求高层次的文化生活而不惜花费相当数量的学费以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外,高等教育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市场的需求是决定生产和经营方针的根本因素,这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需求的变化会通过改变生产和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关系来促进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即短缺产品的生产,限制供过于求的即滞销产品的生产。劳动力市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增长,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却是摆在决策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国家财政非常紧张,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经费十分困难。虽然各级政府财政已经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各个高等学校的财政还经常处于危机的边缘。一方面,各系各单位频频抱怨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不足,实验、实习课不能按要求开出,仪器设备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有许多是在超期服役,不能得到按时的更新。教学科研用房也十分紧张。另一方面,教师和社会各界也在强烈呼吁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而与此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从其它各个渠道筹集到的资金,对于连年处于赤字之中的学校财政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作用极为有限。

要摆脱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财政困境,需要作两方面的努力:第一,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水平,从各方面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高等教育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要保证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总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应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机制,在政府财政之外争取到更多的资金。第二,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这就要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一方面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改善内部效率,降低投入/产出比,用有限的投入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合格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根据1993年2月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通过改革达到: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状况和提高内部效益的潜力及重大意义的分析和讨论,尝试寻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 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效益分析

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大多数高等学校的经费十分紧张,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又是相当低的。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投资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投入的匮乏和使用效率的低下成为限制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益包含着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它们的内涵和构成因素各不相同。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益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削耗的社会资源与高等教育的间接产出之比。高等教育的间接产出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产品(人才和科研服务等)投入到社会经济各部门之后,对于提高生产、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系统为满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则是指高等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的比较。本文讨论的重点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主要是与高等教育产出的绝对数量即在校生数相比较之下的资源利用率。

第一,在财力资源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偏高。从我国三级教育的入学率、生均成本与国际同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比较(图一)就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于国际同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又远高于国际同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比如,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指数(某年的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该年全国人均GNP)为200%以上,而其它国家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0%,东亚太平洋国家平均为100%,其中与中国经济发达水平相似的国家平均为150%。在产出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高的生均成本就意味着低的经费使用效率,也就导致在一定量的总投入之下的低入学率。

图一 中国与亚洲地区各级教育在校生规模及生均成本比较

(资料来源:J.Tan,The World Bank 1990)

第二,在物力资源方面,我国的高等学校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仪器设备和教室、实验室等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我国部分高等学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仅有60%,另据国家教委的统计数字,我国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中竟有20%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存在着学校规模和专业规模偏小的现象,仪器设备、教室实验室的使用负荷达不到满意状态。其次,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窄,阻碍了合理的资源共享,影响到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另外,现行的设备管理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利用率。现有仪器设备和教室实验室等设施利用率偏低必将导致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兴建教室实验室的开支增加,严重影响到与此有关的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率。

第三,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比很低。也就是说,相对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来说,高等学校教职工队伍过于庞大,每位教职工负担的学生数太少,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表一给出了1993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教师比,从中可以看出1993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教师比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2到7之间。该年度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53.6万人,而同期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02.1万人,其中教师总数为38.8万人,学生/教职工比为2.48:1,学生/教师比为6.54:1,而同期东亚太平洋地区其它国家的学生/教师比平均水平则为12:1。这种情况的结果反映在经费支出结构上就是人员性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过高,限制了其它部分的比重,影响到教学、行政等工作;反映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就是高等学校机构臃肿,教师和其他人员工作任务不足,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的状况。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困难主要是由于投资不足和内部效率低等原因造成的,下文将着重讨论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对高等教育投资需求的影响和提高高等教育投资使用效率在节约经费方面的潜力。

表一 1993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教师比与学生教职工比

学校类别在校生数

教师数教职工数学生教师比学生教职工比

综合大学 303.9 47.9

126.56.34:1 2.40:1

理工学院 928.6 142.3

411.16.52:1 2.26:1

农业院校 134.8 23.467.25.77:1 2.01:1

林业学院 21.0

4.110.75.15:1 1.97:1

医药院校 224.9 42.3

109.95.32:1 2.05:1

师范院校 566.6 75.0

171.07.56:1 3.31:1

语文院校 17.8

4.711.43.79:1 1.56:1

财经院校 167.1 20.249.08.29:1 3.41:1

政法院校 33.3

4.914.06.80:1 2.39:1

体育院校 15.6

3.3 7.44.67:1 2.09:1

艺术院校 15.3

5.512.12.76:1 1.26:1

其它院校 106.7 14.231.27.50:1 3.42:1

总计

2,535.5 387.8 1021.36.54:1 2.48: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3

三 提高内部效益的重大意义

上文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现状,这里将进一步用投资需求预测的方法计算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效益影响投资需求变化的灵敏程度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如上节所述,学生教师比低下的现状是影响我国高等学校投资的内部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1993年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教师比和学生教职工比分别为6.54:1和2.48:1,远低于国际同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学生职工比是提高高教投资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表二给出了假设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以6%的速度发展,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平均工资逐年适当增长的情况下,从1992年到2000年逐渐达到不同的学生教职工工比的不同高等教育事业费需求。

表二 学生人员比的提高对教育事业费需求的影响

单位:绝对量:亿元

相对量:%

从表二可以看出,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显著节省经费的效果。学生人员比提高至3.5的2000年的事业费需求为221.6亿元,是学生人员比不变情况下的257.3亿元的86.1%,而学生人员比提高至5则可以使经费需求减少20%以上。从1992到2000年的经费总需求来看也会得到相似的结论。如果在学生人员比提高的同时考虑高等学校教职工队伍构成结构的变化,提高专任教师在在教职工总数中的比重,这一结果会更加显著。计算的结果显示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在节约经费方面有巨大的潜力,是提高高等教育投资内部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在我国高等院校物力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提高仪器设备、实验室、教室的利用率是改善高等教育内部效率低下现象的另一主要途径。如果同时考虑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则经费节约的数量更为可观。(模拟结果略)

总之,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具有巨大的节约经费需求的作用,能够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供可能,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的紧张状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四 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战略的思考

(1)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提高高等学校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差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高等学校平均规模过小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闵维方的研究结果,高等教育的生均事业费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一个规模为2000人,学生教师比为5:1的学校的生均成本要比一个规模为4000人,学生教师比为10:1的学校的生均成本高20%左右。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平均规模是2380人,因此,在提高规模效益方面具有相当大潜力。《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首先使现有学校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同时进一步发挥学校的办学潜力,提高整体效益。到2000年,规模效益应当有明显提高,校均规模本科院校由现在的2500人提高到3500人左右,专科院校由1000人提高到2000人左右。

规模效益的提高可以通过挖掘原有高校的潜力、合并或撤消重复设置的规模过小的院校、控制高等学校的设置等手段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在今后几年内将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也为挖掘原有高校的潜力、扩大我国原有高等学校的规模提供了一个契机;合并或撤消一些重复设置的规模过小的院校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有关多方协调一致的条件下进行。另外,拟议中的政府高等教育拨款体制的改革应当在这方面有所倾斜,使高等教育拨款能够起到促进改善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作用。

(2)改革办学模式,改变包办高等教育和“学校办社会”的状况。

中国原有的办学模式是由学校包办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一切事务。198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完全是免费的,学生毕业生由国家“包当干部”。至今为止,绝大部分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宿舍和免费的医疗,除此之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助学金、副食补贴和其它补助。所有这些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给高等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估计,高等学校用于这些项目的支出大约占其经常支出的20%左右;另外,高等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中也配备了一些与教学科研无直接关系的专职生活服务人员。

在加快改革高等教育的今天,这种体制和模式的弊端日益被各界所重视,包办高等教育和“学校办社会”的局面亟待改变。《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制度,这种改革要与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一些与教学科研无直接关系的单位可以推向社会,成为独立于高等学校之外的实体,或寻找归口的部门主管,真正形成“社会办学校,学校办教育”的局面,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也会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拓宽专业面,改变专业设置过窄的局面。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专业面过窄的现象。高等学校的专业总数为870种,仅工科就包含了378种专业。许多学校的过窄的专业设置从客观上限制了系和专业的规模,是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过低和教师工作量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专业设置过窄不但导致了低的内部效率,而且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益,因为培养出的学生被局限在某一专业范围,一方面在毕业时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对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专业面过窄导致的一些直接间接的后果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各界所认识。在今后的专业调整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决策者的进一步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和科类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当的拓宽专业面的调整措施,避免因专业面过窄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4)遵循效益原则,提高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利用率过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也是造成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与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差、“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过窄等现象有直接关系,但也并不完全是同一问题。学校规模过小、专业设置过窄是造成高等学校仪器设备、教室、实验室等设施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也导致了高等学校教职工队伍庞大、与教学工作无直接关系的人员过多等现象。随着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提高、办学模式的改革和专业设置的改革,以上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学生教师比和学生管理人员比过低的现象也属于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一个方面,需要单独考虑。

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提到,学生教师比、学生管理人员比和学生其他人员比过低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的因素之一,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预测看出提高这两个比率在节约投资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提高学生教职工比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予以重视。

表三 1987至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与学生教职工比变化情况

年份 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教职工数学生教师比学生教职工比

1987

195.9 38.5 96.9 5.08

2.02

1988

206.6 39.3 99.4 5.25

2.08

1989

208.2 39.7100.4 5.24

2.07

1990

206.2 39.5100.5 5.23

2.05

1991

204.4 39.1100.9 5.23

2.03

1992

218.4 38.8101.4 5.63

2.16

1993

253.6 38.8102.1 6.54

2.48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7-1993年)

不言而喻,提高学生教师比和学生管理人员比的手段之一是控制教师和管理人员数量。在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时期,严格控制高等学校各系、各单位的人员编制,从而达到控制管理人员和教师数量,与其他情况下裁减教职员工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数和教职工数没有大的变化,学生教职工比的变化与在校生数的变化高度一致。因此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也为提高高等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一个契机。学生数增加而控制教职工数的条件之一是教学、管理和后勤工作效率比现状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而这正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在高等教育经费极度紧张的今天,提高投资的内部效益水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有关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正在日益深入。如果效益和效率的原则在高等教育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工生活学习条件才成为可能,高等教育才会真正健康持久地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系统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只有在发展中高度重视效益和效率问题,尽可能避免浪费,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成本,提高投资利用效率,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道路。

标签:;  ;  ;  ;  ;  

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内在效益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